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管窥高校寝室文化创设

管窥高校寝室文化创设

1.高校寝室文化的基本内质分析

1.1专业属性:高校寝室文化的核心内质

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的知识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在高校中专业分类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专业的产生意味着学科知识的分化,高校文化也必然相应地向各个专业方向渗透,逐渐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专业文化使专业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稳定而明显的文化特质,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归属心理。值得一提的是,现今学生寝室已成为高校学生活动内容最丰富,停留时间最长,思想反映最集中的地方。高校寝室文化最核心的特质就是专业属性,这是一个高校寝室群体特征最鲜明的表现和最详细的诠释。

1.2社会映像:高校寝室文化的动态内质

高校寝室文化的社会映像属性是由高校寝室成员的社会属性与高校功用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一方面,高校寝室成员在进入高校的寝室前都是一个家庭成员,家庭的教育和观念深入高校学生之心。事实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不同也使每一个高校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使命,这必然要求高校文化能够主动地关注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并且积极地吸收有益的社会文化。因此,高校寝室文化带有鲜明的社会映像。

2.专业文化在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专业文化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综合性文化平台

众所周知,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的属性,文化建设和营造的先决条件是价值观的统一和共鸣。只有相对统一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才能使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效应和可行性。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专业文化是指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同时,由于校园寝室管理按照专业分配的原则,我们一般可以认为一个寝室就是一群同专业高校生的集合群体。一个寝室的成员经过高校文化的整体感染和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基本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寝室成员特色又具有鲜明专业文化内涵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具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基本类似的生活习惯,基本相近的行为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就具有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寝室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专业文化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

专业文化与高校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校文化的子系统,是高校文化在某一个专业中的具体体现,不仅具有高校文化对精神世界的培养、对优秀社会文化的传承、对学生人格品位的塑造等特点,更是结合专业特点,将高校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在某一个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文化体现了校园精神世界的共性,而专业文化则彰显了高校精神在专业领域中的个性,专业文化是高校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当寝室文化建设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寝室文化建设时,更多关注的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广度。然而,面对个性迥异和思维多元的大学生,在坚持建设方向的同时如果按照整齐划一的原则来具体落实寝室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显然是不可行且不科学的。我们认为专业文化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当寝室文化建设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寝室文明建设时可以引入专业精神来建设寝室文化,如针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寝室建设可以引入美学精神的熏陶,针对建工学院的学生寝室建设可以引入建筑梦想的精神。专业文化带来的专业精神能够使寝室文化建设有点可抓,有据可循。

3.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高校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寝室集体作为高校生的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影响。寝室里同学们长期接触,共同生活,通过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形成一个稳定的寝室成员共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特定的寝室文化。每个学生都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寝室室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约束和引导着寝室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应先行校园文化建设。正如上文所论述的,寝室文化具有校本特色的属性,肥沃的校园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优质的寝室文化,因此先行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凝练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划,并在工作中将高校精神贯穿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是高校寝室文化的核心内质,对于寝室文化的核心内涵形成、核心精神塑造和核心价值确认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首先应着眼于并着重于专业文化建设。建设者应该教学和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凝练专业文化,积极用专业文化来教育专业学生,探索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将专业文化的职业精神和价值操守作为寝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专业规范,激发寝室成员的现实动能,提高寝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周巍蔚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