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回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

浅析回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

人们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幼儿园在长效发展过程中,广大教职工依然感到不足,大家普遍认为:一所民族幼儿园,只拥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元素还不够,怎样把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幼儿园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让所有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促进孩子们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各民族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学习游戏的乐园、温馨快乐的家园,这才是我们民族幼儿园应有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园整体的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发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朝着“思想引领、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思路前进,从而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认为:要想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中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回族文化的基本含义和本质;了解回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幼儿园传承回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我园隶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是改革开放后绽放的一朵民族教育奇葩,它地处呼和浩特市旧城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景观街附近。这里矗立着七座清真寺,道路两旁的建筑风格颇具阿拉伯情调,是呼和浩特有名的景观大街。这里居住着近两万回族穆斯林,民族文化建设已成为回族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重点发展的地位,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了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呼和浩特市以及回民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已经走在时代的前面,目前,回民区现有的两所回族幼儿园都已晋升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幼儿园,为回族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提供了现代、舒适、温馨的平台。

众所周知:回族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过去最早的“蕃坊”教育,到后来的“经堂”教育,以及现代的学校教育,回族人的教育史源远流长。传统的回族教育是以《古兰经》、圣训为主要内容、以宗教文化传承为目的,与汉民族的教育有一定区别。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回族人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回族家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就是生产力,如果一个回族孩子从小不接受良好的国民教育,将来就无法胜任现代化的工作岗位,更无法实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从我们幼儿园目前回族幼儿入园情况看,年轻的回族家长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不失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优越的公办幼儿园学习。年轻的家长们普遍关心幼儿园教什么怎么教,只要幼儿园有育儿知识讲座或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他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按时参加,有的家庭甚至会全家出动。近年来,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仔细分析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民族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全面接受主流文化教育,同时也要继承、学习、领悟、理解、尊重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健康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笔者想,一所民族幼儿园要想“创造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生活”,课程的设置上就应最大限度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换言之,幼儿园必须将民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这样,既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又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发展、认知、经验、游戏的平台,使他们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学习和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懂得交往,勇于创新,进而达到健身、健心、健脑、动手、动口的目的,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文化不同于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共同的习性,包括思想、理念、行为、风俗和习惯;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都有强烈保存民族文化的要求,回族也不例外。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民族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成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历史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幼儿抓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民族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那么,说到此,究竟什么是回族文化?有学者这样形容回族文化“:她吸纳了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具有文明底色的基质。”(《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由此可见,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它更多地吸收了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这是回族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什么说回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呢?最主要原因是回族的先民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是回族人与生俱来的信仰,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作为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绵延至今,它几乎渗透到回族人的一切生活当中。有专家指出“:回族如果抽去伊斯兰文化就会失去独立民族存在的根据”。笔者出身回族之家,自然了解回族人的民族文化起源,既然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和特点,那么,她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传承下去。怎样传承回族文化?当然离不开家长,更离不开我们教育机构。

无论什么民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了尽心尽职的家庭教育,肩负起了“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第一师者的重任。就回族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而言,家庭教育自然要体现回族的伦理道德,体现伊斯兰教的行为准则。比如: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或第七天,家长就会请阿訇为孩子起一个意义非凡的“经名”。“经名”不同于我们的姓名,宗教学者普遍认为“:经名”是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内涵。为呱呱坠地的婴儿取“经名”,在回族人看来,就是为日后的伊斯兰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因为大多的“经名”源于先贤先圣、圣母圣妻的名字,记住了“经名”也就意味着记住了自己是个回族人。我们幼儿园的回族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经名”,但绝大多数平时不使用,久而久之有的小朋友就忘记了自己好听的“经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有些家长干脆在孩子的姓名前面直接加上了“经名”,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叫起来顺口也很好听。说到回族人的“经名”,不得不提一种社会现象,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上课伊始,英语老师都会给每个幼儿起一个英文名字,比如Jack、Luck等,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都要直呼孩子们的英文名字。习惯成自然,三年过后,小朋友们没有一个会忘记自己的英文名字,有的小朋友甚至把这个英文名字一直带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回族幼儿园的老师上课时,为什么不直呼孩子们好听的经名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到一生的文化观念。回族人十分强调的一个词叫“伊玛尼”,伊玛尼是阿拉伯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信仰”的意思。宋庆龄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能没有信仰。回族人的信仰内涵深刻,是回族人的立命之本,回族小孩儿从小就会背诵“清真言”和“作证言”,因为“清真言”和“作证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作为从事回族教育工作的老师,要想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研究回族的发展史;研究回族的宗教信仰;回族的生活习俗,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的精华整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正是回族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传统家庭中的回族幼儿很小就会给客人道“色俩目”(“色俩目”就是用阿拉伯文问好祝安)。记得从我记忆开始,我的父母就向我传授、讲解伊斯兰常识,督促、培养我的穆斯林生活习俗。这种耳濡目染的引导,使伊斯兰文化在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扎下根来,我懂得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每到宗教节日和重大活动,我们都会跟着家长一同参加,不知不觉中,伊斯兰文化就成了我们回族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需求。既然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不可分离,那么,回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传承着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我们经常强调民族中小学、幼儿园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那么,这个特色是什么?她的生命力又何在?笔者粗浅地认为,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只有走多元文化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凸显与传承之路,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诚然,一个不懂得欣赏、传承祖先留下优秀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办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的。一个民族的特色很大程度体现在它的生活习俗方面,而回族的好多习俗又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比如,回族的沐浴方式、饮食习惯都是健康的,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非典过后,许多学者纷纷研究回族人用流动水沐浴的卫生习惯;回族人只食反刍动物的饮食习惯,认为只有回族人的沐浴习惯、饮食习惯才是最科学的。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对醉酒驾车的惩罚非常严,立法机关专门出台了法律。在此,我们不得不赞扬回族人不饮酒不吸烟的生活习俗。

有时候,我们一提到回族文化,好多人马上狭隘地与回族的宗教活动联系到一起,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文化。没有一种文化不与其民族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宗教成为界定世界主要文化体系和发展倾向的重要标志,成为文化创先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广阔空间(《论中国回族及其文化》李振中)”。有的教师强调找不到回族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不妨读一读《圣训》,《圣训》中的有些观点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非常适合开展教育活动。这里,我可以引用几段圣训:“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骄傲是最令人难受的孤独”“、求学从摇篮到坟墓”“、引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诱人作恶如同自己作恶”“、劣性是凶兆,品质败坏者是最恶劣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利用,而是我们没有效挖掘、利用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在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时,是不是应当考虑一下回族人对阿拉伯语言学习的渴望,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虽然丢弃了自己的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但在其宗教活动中始终使用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阿拉伯语、波斯语的部分词汇。一方面回族人诵读《古兰经》时完全用阿拉伯语;另一方面回族人之间的口语交流中频繁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称谓,比如,我们称呼有知识的人叫“尔林”,称呼灵魂为“罗罕”,称呼魔鬼为“依不力斯”,称呼死人为“买提”等。我们不能因为回族人通用汉语就忽视了回族人对阿拉伯语学习的心理需求。目前,我们的回族教育机构并没有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这样,想学习阿拉伯语的回族人只有退休后,到清真寺举办的学习班去学习,这时候,人上了年纪记忆减退,学起来非常吃力。往年,我们幼儿园接待过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客人,不仅我们的孩子与客人无法交流,就连我们的老师也无法与客人沟通,使我们感到非常尴尬。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相互了解,为了加深友谊,作为多元文化的传承者,回族幼儿园、回族中小学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还是必要的,它符合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要求。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选择一些与我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民俗等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回族的服饰。回族服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穿上回族服装才能彰显本民族的魅力。一节欣赏我们回族人的服饰活动课,定会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究;激发孩子们对本民族的热爱。还有,不可回避,回族人每年都要封一个月的斋。斋戒的目的在于磨炼人们的意志(现代医学认为适当斋戒有助于清除肠道的垃圾),使富人能够体验穷人挨饿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慷慨施舍。每到斋月,回族人有自觉自愿地慰问长辈、亲戚、朋友以及非亲非故的穷人的习惯,它已成为回族人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这一优良传统就是回回民族的一项优秀教育资源,应当加以利用。这时候,幼儿园正好适时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问一下小朋友:你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小朋友肯定回答说不行。我们接着继续问:爸爸妈妈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大多数小朋友也会说不行。于是,我们就告诉小朋友我们回族人封斋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给小朋友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小朋友回家后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情,比如:开斋前,为父母准备一盆洗脸水;为爷爷奶奶送一个苹果等,等到第二天老师再组织一节封斋主题活动,让小朋友汇报昨天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活动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应该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来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如回族人精湛的茶艺、回族人高超的武艺等。通过家长的表演,让回族幼儿深刻感受回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走出课堂、走进回族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累真实鲜活的生活经验,了解民族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小朋友们对本民族的风土人情产生兴趣,引萌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鼓励孩子们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乐于表现自己。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确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回族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我们可以让孩子回家了解“清真饮食”文化,这是家庭中可利用的最为便捷的资源,然后,我们把厨艺高超的家长请到幼儿园,让家长与孩子互动,比一比谁家的厨艺高,小朋友肯定会积极参加。另外,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将“节日”作为切入点,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回族人的宰牲节庆典,让孩子们亲自感受热闹非凡的场面,了解宰牲节的真实含义,了解宰杀后的肉为什么三分之一送亲戚朋友;三分之一送给穷人、只有三分之一留给自己。

总之,回族文化中有很多都是我们课程组合较为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整合必将拓展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视野,对于传承回族文化是十分有益的,值得幼儿园老师们去探索。(本文作者:华英、马静云 单位: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回族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