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3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3篇)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在迅速的扩大,很多人对于它的需要已经不仅仅限于日常的几项操作,而是越来越多样化,所以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的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那么学生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的知识,并且保证把它很好的应用到工作上,这项也是各个高校对于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面对市场的需求,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计算机这种专业的特殊性,改革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性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以及它的一些相关专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招生规模大、培养学生多以及备受人们青睐的专业。据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应用性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万,但实际上,其从业人员还不到70万,缺口还是非常之大的。这就说明了我国的一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的本身以及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而且互联网计算机行业需要培养掌握互联网相关的开发技术,并且能够从事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等等一些相关工作的应用性人才。由此可见,地方高校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地方高校的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将会为计算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也将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就业。

二、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相脱离。在现在这个阶段中,对于各个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都没有形成自身培养的一些特色,基本上千篇一律,由于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都是没有差别的,导致与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差的太多了。大多数地方高校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只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只是针对一些基础功能予以授课,而在企业引进计算机人才的时候,因为知识很欠缺,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达到具备上岗的工作的能力,这样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就已经很明显的和市场相脱离了。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特别迅速,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行业的需求无法形成很好的配合,那么就只能相差越来越大,导致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欠缺暴露无疑。

2.地方高校所设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很不科学。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点学科,但是存在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的问题,各个高校的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差别,学校还是采用之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授学生,非常乏味。计算机更新的速度特别快,所以要非常注重知识的更新,而很多学校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进行适时的更新,还是使用传统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的改变计算机的课程,并且最要命的一点是很多学校都不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的用人企业更喜欢的是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于现在招进公司的计算机人才很不放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与单位所需要的不能很好的接洽的一种状态。

三、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面临的困难很大,作为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各个院校,人才的培养要从原来的理论型向应用型进行转变,才能适应现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针对现在培养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紧密地结合市场,完善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流培养,提高学生多元化就业的能力,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的师资力量

四、结语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伙伴”,但是,对于高校中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还是处于一个非常缓慢发展的状态,而且很多被培养出来所谓的计算机人才并不能承担很多的实际操作,例如:软件的开发设计、编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的挖掘等等。这样的人才完全不能满足市场上对真正的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对于计算机人才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各个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也只有不断的进行改进,在教学方法、内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不断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才能培养出更好、更优秀以及更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莹,刘辉,朱贤友.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5):55-56.

[2]祁宏伟.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J].科技展望,2016(25):353.

[3]李德岐.建筑行业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3(16):242-243.

作者:颜承元 单位: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计算机专业科技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计算机专业科技类应用型人才。使毕业生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就业能力强。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类;应用型人才

随之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IT人才,但是招聘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形式却很严峻,学生学无所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是当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类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太差。培养科技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为驱动,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主线,以持续孵化创新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为目标,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训练模式,通过学生提出创意并申报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本科学生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计算机专业科技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其职业素养与企业零距离,增加学生就业率。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提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与企业零距离,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虽然作了很大的改动,增加了实践课程教学时间,但是实验课内容为教材上的例题或者习题为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就像一个打字员,输入程序,得出结果,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同时也会觉得编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事情,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最后连简单的程序都编写不出来。2)教师水平有限,现在高校的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低于企业的水平,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技术更新较快,教师安于现状,不去学习,了解新技术,安于书本内容,怎么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并且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条件,很难吸进计算机类专业的博士,同时也限制了企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前引进的老师的水平又停留在原地。这样的师资怎么能改变计算机专业向科技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前进。3)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陈旧,没有经过社会调查,了解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职业化的要求。同时老牌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条件差,设备跟不上技术要求,学生实验环境欠缺,学生职业素养严重脱离。

二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方式

1)加强校企合作注重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神,坚持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就业服务。学校也通过企业反馈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可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使我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为合作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行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修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训课程,与企业联合培训。学校政策资金支持,提供办学条件,把企业请到学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学大纲要跟上行业发展,教学不要再停留在书本的“灌输式”教学,应直接案例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将基本理论知识穿插在实际的例题中予以介绍,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也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实验课程不再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应增加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真正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2)构建项目平台积极动员学生提出创意并申报各类纵向创新项目,例如: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与支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到企业争取横向项目,用技术创新吸引投资商,用智力换资本。同时,要求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通过项目平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支持和促进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市场或其它场所转让科技成果,让学生在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获益。3)构建学科竞赛平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面向大学生的挑战杯竞赛、程序设计竞赛、计算机作品竞赛、机器人竞赛、互联网+、网络工程和软件设计竞赛等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设置学科竞赛平台,学生不仅有创新实践的场地,而且有创新实践活动的经费,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4)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平台学校应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关心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构建,尤其要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并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指导教师获取系统分析师、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物联网技术开发高级工程师、信息管理工程师、网络工程师、CCNA、CCDA等认证资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高校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在教师评职称,评优方面给予优先,以激励教师。校企合作是创新训练的重要支撑,应努力聘请优秀企业人才加入教师指导团队,开展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5)构建信息资源平台打造信息资源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校数字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学校应在校网上开通“师生交流园地”、建立创新能力培养QQ群、课程网站和协会网站等网络平台,采用网上互动答疑、设置网络讨论组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们随时可以与老师进行科研探讨和日常交流,既方便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又增进师生之间友谊。同时,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多方筹资购买专业图书资料和各类专业仿真软件充实资料室,并向学生开放。6)构建创新培训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的技术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申报和拓展校企合作项目,确保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较大幅度地提升省内高校信息创新教育的整体水平。7)改革管理模式,构建“三结合”学科竞赛管理平台在管理模式上,遵循集成化原则,打破“以校本位”管理模式,在省内实施资源共享和调配。在管理机制上,实施“三结合”,即上级领导的宏观指导和执行机构的专职管理相结合,专家的学术指导和专兼职教师的基础培训相结合,校际资源的利用和社会资源的引进相结合。8)提倡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平台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成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科技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双证书”制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学生毕业后既要有高校的毕业生书,也要有本专业的职业证书,比如程序员水平认证书、微软认证、IBM认证、Lotus认证、SUN认证、Cisco认证、Linux认证、CIW认证等。“双证书”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行业认识和就业基础。

三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性实验等措施,培养了计算机专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波.校企融合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研,2012(7).

[2] 陈小虎.校企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07(4).

[3] 李正卫等.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作者:祝青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第三篇: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

摘要:根据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提出以应用为主导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教学改革思路,力求推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应用型人才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既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又有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标是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集”,这个交集中的元素既有普通本科的特征,又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本科教育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掌握系统理论的学术型人才;从职业教育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掌握行业技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结合上述二者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具有后学能力的技能型人才,[2]。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理论教育的主体框架不能少,重点强调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3]。我们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市场、围绕主线、突出能力且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面向市场是从需求侧进行专业的设置,注重满足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更广泛地与社会发展及地区经济紧密结合,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围绕主线是从培养方案设计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侧重,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如实施案例化教学、实验室授课、项目伴随教学法等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突出能力就是突出项目开发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所谓“一技之长”,就是学生就业时,带着自己开发的“产品”就业,以表明其在某一方面具有熟练的掌握能力,这往往和其所学专业特色相结合,是特色专业办学的延伸。计算机工程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具有游戏开发方面的相关编程能力,考核的是学生在特色方向的就业率。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从社会发展需要看,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一直走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老模式,就永远也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4]。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素养并掌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一线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指导、监测、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也就是说,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技术工程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以能力就业,而不是将考研作为奋斗目标[5]。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设置新专业。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山西省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图形图像处理。2006—2016年的10年时间里,该专业围绕C系列语言,开展了图形图像方面的艰苦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并在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工程系于2004年新申办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努力打造山西省游戏开发人才培养基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在充分调研国内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确定建设方案是80%的技术+20%的艺术。在教学模式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则采用主线教学法。首先,授课方法建议采用案例化教学法。案例化教学被认为阻断了知识的连续性,却保持了能力的连续性。例如,从历史朝代顺序表中学习历史,这是枯燥甚至是痛苦的,但看《三国演义》就知道汉朝末年诸侯纷争,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就粗略知道明朝将近300年的故事。《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都是案例化教学的典范。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我们将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开设在实验室,以实践为先导,让学生一边学理论模块,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在教材建设方面,计算机工程系编写了多部部级规划教材,如“十一五”的《C++程序设计》系列教材,“十二五”的《计算机图形学》系列教材。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图形学”教材配套有实验、实验及课程设计的全部案例,被国内200多所院校选为主讲教材。这套教材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部级规划教材的原因是其对讲解的每一个理论,都提供了相应的实践性案例。之所以被大家认可,也正是因为它的实操性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相长。这些资源的集合就是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图形学实践教学资源库”。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联手,共同编写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的教材。从游戏开发的就业岗位着手,寻找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研究哪些知识点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将所有知识点汇集起来并编写进教材,这就是典型的模块化教材。在教师培训方面,积极吸引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积极选送教师进企业接受培训。课堂上,要求讲授语言课的教师能现场编程,而不是将事先编好的程序写在课件上,现场只是进行展示而已。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深化与企业的专业合作。2016年4月18—22日,计算机工程系分别与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思软科技集团及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2017届毕业生“3+1”联合人才培养资质审核暨专业共建深度研讨会,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共建及案例资源共享进行广泛交流。北京从事图形软件开发的朗迪锋公司,发现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正在研读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于是主动联系与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进行校企合作,签订人才订单培养的合同,计划每年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挑选10名熟练掌握计算机图形学渲染算法的毕业生,月薪万元以上。数字媒体专业以一线企业作为驱动力,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进行入学教育,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研发部一起协商制订培养方案,由企业软件开发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企业始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对培养质量负责。企业的研发部在学校,学校的实验室在企业,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尝试。在科学研究方面,如果照搬“老牌”本科高校的科研发展模式,盲目攀比高端科研成果,那么不仅在科技创新上难有大的作为,而且科技服务地方也将成为空话;应以立足地方、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为原则,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创新机制、深化改革,这在校企合作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效果显著。计算机工程系最近几年一直在对太原旅游项目进行研究,目前正在开展三维无人机建模、三维数字扫描仪建模等工作。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要求学生掌握4个层面的知识。第1个层面是工具,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开发语言,就像士兵要熟悉自己的武器一样。第2个层面是算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特征是算法。计算机语言和开发平台日新月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算法和理论。在科学研究方面,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数据量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三维图形、海量数据处理、机器学习,还是语音识别,都需要极大的计算量。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靠卓越的算法来解决。在其他任何领域里,算法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如人类基因的研究,就可能因为算法而发明新的医疗方式;在国家安全领域,有效的加密解密算法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在气象方面,算法可以更好地预测天灾的发生,降低损失。将计算机的发展放到应用和数据飞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就会发现算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第3个层面是数学,要能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表达为数学模型,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描述。第4个层面是外语。计算机来自于国外,学科前沿技术也大多在国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唯一的捷径就是通过阅读原著,尽早了解国外同行在做什么。以上这4个层面的内容一层比一层高,我们要求学生至少达到第2个层面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难

在应用型院校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面临教师考核机制、教师选拔机制、应用型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困难。目前,应用型院校的职称评定机制与理论型院校的基本一致。SCI、EI论文、部级自然科学资金、省级自然科学资金等理论性很强的项目依然是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应用型科研、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行业认可的大赛等依然不能作为评定应用型教师职称的指标[6]。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985、211院校且基本没有项目开发经验的研究生,曾出现过机械学的教师看不懂图纸、计算机教师不会编程等不应该出现的情况[7]。对此,我们认为要出台政策,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工作量认定等方面,将教师是否有企业挂职锻炼经验、是否有校企合作项目等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到企事业单位任科技副职、企业科技特派员、公司总工等形式,推动教授、博士到地方企业开展科技对接活动,根据市场需求转变研究方向,深入企业一线找课题。同时,学校承担的各类纵横向项目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应该占主要部分,将与企业共同申请发明专利作为重点。

4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一个机遇,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我们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这项工作,希望省教育厅、学院在政策方面能给予支持,进一步促进教师下企业锻炼,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度联合办专业,将专业链转换为产业链,鼓励教师在实验室授课,将教师下企业工作的经历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6-70.

[3]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研究,2013(6):20-23.

[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8):65-70.

[5]陈飞,严晓岭.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两难困境及研究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32-34.

[6]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4-6.

[7]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作者:孔令德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