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育路径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育路径

本文作者:唐振湘、邹华斌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学,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修养、气质。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性逐渐凸显,并日益加强,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情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和判断。加强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历史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

历史学科要求实事求是,从客观出发,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通过总结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类提供借鉴和智慧。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偏重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陶冶道德情操,总结历史经验,阐发历史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必须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并进一步关注社会,把现实社会作为历史的自然延伸。因此从根本上讲,有效的历史教学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基本功能。

2、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使越来越多的教学不再限于应试教育的牢笼,尤其是新课改以来,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高中生们依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分数高低依然是学生和老师们的追求之一。因此,应试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遗留了下来,历史学科的教学也难逃此命运。就其学科的特殊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多注重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自然相对欠缺。

同时,历史具有过去性、不可复制性和复杂性。由于接触的相关材料较少,又处于强调独立意识的初级阶段,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定位于认识判断上的偏差,从主观上给历史以评价。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把历史学习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

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1、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优势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它容纳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许多内容都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很好素材。历史是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基础,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也能体会到政治家华盛顿、林肯、、邓小平的品格和境界,科学家詹天佑、李四光等的意志和能力。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对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和能力进行模仿、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促使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主动认识并发挥历史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历史的基本内涵,领略由历史知识延伸出来的精神和情操。

2、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直接模范,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塑造历史教师的个性,树立良好的师德;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领会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如此,才能在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精神,做到学以致用,以古鉴今。历史教师肩负着以史“育人”的神圣使命,其价值观、世界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和良好的形象,起到模范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

3、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程度的强弱,因此教师应当不断追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创造性教学。首先,应摆正师生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着重于“教”,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和教材形成了依赖性,只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给予的历史图式,而少了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谈不上对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历史教学新课标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转变,这就要教师创造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运用富于激励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教授《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预先提供给他们的文字、影像资料,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胡佛当政时的政策优劣、罗斯福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演讲和辩论,然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完成本课的教学。如此,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因此,历史教学要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历史的体验、想象、感悟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要科学地进行创造性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历史教学要实现其以史育人的目的,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在原有模式上有所突破,逐步实现创造性教学。新课标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教师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念,积极创造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等。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讲授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以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为线索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其中必然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直观感受,不能很好地体会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带来的反思。而在创造性的教学中,教师既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置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不是必然的?如果你是清政府官员,将会做出哪些应对举措?你是怎样看待林则徐禁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改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对大家的认识进行整合,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可以选取影片《林则徐》的精彩片段,配合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更深刻地体会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平等外交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等等,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树立要从自身做起为中国强大而献绵薄之力的精神。通过传统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增强对高中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4、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而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培养学科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就很难实现。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梳理,就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教学内容太过散乱,学生便难以把握重点和主体,因此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容主题化。即每一节课都应有一个中心,并用这个主题把授课内容串联起来,发挥主体效应。而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层次化。例如讲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节,可首先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怎样形成,又怎样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一主题,把秋收起义、文家市起义、三湾改编、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关于红色政权的论述等知识内容串联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群。在这个知识群中,提取结构,明确层次,由点及面,由现象到规律,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一个深刻的理性认识,对工农武装割据的作用给予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既便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使其获得了认识的升华。另外,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在教授课本上历史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教师可通过开办历史沙龙,开展课前历史故事分享、提供书目和图片视频以供学生参考交流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正所谓开卷有益,这必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有道德感、有公民心,努力成长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

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把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次历史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