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素养观下的高中语文情感教学

人文素养观下的高中语文情感教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谓“情感”,就是启发、发展和维持人的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构成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有机组成。“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人文素养观”的呼唤和引领下,让学生充分认知自身情感,有效调节情感因素,积极感知他人情感等,这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根本。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的学科,语文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教师积极开展语文情感教学活动,不仅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而且是其应有之义,能够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基本特点。

一、生活化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它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必然会走向“无本无源”“水月镜花”的枯竭境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而且在学用结合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实践,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铺路。如学习《赤壁赋》时,在阅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实际认识和生活经验,从中找出自己认同或质疑的语句观点。有学生非常景仰“天地万物,各有其主;苟非我有,丝毫莫取”的豁达人生观;有学生对“变与不变”的辩证观深表赞同;也有学生对“物与我皆无尽”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与“人有生死,物有增减”的科学道理相背离……如此生活化的教学,既深化了学习感悟,又让学生从中接受了价值观的情感类教育。

二、科技化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内在属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样的“芸芸众美”或浅或深、或显或隐。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应当借助于必要的外在因素,让“语文美”尽显在学生视野之内。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融声、光、像、图、文、动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将其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智力培养”和“情感育人”的综合作用。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其中的环境描写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仅靠“教师讲、学生悟”是难以见效的。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红楼梦》影视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结合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与感悟,帮助他们较好地体会贾府自内而外的巨大神魂、宁荣二府的赫赫神威,以及钟鼎鸣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和礼教。如果缺乏现代科技的有效支撑,情感教育的功能就会黯然失色。

三、自主化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并且提供个体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时空条件,非常有利于他们在自主式体验中更好地培养手口脑的互动能力和情感实践活动能力。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在执教《雷雨》时,笔者提出问题:“认真阅读文本,思考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在个体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组内讨论—组际交流”活动。经过研讨学习,全班基本认为:周朴园整体上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物形象。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相爱,本是一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后为环境所迫,变得冷酷无情。但从依然保留一些爱情见证(旧衬衣、旧家具和照片等)可以看出,其本性还是善良的,在内心深处还是爱着鲁侍萍的,只不过自己本身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样既提高了研究能力,又注入了相应的人文情感元素。

四、个性化

在“核心素养观”的指引下,个性化教学既是一种过程体现,又是一种目标追求。不仅如此,个性化“教”与个性化“学”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实践课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项链》中的玛蒂尓德,历来被作为虚荣典型批判的对象。但是在现代学生看来,却不尽然如此。有人认为,玛蒂尓德确有虚荣的一面,但这是可以原谅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偶然丢失了项链,让她付出了十年磨难的代价而已。有人认为,人们在批评玛蒂尓德虚荣的同时,更应当看到她的另一面———热爱生活、自尊刚强、诚实有信。还有人认为,玛蒂尓德的“善”和“美”绝不亚于她的虚荣,人们应当持同情而不是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个性化教学,学生才有如此丰富的开放性思维,才让女主人公形象丰满而又清晰起来。这难道不是一种个性化体验和情感教育吗?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生活化”“科技化”“自主化”“个性化”等方面入手,攫取“认知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双赢效果,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完美功能得以显现。

作者:经卫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