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入学教育是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会对新生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随着入学对象主体向“95后”转变,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呈现新的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入学教育认识不深,入学教育内容单一、枯燥,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入学教育开展方式缺乏吸引力等,影响了其实施效果。从“95后”高职新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入学教育中引入柔性化教育、体验式教育、朋辈教育,以切实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新生;实效性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的第一课,担负着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的重要使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目前,“95后”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生的主体,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传统的入学教育已无法完全他们成长的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上好开学第一课,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一)调查方法

为真实了解当前高职学生对入学教育的认知程度和具体需求,理清入学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笔者设计了“高职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调查问卷”,从而详细了解学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并作回顾性评价。问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被调查者对入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知程度,二是被调查者对入学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包括对入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度,入学教育对现在的大学学习生活的作用等,三是被调查者对入学教育实施情况的满意度,包括对入学教育的内容、开展方式、实施形式等满意度。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5级和2016级工科、文科专业的高职部分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于2016年10月-12月开展了问卷调查。由于这两个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相对较短,对入学教育印象较深,并且已在校学习一至两年,接受到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此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入学教育内容、形式、开展情况等提出自己的看法。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法,选取2015级(大学二年级)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4.5%。2016级(大学一年级)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1.学生普遍认同入学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入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深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5%的学生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存在大学适应性问题,需要入学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77.8%的学生选择大学新生“非常必要”和“有必要”进行入学教育。可见学生对于入学教育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在回顾哪些活动属于入学教育时,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可见对入学教育印象不深,认知程度不高。对其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这与学生工作者对入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着一定关系。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繁杂,牵涉部门较多,因此入学教育必须统筹规划,全员参与。我国高职院校入学教育一般以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且每年入学教育实施人员不固定,教育者往往仅从自身实际和需要出发,以学校入学教育文件为指导部署,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行事,并未充分考虑新生的心理需求与期待,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效果也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入学教育主体单一化,高校教育组织者忽视了校内和校外的其他教育资源,忽视了新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发展需求。2.入学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在希望入学教育开展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学业与专业指导,大学生涯规划,心理服务与指导,大学生活指导。最常见的入学教育内容如“军事训练与素质拓展”“校史校情介绍”“安全教育”等反而排在后面,可见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当前的入学教育内容陈旧、老套,对新生即将面临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学习问题涉及较少,如人际交往、社团活动、选课排课、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以致新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所措,入学教育实效性较差。3.学生对入学教育整体满意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入学教育整体满意度的选项中,有36.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满意”,但有34.2%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与自己的期望相差较大。有近4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时间较短”等问题。目前入学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报告会、讲座、参观等形式,缺乏互动,缺少吸引力,教育形式陈旧单调枯燥,对95后新生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学第一课就沿用高中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大学课堂心生畏惧和疏离感,大大减弱了新生对大学的期待与好奇,并且学生机械被动地参与其中,不能及时收集新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者也难以和新生之间形成灵活良好的互动关系,势必将影响学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影响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除上文提到的入学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实施效果以外,还有一些因素值得重视。

(一)“95后”思想多样化

目前,高职院校新生的主体是“95后”,他们的思想特点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一是自负与自卑并存。95后成长于网络化社会,信息快速传播,价值多元盛行,通讯发达便利,他们求知欲强,掌握着丰富的资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接受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让他们自信甚至自负。但是,一部分新生认为自己由于高考失利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感觉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上高职没有前途,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自卑心理。二是追求独立与“假性成熟”并存。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培养独立能力,减少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感性思维偏重,对大量社会现实耳濡目染表现出超年龄的“假性成熟”,但在社会化方面尚未成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性较差,思维敏感,感情脆弱[2]。三是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由于角色转变,刚进校的心生对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往往并不适应。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95后”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宠爱和赞扬,习惯了接受他人的关怀和忍让。表现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要求别人重视自己,关注自己,遇事先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往往忽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较少关心身边的同学,易因小事对身边的同学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矛盾。再加上进入新的宿舍、班级、社团,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由此产生心理波动、失衡、孤独感,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失调。严重的人际关系紧张将给新生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不安及压抑,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面对这些心理不适应,如果新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差,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和宣泄,必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复杂化

新媒体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渗透到校园中,造成学生受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不少学生入学前就出现了价值观认知偏差甚至扭曲,功利化思想严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考入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沉迷于网络,旷课、旷宿成了家常便饭,违反校纪校规,难以顺利毕业。

(三)学长指导“非专业化”

新生在未入学就加入了学校的QQ群、微信群、贴吧、老乡会等线上线下组织,寻求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帮助和指导,以期找到归属感。然而,学长学姐在为新生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会给新生传递一些负面思想,只告诉他们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对学业、评优评奖、入党推优等歪曲误导、错误解读,会使新生“先入为主”,导致部分新生入校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入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增强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柔性化教育

柔性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对于刚性化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采用灵活、弹性的非强制管理方式,依托组织内的共同价值观、文化和精神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格化管理,在成员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使成员产生自我约束力[3]。强调以情感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理念,就是改变过去单向灌输、集中讲座的刚性教育手段,使入学教育触动学生心灵,最终使新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一是入学教育理念柔性化。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自身特点,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关心新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尊重学生人格、意见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潜能。二是入学教育方法柔性化。带着满腔的爱和热情关爱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通过无声的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产生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倾听、渗透等方式开展工作,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为手段,以赏识和理解为核心内容。对高职学生中一些价值观扭曲、认知存在偏差、轻生厌学的学生,用加倍的耐心进行教育引导和思想沟通;细心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细心地洞察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4]。三是入学教育手段柔性化。在高职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肯定多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在入学教育中树立身边的典型和先进人物,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表率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软约束”。

(二)体验式教育

体验教育是通过组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会教育内容,明确认识态度,形成良好习惯,内化为优良品格[5]。体验式入学教育就是培养新生感受能力,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大学生活,在大学生活中感受真实情感。新生在体验中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就会在行动中体现对大学生活的热情和积极。一是环境体验。认识学校,感受学校,融入学校。开展高职理念教育,让新生了解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前景,完成新生的角色转变。二是心理体验。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让新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面对、勇于接受自身角色的变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结交知心朋友,建立积极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团队的力量和爱的温暖。三是情感体验。如中秋节前夕,用手写家书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情深深的感恩;开展“班级风采大赛”与同学密切联系;开展新生游园会、厨艺大比拼等。让新生在与同学、舍友、老师、父母、社会的接触交往中,增长生活阅历,学会换位思路,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

(三)朋辈教育

朋辈教育是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中的长者、学业上的精者、技能上的优者”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使新生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6]。朋辈教育能够搭建高低年级学生沟通平台,促进学生交流,优秀学长现身说法加以正面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新生形成示范效应[7],是新生尽快调适心理,适应大学环境的重要支持。是提升入学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一是组建学长团队。选拔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技能较强、综合表现突出、愿意为新生服务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高年级学生作为“辅导员助理”组成学长互助式团队,对其进行朋辈辅导的强化培训,使其成为朋辈辅导的中坚力量,对新生专业、生活、工作、情感等方方面面提供帮助与支持,为新生树立学习的标杆和典型[8],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朋辈辅导,及时掌握新生动态,了解新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树立身边的典型。利用校报、广播、橱窗、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文明宿舍、党员宿舍、优秀学生干部的先进事迹,树立身边的典型,引导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用榜样的力量鞭策激励新生。

参考文献:

[1]姜宇,曲云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82-183.

[2]黄钰晶.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难点及对策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0-142.

[3]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2.

[4]郝平.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1):29-31.

[5]宋小淑,高职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1):89-92.

[6]何婷英.探析高校新生学长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14.

[7]朱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刍议[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86-89.

[8]朱倩.加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45-47.

作者:吴轲威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