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在健康教育中全面塑造和谐人性

在健康教育中全面塑造和谐人性

一、情感塑造

“情感教育就是注重在教育的影响下关注入的情感是如何产生并不断变化、向教育的既有目标靠近,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情绪机制在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我导向作用,和人的生理机制相协同,使之均达到最佳状态。”④人是一种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情感来滋润,情感教育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但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深处顺境时会感到身心愉悦,当深处逆境时,心中难免有所伤感。生活中,人们的理智活动与具体行为都包含着情感因素。人类不仅拥有发达的智力,还拥有最为丰富的情感。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情感,人们失去了喜怒哀乐,人们之间没有了信任和默契,这必定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意志、理智、审美等方面的社会情感,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与自足性等。同时,人不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与行为能力,提升人的创造能力。良好情感的塑造,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有助于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中准确定位,有助于提升人的境界,塑造健康自我。

二、道德塑造

道德维系着人的尊严与自由,是对人的一种自我肯定。它的终极关怀是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在本质意义上是人性的。道德塑造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还是人性化的过程。道德在告诉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潜移默化、无形的约束作用。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充分体现,是人们寻找幸福生活的指南针。现实中的人欲横流、善恶混杂需要道德来矫治。道德塑造带有规范性,但又不是僵硬理性。“道德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人所作出的行为,侧重于突出人的‘德性’。”⑤德性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德性有助于人良心的发现,有助于人的自觉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的精神的自律。人们对道德都有一种美好的期许,理想的道德即为“应然”,是对道德建设的未来指向。然而,塑造健康人性,需要面对我国道德的现实状况,即为“实然”。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性,主要是以人为本,但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当下生活中现实的个体,应当从现实出发,维护人的合理需求。人们对现实利益的维护,对人的正当利益的维护,是道德走向大众的前提,也是人性得以塑造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行为的普遍规范,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道德塑造关注的合理需求与需要,有助于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的素质,有助于平衡教育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一句话,道德需要从“应当”向“正当”转变。

三、规范塑造

个体意识规范。规范与人的内在意识紧密联系。就认识过程而言,人们从感知到思维,其中都受到普遍规范不同形式的影响和调节。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以遵循交通规则为例,红灯停,绿灯行,已成为人们一般本能的反应,是规范的习惯性的遵循。这种规范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社会实践,已经逐渐融入个体的意识中,成为人的内在行为指导规范。然而,在规范作用过程中,人们可以遵循某种规范,又可以打破某种规范,规范的作用通过个体的理解、认同、接受和选择而实现。也就是说,人性要在合理对待规范中得以锤炼。社会意识规范。社会的秩序与稳定需要规范来维系,规范对人们外在行为具有普遍约束性。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然而,由于后天的环境、规范的不同形成人格的差异。荀子的“化性起伪”强调后天的礼仪,包括法律规范等的约束与引导来塑造人性。秦代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强调外在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作用。从家庭伦理来看,父母给予子女生命的同时就包含着负起对子女的养育之责。同样,子女也担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一种简单的伦理关系,成为了制约家庭生活的规范。人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伴随着权利的享受,但规范与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规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规范与自由,人们在遵守规范的同时意味着让渡出了一部分自由。反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意味着也要遵循必要的规范。事实证明,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环境中需要规范,人们要融进社会这个大环境规范中来,这样社会才能接纳你。正是在两者的相互交集中,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塑造着健康人性。

四、理智塑造

实践锤炼理智。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很难把握未来,当下的经验与未来的经验和结果很难达到完全统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总是同周围的环境不停的打交道,力求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的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人在维系生存时,理智要求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能够顺利地延伸到未来的实践境遇中去。理智实质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理智能力的提升不是终极真理的完成,而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探索,蕴含在实践追求之中。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总体素质水平不高,需要理智地来审视思想道德现状。现实中人们应当做什么,怎样理智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这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事实上,人们只有发自内心地去接受某些价值观,规范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无论你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你的行为要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历史“正当性”,也是塑造健康人性的基本要求。理智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客观现象。不要把理智与冲动、习惯以及情感等看成是一种对立的简单关系,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互构成、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实践性理智是一种包含着实践经验积累的智慧,是参与到整个生存进程中去的一种理智的思虑,而不是局限于理性理智、只关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智慧。”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一定思想道德的认同,对一定制度安排的接受程度,需要借助理智来增强教育效果。就是说,不要把理智划到冷酷无情这一行列中,理智不是排斥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是忽略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人性这一维度,因为一定思想道德、一定制度安排是站在人民总体利益考虑的。由于社会期待与个人选择的差异性,人们有时看不到这一点。这需要理智来审视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理智塑造有助于健康人性更好的渗透于人们的内心,使得人们在自由和规范中达到高度统一。

五、解决人的社会化与祛动物性问题

俞吾金在《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中指出:不要用后天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善恶等观念去规范人性;不要用与生俱来的人性去规范人的本质。这给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直言之,要想更好的理解人性,首先需要知道人的真实角色始终是社会化的高等动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⑦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人的祛动物性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将自然法则当做人的生存规律无疑是错误的。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生活得好些,必须不断地去面对激烈的社会性竞争,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去适应社会,否则,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或者是由于所遭遇的客观条件不利,或者是由于能力有限,或者是由于不适应社会,或者是由于其他因素等,时时面临被社会抛弃的危险,这就易于造成人性的扭曲甚至丧失。事实证明,人的祛动物性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确有个交互转化关系。因此,生活在当下,人性问题应该引起极大重视。现实中人的种种不理想状态,使得人的“祛动物性”、从而塑造健康人性的任务彰显。办法之一,就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正能量的牵引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性,要在社会中塑造,在现实中塑造,是对人的发展性塑造。“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其实现而言,是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丰富的辩证特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从其实现的过程看,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从其实现的内容和结果看,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⑧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意识的发展需要接受文化积淀的成果,需要接受教育的熏陶,需要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性特征,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给人们传递正能量。由此,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坚持用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人民,培育“四有”公民。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的正向引导性,对人的社会化与祛动物性问题的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塑造健康人性实为一项艰巨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人的人性得到了较有成效的张扬。但是,人性问题复杂多样,人性的各个方面、各个维度的课题还亟待于解读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担负重任。“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我们党和国家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基本价值观念的运作载体和实现形式。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当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⑨思想政治教育肩负塑造健康人性、建设健全人格的使命和责任。

总之,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根本上是后天获得的。情感塑造与道德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性的基础,规范塑造和理智塑造是塑造健康人性的“防护墙”与“屏障”;解决人的社会化与祛动物性问题有利于健康人性的升华和完善。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诠释了塑造健康人性的基本着力点,有助于实现人性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柳立敏 张澍军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