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知行观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知行观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以“知行观”引领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路径如下:树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完善考评和经费投入体系;建立并拓展实践基地,重视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校友会在社会实践中的协助作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进行针对性培训。

关键词:知行观;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格物致知”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越来越为高校、社会和学生所重视与认可,在实践育人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已有多角度的探讨,但是在体系性和深入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将“知行观”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

一、“知行观”的思想内涵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暗合”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行而知之,更多是行而知之,这种体验最深刻,也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其实,“对知行关系的厘定,从知先行后、知本行次、知行互发、知行俱到、以行为重到知行合一、不分先后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1]。这些观点表面看来并不相同,有些甚至给人截然相反的感觉,但是,总体而言,他们都肯定“行”的独特价值,只不过有的认为“知行合一”,有的认为“知先行后”,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教育部也曾专门发文强调,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同时可以增强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知行观的思想内涵暗合。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行观”的欠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主要分为两类:即学术类和专业类研究生。前者在高等教育定位中侧重其科学研究能力,后者则侧重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都离不开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支撑。就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说,研究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以至于自觉地以“知行观”为指导进行求知和社会实践的更少。另外,“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室和教师,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就是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领悟。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学习和考试,不会创造和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教育脱离产业发展,脱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这种状况既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2]。这种“知行观”的欠缺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的双重叠加效应,使得研究生普遍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以专业实践代替社会实践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时间短、实践内容简单、实践效果较差,往往出现以参观、浏览和提交实践报告、参加短期竞赛代替的情况。同时,用专业实践代替社会实践的现象尤其严重,特别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往往只能选择组织研究生“三下乡”实践团的形式,进行专业实践或者科技支农、科技支工,至于志愿服务类、社会调查类、专项能力提高类等社会实践则很少开展。

3.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薄弱

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他们主要面对的是理论学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社会实践有较大的距离,结果导致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一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带的学生数量又较多,无法提供给研究生足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即使参与了科研实践,也很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局限于导师的研究领域之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科研、实验场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都很难跟上研究生人数的规模需求,过多的研究生拥挤在比较小的空间内,生均教育资源紧张,造成研究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空间,研究生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受到了限制。以要求社会实践能力较强、高等教育定位为应用型的研究生为例,“在现实工作中,各学校只重视招生规模的数量,进行粗放式的培养,经费能省则省、教育教学环节能简则简,特别是社会实践或工程实践环节没有给予充分重视,陈旧的设备、老套的方法、落后的实验产品,没有创新的科技含量,落后于社会需要”[2]。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本专科学生的社会实践热情、实践时间、实践内容明显要强于研究生,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很多方面弱于本专科学生。

三、“知行观”视角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该在“知行观”引领下进行,即学生要学习钻研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新,走进社会、走进实践基地,进行成果转化。研究生要树立知行合一的观点,侧重在行的过程中探索新知,需要在学习书本理论、增强实验技能、开展课题研究之外,勇于开展社会实践。

1.树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研究生是社会学术创新的后备力量,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不能用专业实践代替社会实践,也不能用社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组织协调、危机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专业实践使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课题调研甚至进行工作实习、开展科研活动,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2.完善考评和经费投入体系

“实践评价不科学、反馈总结不到位将严重制约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每个社会实践活动在结束之后,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只是注重过程中有多少媒体报道、多少单位参加,追求单纯的数字、照片和文字总结,追求先进个人、集体的评比表彰,更将这些作为评价指标,根本没有对实践效果及学生的自我实现做出科学评价。”[3]这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创新的保障机制以及全面、有效的考评机制,要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实践活动的后续审查制度和考评体系。政府、高校、企业作为引导、组织、接受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需要建立健全保障及考评机制,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将经常性实践经费与项目性实践经费、专项表彰经费与日常保障经费、校级经费与院级经费统筹起来,设置账目、专门予以管理和审核。

3.建立并拓展实践基地,重视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

“企业希望有高学历的人才积极参与,愿意与高校合作创办各类技术应用的研究所,实施见效快的借脑开发。研究所建在厂里,企业领导看得着、叫得应,又能提高企业形象,因此企业舍得高额经费的投入。”[4]这种模式使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和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目前这样的实践基地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种类也比较单一。很多实践基地往往建立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之上,局限于专业培训或者实践教学,其视野、运用、效果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相较而言较窄。应该建立并拓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比如说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同时,要特别注重研究生导师作用的发挥,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负责教学、科研方面的指引,而且在职业规划、专业发展、生活态度、心理状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有很大影响。

4.发挥校友会在社会实践中的协助作用

当前校友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校友会是联谊会的一种新形式,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在沟通毕业生与学校、单位的感情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在这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主动进行业务对接,精心设计项目,尽量要使成果运用同当地的实际需要有效衔接起来。另外,“通过校院系研究生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联谊会也是一种可积极发展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更多的同学参加社会实践。当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培训学生干部,引入考核机制,防止负面情况的产生”[4]。

5.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进行针对性培训

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大学本专科生的社会实践同中有异,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大学本专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律是“一年级的学生入学时间较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但他们具有强烈的热情,可以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服务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在发挥社会实践的思想性作用,同时为专业性做好准备。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一部分科研活动,将专业性初步与思想性结合起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依托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以及科技发明和创业实践”[5]。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样要遵循教育规律,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聚焦在科技支农、课题转化、成果运用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引领性和突破性作用,在社会风气扭转、社会经济发展、公益项目提升等方面承担起特殊责任。另外,国内社会实践日趋项目化与专业化,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义霞.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J].齐鲁学刊,2007(2):32-35.

[2]朱静娜.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2016(7):187-188.

[3]张宏亮,柯柏玲.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34-136.

[4]张为鄂,王忠明,陈文华.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分析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36-37.

[5]赵新勇.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注重思想性与专业性的统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13-115.

作者:徐古祥 吴立全 吴立龙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