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单身狗及相关词汇的社会学翻译探究

单身狗及相关词汇的社会学翻译探究

摘要:随着网络日渐普及,很多网络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而如何将这些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词汇翻译成英文并传达给国际友人,也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和探索的事件。本文从目前使用频繁的“单身狗”一词入手,分析“单身狗”出现的社会背景,并从意义角度入手,探究“单身狗”一词的翻译。

关键词:单身狗;社会背景;英语翻译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龄化则意味着人口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萎缩。而在另一方面,有的统计显示,我国单身男女已接近1.8亿。这样的情况则促成了单身人群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形成。在单身这一社会群体之中,成员们具有类似的情感需求。正因如此,单身人群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语言现象,以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加深对单身群体总体的理解。而目前对这些语言现象的研究仍然较少。所以本文选取了“单身狗”及其相关的一系列词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进行分析,之后对这些词汇如何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单身狗”一词出现的社会背景

语言学家们早已发现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或是社会阶层有身份标志的作用,是对自己身份的彰显,也有助于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感,归属感。比如,我国古代上层人士交流所使用的文言文和底层人民所使用的白话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阶层之间的分界线。再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等地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成为发展的先锋。由此,粤语成为流行和财富的象征,也就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粤语的风潮。同样,因为单身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为了同其他社会成员相区分,这个群体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独有的语言特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则是这个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自称“单身狗”。从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单身狗”词汇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区分社会群体。但是除了这一社会原因之外,这一词汇的产生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单身狗”由“单身”加“狗”组成。作为单身群体的自称,“单身狗”中“单身”的出现是十分正常的,但是“狗”的出现则是有些让人奇怪的。在汉语的传统意义之中,“狗”字一般含有较强的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这些词汇无一不是对人的蔑称。正因如此,“狗”字出现在单身群体对自身的称呼中,此现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如前文所讲,“狗”字在汉语情境下具有贬义,所以“单身狗”这一称呼作为自称,其实是具有自嘲的,自我讽刺的意味。如果人们讽刺某种事物或状态,那么这种事物或状态必然是令人们不满的。由此,单身人群自称“单身狗”,其实是对自身情感状况的自我嘲讽,进而含蓄地表达对于单身状况的不满。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每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语言现象的出现。在“单身狗”一词出现后,很多相关的词汇也出现了,如“狗粮”“虽现狗”等。这些衍生词汇的出现其实都是单身人群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语言表现。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可以很快地转移。具体到语言方面,则表现为很多网络热词很快地被更新的热门词汇所取代。比如,“单身狗”这个词正在逐渐被“单身汪”所取代。从社会心理上来讲,这种取代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狗”字毕竟有太强的否定和贬低意味。很多单身人士对于自称为“狗”还是有较强抵触心理的。而反观“单身汪”一词,巧妙地用拟声词“汪”,即狗的叫声,来代替“狗”;这样就避开了“狗”所隐含的贬义及否定。并且,在网络语言情境中,“阿汪”和“阿喵”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狗”和“猫”。在此情况下,用“单身汪”取代“单身狗”在避免贬义的同时,还可以使这一词汇更好地融入网络语境之中,从而使其获得更高效的传播效果。但是,“单身汪”代替“单身狗”还反映了单身人群的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前文提到,“单身狗”一词发挥了两个作用:第一作用是区分单身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标志;另一个作用则是单身人士对于单身状态的嘲讽。“单身汪”一词规避了“狗”所带来的贬义,但同时也省去了自嘲的意味,这样在社会心理角度上,“单身汪”便只能起到区分单身人群的作用了。现代社会中,单身人群主要都是适婚年龄的青年人。其中很多年轻人仍然保持着童年时期的天真性格,这样他们的行为就出现了一种“回归童年”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称“宝宝”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阿汪”和“阿喵”对于“狗”和“猫”的取代。因为学习说话时期的儿童经常使用动物的叫声来代替动物,所以许多有儿童心态的年轻人便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模仿,并且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所处的成人世界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单身汪”一词的出现迎合了年轻人的这一心态,因此逐渐取代了“单身狗”;并且这一转变还体现了单身人群对于自身情感状态的认同和自豪,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对于自己单身状态的接受和认同。由此,可以发现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其实体现了语言背后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二、“单身狗”一词的翻译探索

语言的使用是依托于其背后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所以对于语言的翻译并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是要在其所处的语境之中对其进行理解和翻译。“单身狗”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词汇背后承载了大量的社会信息,所以对于这些词语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特别重视。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单身狗”及其相关词汇的英语翻译。很多人认为“单身狗”其实就是“一个单身的人”,所以他们认为这个词可以翻译为“asingleperson”。“sin-gle”这个词不分性别和年龄,只要是没有处于恋爱关系的人,都可以说He/sheissingle。但是这种翻译仅仅表达了一个人目前正处在单身的状态,而并没有将“单身狗”后面复杂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翻译出来,所以这种翻译并不全面。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对于“单身狗”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把“单身狗”的含义分解成“单身男”和“单身女”,所以这种翻译方法将这个词语翻译为“bachelorandspinster”。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首先“spinster”的确切意义为“年龄很大且未结婚的女性”,此女性可能是60岁,50岁,甚至40岁。Spinster最形象的代表就是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塑造的郝薇香小姐,她习惯穿戴怪异,有着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而她那些独特的经历才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bachelorandspinster”与“单身狗”的内涵意义差别较大:“单身狗”所指代的单身人群中年轻人居多,这就和“spinster”的意义出现了较大出入;此外,与之前翻译方法一样,“bachelorandspinster”对“单身狗”的客观事实进行了陈述,而并没有对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予以反映。而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单身狗”的翻译版本是“damnsingle”。笔者将从如下方面对其翻译进行逐一分析:

(一)概念意义

在概念意义上,“damnsingle”既表达了“单身狗”这个词的核心意义,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其他含义的干扰。

(二)语境意义

语境即语言所处的环境,是语际转换的重要的基本作用机制。语境意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意义,其中包括词义中包含的感情色彩、情态、暗含意义等。“单身狗”这个词的出现,调侃意味多于描述,因此,其语言环境是非正规的,更口语化的表达,故“damn”这个词,完全符合其语言环境;至于社会环境,“damnsingle”在交际的过程中无论从目的、场合,还是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三)形式意义

形式意义是指语言文字形式或章句安排及篇幅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单身狗”属于词语翻译,并不涉及章句以及篇章,但在文字形式上,“damnsingle”与“单身狗”在字块的数量上是一致的,“damnsingle”共两个字块,“单身+狗”也是两个字块。

(四)风格意义

风格意义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意义构成了。概念意义和风格意义构成了一个语篇的总体意义。(Leech&Short,1980)我们不难推测,“单身狗”出现的语篇一定是诙谐,非正规的,因此“damn”这个词的出现,也完全和“单身狗”可能出现的语篇、风格一致。

(五)形象意义

形象意义是指词语的修辞比喻义,也就是给本身毫无“色彩”的词,找到一个相对应的有形、有色、有声的映像。如bottleneck,中文的对应词就是“瓶颈”。不仅达到了词与词的对应,也让读者很形象地感受到了瓶子颈部因狭窄而不容易通过的情景。但这样的一一对应,在英汉互译中,并不是很常见。在这层意义上,“单身狗”的英译版本,并没有达到形象意义的完全对应。

(六)文化意义

任何一个词不单单承载了词本身的含义,每个词语符号背后,都有其文化赋予它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正如“单身狗”这个从网络走出来的词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在中国文化看来,没有伴侣陪伴的生活,一定是不快乐多于幸福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身就一定是一件“不光荣”的事情,可以从当今社会各种相亲类电视节目火爆,父母替代孩子去广场参加相亲大会等可见一斑。在中国旧社会,如果家里有年龄略大却还待嫁或待娶的女子或男子,家族会觉得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因此,“damnsingle”也将中国文化赋予“单身狗”的那种凄凉、无奈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那种意义,表现了出来。综上所述,“单身狗”一词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而其对应的英文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身狗”这个词语的各个层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文祥.网络词语“单身狗”的语言学探究[M].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16.

[2]于溪.网络词语的概念隐喻———以“狗”类词为例[J].才智,2016(28):218+220.

[3]刘航.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体现[J].海外英语,2010(11):287-288.

[4]左琳.英文翻译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309.

[5]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10-416+481.

作者:杨迪 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