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3篇

三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3篇

(一)

以下是我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融入“三生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在造型·表现中动之以情,以情造型。

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体现自我价值。比如苏教版中《与建筑相伴的壁画》,我设想请每位学生画一幅反映自己初中生活的画,再整合成一件大型的壁画作品。结果在他们的文字和图画中,透露出无穷的压力、辛劳、沮丧、抱怨、失望……甚至是觉得生命的无趣无味,我很震惊。我的初衷是想让他们感悟,初中三年中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怎样去触动他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呢?为此,我整理了这届初三学生的照片,再配上歌曲《北京东路的日子》,制作成了一段视频。大家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同学甚至潸然泪下。这次教学活动感动了他们的同时,也更温暖了我。正如穆尼尔·纳素夫说的:“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在其他造型课中我还动员学生把家里闲置的玩具、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等带到学校资源共享,不仅开发了美术资源,而且还引导了学生变废为宝,让他们获得分享的快乐。我想只要赋予了感情的作品,不管你的技术技巧怎样,就是有生命的作品,对自身来说就是成功了。因为在这些感情里面有尊重、宽容、友情,对自然、生命的爱,还有对自我的肯定等等,而这些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二、在“设计·应用”中从人出发,关注生活、社会、环境。

“物以致用”,培养学生意志、耐心、集体荣誉感、成就感,体验美术融于生活的乐趣。首先设计理念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比如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高矮适宜的课桌,还有社会上的盲道、残疾人通道等等,里面无不包含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先从使用者的身份去构思作品。其次我根据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活中的图表》这课中,我请学生设计自己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表。这样让学生懂得体谅和关爱父母,并能养成勤俭节约、不乱攀比的好习惯。在《招贴画》这课中,使学生能关注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大家课后对能源的调查,让学生了解到能源的匮乏,从而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并能通过自己设计的招贴画,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我还借助校运动会和艺术节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意,设计会徽、服装、道具、标语等,真正把设计运用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在“欣赏·评述”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感受真善美。对该领域的人文性培养首先体现在学习方式上,比如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会引导学生先对其预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所处的地理环境等了解;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作初步的了解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作课堂讨论;对同一时代的名家名作进行比较等等。通过这样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同时也能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三生教育”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它使受教育者知生理,调心理,晓事理,明伦理,懂哲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融入“三生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徐继芳 单位:徐继芳

(二)

一、数学教育要善于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突出“做中学”。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更为迫切的是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让学习力贯穿学生未来的生命历程,教学做合一,整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的数学教学目标,使学习的思想、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习惯得到统一,在“教、学、做”的整合中沟通儿童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生活能力。整合学习和发展能力并不排除通识性的做法,即书本知识学习—讲解或讨论—巩固练习—理解应用的一般过程,但对此必须关乎儿童的精神成长,并给数学活动赋予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符号知识和一般性结论的接受。课堂教学要在教学情境中融合儿童的生活感受,促进师生对话互动、致力于教学过程分析、自我学习评价,以及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等。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并获得支撑性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不断出现的新的学习情境中,面临新的数学问题时能游刃有余。

二、特定的情境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区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在科学用语中,成绩单纯指完成某一学业的既在事实,而没有具体明确这一学业是如何完成的。能力则指完成既定学业的水平和潜能。二者的区别在于成绩是外在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潜能则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当然,能力主要是学生通过经验获取或系统学习而掌握的,但不管怎样,能力总是融入具体情境中,能力因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务必要创设“做中学”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和向能力的转化,其目标也是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成长。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它使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奠定儿童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构成儿童的基本文化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甚至直接决定着儿童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影响儿童未来的生命品质。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当前数学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和应试化的倾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做中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三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做中学”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理论视野更为宽阔,师生共同活动的自觉性更为突出,它能有效地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生存状态。

三、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研究旨在从“有效教学”走向“生命成长”的教学。

伽达默尔说:“实践就是行动——而且它还是一种清醒的意识。行动不只是做。人是一种自行动的东西。”小学数学“做中学”是教学实践,它包含理念和行动,是“手段——目的——过程”,“它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二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自觉”(叶澜),通过情境整合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关联“每个人的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所以强调情境整合,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也就意味着教、学、做三者必然要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并融合。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性构建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都决定着只有在“做中学”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思维,让数学教学伴随儿童生命的成长。

四、结语

小学数学“做中学”在南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于理论研究上形成了共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了一批“做中学”示范学校,产生了一批特色学校和高素养的教师。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所做的“主题事件式”学习力研究就是将“做中学”的思想与脑科学的原理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当前是最为前沿的,也是最有学术内涵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都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做中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参与的学校有20多所,参与的教师有100多人,他们开设的公开课受到全国多省市专家好评,金春平老师还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表彰。金春平老师的著作《十年一剑》和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许红梅 单位: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三)

一、运用课文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如三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说明了生命起源于我们人类;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等生命专题说明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告诫人们应该尊重生命。教学中运用这些课文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

近几年,校园杀人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识和价值,极易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针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应积极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三、运用课文资源,教育学生掌握生存知识,重视生存环境

生存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生存教育中提到的“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等同于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反映环境教育的课文有许多,如反映人类对战胜自然充满信心与向往的《青山不老》,反映人类借助自然环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映人类对自然热爱之情的《草原》,反映人类对自然贡献的《燕子专列》,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认识的《只有一个地球》,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花钟》《秋天的雨》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四、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直面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因而,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面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师可生动地讲述名人爱迪生、开普勒及诺贝尔的成功事迹,教导学生学习他们不因遇到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精神,而是在逆境中凭着顽强、坚毅的品格认真钻研,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五、运用课文资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

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把生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如在讲授《穷人》时,可让学生了解外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生命运,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的来说,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的主题很多,在语文课堂渗透生活教育,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在语文课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总之,只有在“三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更新观念,创新教法,才能引领学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肖瑾瑜 单位:峡江县水边中心小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