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开创中学三生教育新视野

开创中学三生教育新视野

一、制定符合中学生青春期身心特点的“三生教育”策略

中学生是中学“三生教育”的直接对象,也是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学生年龄范围一般在12岁至18岁间,这符合生物学所指的青春期年龄区间。而青春期又属于人体发育的特殊时期,又称“困难期”、“危险期”,其主要特点是身体外形的变化,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中学“三生教育”必须围绕中学生青春期身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策略。

(一)中学生生理变化期间的“三生教育”策略

在中学生生理变化期间开展“三生教育”,应以中学生青春期身体变化为契机,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教育。第一,结合中学生性发育与成熟的特点,从生理卫生教育的角度为中学生答疑解惑,揭示性的秘密,解释生命的起源,阐释男女性别的差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证性的健康。第二,结合中学生身体外形迅速变化的特点,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角度阐释人类为求得自身生存,身体不断进化,生理机能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在自然界更好的存活的需要。让中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二)中学生心理变化期间的“三生教育”策略

在中学生心理变化期间开展“三生教育”,应以中学生内心焦燥和心理矛盾为突破口,采取尊重主体、情感感化、分步诱导的方法开展“三生教育”。第一,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要从尊重学生个人主体地位出发,引导其认识相互尊重的重要意义,接着逐步过渡到尊重同辈、尊重师长的教育层面,最后将教育主题升华至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高度。第二,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焦燥、叛逆状态明显的特点,可采取走出课堂,去到农村,走近社会的自主体验式教育形式,让中学生在一定限度摆脱学校和家庭的束缚,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地体验现实生活,感悟生存的压力,在满足中学生好奇心理,宣泄和释放不良情绪。最终使他们的心灵由硬变软、由冷变暖、由简单变得丰富,由单纯走向成熟。

二、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中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一)中学“三生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云南各级各类中学在省教育厅“三生教育”政策和文件精神指导下,开设了专门的教育课程,其中初中在一年级开设了“三生教育”必修课,每周1节,总学时。32节;而高中同样在一年级开设了“三生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每周1节,总学时。32节,学分。2分。从课程建设上的角度看,以上措施的执行使“三生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理论化、课程化、标准化,而从实践的角度看,“三生教育”在中学的开展,体现了云南省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显示了教育相关部门对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二)“三生教育”与中学主干课程的融合

虽然中学“三生教育”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课程,规定了学时、学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会出现应试教育中的重复机械式教育,甚至到最后仅仅流于一种形式,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三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要使中学生充分领悟“三生教育”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单靠短时期的专项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三生教育”理念适当地融入到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主干课程教学当中,使“三生教育”在中学教育中随处可见,持久弥新。以政治为例,可将“三生教育”中“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快乐标准”等内容,融入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并加以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例辅助教学。以语文为例,在学习《人生的境界》等哲学散文时,就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思考、探究;学《屈原列传》、《报任安书》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以物理为例,可在电学、力学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些生活安全用电小常识和紧急逃生窍门。以化学为例,以“厨房中的化学”为主题,教会学生营养与健康生活,以“某食品中的化学”为例,让学生认识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三、拓展中学“三生教育”主渠道功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拓展中学学校教育渠道功能

学校教育是中学“三生教育”的主阵地,《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提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抓好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巩固课堂教育的成果。要在各级中学贯彻好省教育厅关于“三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统一部署,严格落实,按照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课业要求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注重拓展校内教学渠道。可紧密结合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适度开展如:“宿舍三生教育”、“食堂三生教育”等形式的校内“三生教育”。将“三生教育”充分融入到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吃穿住行之中。再次,要加强中学生同辈教育。中学校园犹如一个微型社会,每个中学生都是其中的社会成员,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可树立一批学习、践行“三生教育”的优秀典型,定期给予奖励和广泛宣传,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一股“三生教育”学习之风,使学生们以懂得生命、学会生存、积极生活为荣,从而实现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二)拓展中学家庭教育渠道功能

家庭教育是中学“三生教育”原始素材的重要来源,是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着陆地,是中学“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拓展中学家庭教育渠道的功能,首先,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通过成立“三生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个案分析会,建立家庭学校联系机制等形式,保证“三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放松、不脱节。其次,要注重中学家庭“三生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可通过“观看家庭教育影片”,“为父母做一次晚餐”,“做一天一家之主”,“为父母洗一次脚”等方式开展,避免采取“灌输式”、“重复式”等容易引发学生厌学或对抗情绪的教育形式。再次,要不断提高家长的“三生教育”素养。俗话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中学生都耳濡目染,善于效仿。要让中学生学好“三生教育”,家长必须率先示范,才能实现言传身教。最后,在中学家庭“三生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家长应摆正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积极开展朋辈式教育。

(三)拓展社会教育渠道功能

社会教育是中学“三生教育”的大环境、大课堂。扩大中学“三生教育”的影响,应该从拓展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功能入手。首先,要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科普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特殊教育学校、戒毒所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教育单位,对学生实施不拘一格的“三生教育”。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组织开展“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适时结合如:“感动中国人物”、“昆明好人”、“光盘行动”等社会各类公益评选活动开展中学“三生教育”,让中学生深刻感受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精神,懂得生命的平凡,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温暖。再次,可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教育中汲取符合中学“三生教育”特点的内容如《三字经》、《道德经》等,对中学生施以影响。

四、结合实际生活,大胆探索中学“三生教育”新途径

(一)运用哲学辩证思想,盘活中学“三生教育”

中学“三生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孕育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从产生到实践始终围绕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轨迹,饱含哲学之思辨精神。因此,在中学“三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富有条理的正向思维教学外,还需要精心挖掘“生命、生存、生活”的对立面内容,进行适当的逆向思维教学,从而达到正反对照的目的,实现不言而喻的独特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以将“生”与“死”联系起来,人的生命有诞生,必定会有死亡,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期内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恰恰正是中学“三生教育”的目的所在。在这方面,以昆明市第一中学为代表的“三生教育”示范学校走出了一条哲学新路,其教育方式即在“三生教育”课堂上让学生撰写“遗书”,以此唤醒中学生对有限生命的珍惜,帮助其改正不良习性,重新修订正确人生目标。故我们也可按此法,继续创新教学技法,推出撰写“墓志铭”,讨论“假如让我重活一次”的教案......

(二)运用艺术元素,润色中学“三生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成功的教育往往离不开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中学“三生教育”也应适时融入艺术元素,让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活泼、绚烂多彩,使中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之源,品味生活之美,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德才艺全方位发展。可结合“三生教育”主题以校园艺术节为形式开展:校园红色歌曲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选拔赛、校园生活剧比赛、“校园厨艺大赛”、“手工十字绣比赛”、“三生教育”诗歌、书法、绘画大赛等。

(三)运用情景模式,烘托中学“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中,如何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存技能,摆脱生存困境,解决好安身立命的问题。在中学“三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中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各类特殊自然和社会情景中,让其感受生存危机,学会求生技能。如定期开展: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情景下的求生技能训练,在人身安全受到非法威胁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训练,在突发身体疾病时的急救常识训练,在发生溺水、车祸等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训练。另外,还可以在硬件条件允许的专业训练场所,开展“团队拓展训练”、“战场模拟射击对抗训练”等活动。总之,中学“三生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既强调交融式的理论学习,又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又注重行为习惯培养。随着中学“三生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必将出现更多新困难和新问题,这需要我们“三生教育”工作者胸怀“立德树人”之志,教真育爱之情,打破陈规之胆,不断地拓宽教育渠道、充实教育元素、丰富教学方法,使中学“三生教育”常教常新,最终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受益。

作者:杨俊超 蔡景冬 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