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校入学教育管理中赏识教育运用

地方高校入学教育管理中赏识教育运用

摘要:赏识教育是教学者创设积极氛围,从正面进行行为激励,使得受教育者形成愉悦心灵体验、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理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自我效能感低,在初入学时利用入学教育在管理中对他们实施赏识教育非常必要,可体现管理人性化和柔性化,实现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艺术,增强学生的自信。文章以教育家关于赏识教育的实践思想为根本,梳理了赏识教育的理论支撑,以铜仁学院为例,分析了该地方院校学生的特点,浅谈了赏识教育在入学教育柔性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赏识教育;地方高校;入学教育;柔性管理;重要性

教育改革凝聚了众多研究者对教育的期望与思考,重新审视了教育的出发点。纵观基础教育教改历程,教育的重心定位在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强调了现代教育应是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在这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以表扬、鼓励和欣赏为主,多元化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在鼓舞中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内心成功体验的“赏识教育”悄然而行,它以“润物细无声之势”逐步成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充满人性化的教育。“赏识教育”思想其实早就在家庭教育中初见,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和中国的周弘的教育思想都一致强调了赏识对一个人发展可能的重要性,虽然是家庭教育模式,但可为学校教育进行赏识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而地方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很容易形成对自身发展极其不利的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所以,在入学教育中对他们实施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促使他们获取尊重,增强自信,体验和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且对其形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有指导性的意义。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门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艺术,体现以生为本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赏识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对赏识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做了阐释,以期能起到参考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就意味着鼓励、赞美等方式能达到有效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赏识教育是能够欣赏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承认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真心和孩子进行互动,让孩子体验成功快乐和树立尊严的教育。[1]施燕指出赏识教育是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爱的教育。[2]许广元指出: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用赏识的手段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获得成功体验。[3]他们一致认为赏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赏识教育的主体是第一线的辅导员,赏识教育是在尊重个体差异,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和行为欣赏学生,给予他们行为上的鼓舞,增加心灵成功体验,形成良好个性的教育。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直接体验到爱与尊重。

二、理论支撑下的赏识教育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赏识教育纵向的风向标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其中就有被尊重的需求。人的内心需求也会随所处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当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时,其他需求会自然地处于从属地位,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激励产生另外一种高级的需求,如此逐渐上升,成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对处于青春期、自尊心特别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地方院校与其想象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就会产生对爱和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得到正面积极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促使他们自我定位为有价值的人。正是由于条条框框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学习者对情感的渴求较多,所以赏识教育就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迎合了学生渴求被赞赏的本质需求,用一切富有人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高层次要求。可以说,该理论为赏识教育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纵向指引作用。

2.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赏识教育内在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就像一座屹立在浩瀚海洋中被淹没的大部分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外在行为表现只是冰山的一角,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人的内在潜能是我们无法轻易看到的,恰恰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的行为。如果我们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要透过海水的遮挡,用探究的眼光发现冰山下半部分的秘密。同样在地方院校,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能只依据外在行为判定学生的好坏,而要努力发现学生内在的自我,挖掘其潜能,这样就会看到他们生命中的渴望和期待,以此鼓励他们,对提高自信和健全人格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该理论指明了赏识教育目标即发掘学生潜能,提高自信,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三、地方高校入学教育柔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1.利用入学教育契机实施赏识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4],即人们对利用自身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当人自信时,其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则低。这种信念对学生提高自信和认识自我有强化作用。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不如意,他们会觉得自己学习天赋很低,基础薄弱,做什么都不行,即自我效能感极低,长此以往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有的不自信,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对他们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种对自我缺乏正确定位的缺口正是赏识教育的入口,这些学生相较于其他高校学生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尊重和赏识,所以可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入学教育这一时机中进行赏识教育,以实现辅导员的柔性管理,提升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地方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辅导员是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在开学初就应树立学生学习的兴趣,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不吝惜积极的评价,从他们已具有的能力出发,多组织活动和创造发言的机会,哪怕是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认识,产生成就感,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信,树立“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赏识教育的方式不仅会产生从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而且对养成良好的心态有深远的意义。

2.运用赏识柔性管理艺术,做到“刺猬取暖”,协调升华师生关系

(1)注重赏识柔性管理艺术的应用。赏识教育可以从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三个方面渗透。管理理念中渗透赏识教育,一方面应用“爱”的艺术,用“大爱”的精神和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但爱的阳光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度,避免烈日当空带来的“灼伤”;另一方面应用“差异认同”和“尊重”的艺术进行交流,人的手指都长短不一,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家庭的独特个体,辅导员应认同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挖掘淹没在海水中的冰山,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行为中渗透赏识教育,应采用语言艺术,用肯定、激励性的语言和亲切的微笑等肢体语言传达一种重视和被关注,促进师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管理结果中渗透赏识教育,应用“多元评价”的艺术,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一把标尺衡量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特长,并及时鼓励,促进其发展,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和对他人赏识,取长补短,自我促进。

(2)协调升华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积极性,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催化整个教育过程达到有效教育,而赏识教育能升华师生关系,能够提供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能够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刺猬取暖”。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学习就有一股劲,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当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时,学生易产生逆反和对立情绪,长此以往,就会构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地方院校的辅导员要以平和的姿态去和学生对话、谈心,找到师生交流的最美距离,达到“刺猬取暖”,赢得学生的信赖。当学生产生信赖时,就会自我激励,调整心态,让自己爱上学习。这也正是赏识教育在地方院校实施的重要性的体现。

3.避免“翠鸟移巢”,注重赏罚并行,建立正确人生观

赏识教育的实施并非一味的“翠鸟移巢”,否者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赏识教育是在褒扬的同时,注重适度的批评教育,这种惩罚和批评手段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抗挫能力,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陈旭微提出,惩罚也要做到心中有爱,做到了解、尊重、信任,是一种有意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5]金银花提到批评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注重场合、时机、语言艺术和策略多样的基础上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反省意识的培养有指导作用。[6]所以赏识教育要遵循赏罚并行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和适时的引导,增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以提高他们分辨是非、辨别真伪的意识,形成良好心态,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赏识教育在地方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将更多关注的焦点凝聚在学生这需要关爱和尊重的群体上,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应用教育艺术鼓励和肯定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积极鼓舞中达到乐学状态,既利于他们的发展,也能让教育之花撼动心灵。

参考文献:

[1]张运卉.点击苏霍姆林斯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施燕.在小学数学中推行赏识教育初探[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2).

[3]许广元.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42).

[4]陈利民.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应用[J].新课程(下),2011,(6).

[5]陈旭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赏识和惩罚[J].中学生物学,2005,(5).

[6]金银花.浅谈教育中的有效“批评”[J].经济视野,2012,(10).

作者:胡佳佳 戴婧婧 王岚 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