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生态农业论文全文(5篇)

生态农业论文

第1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1.1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传统旅游与传统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收入,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得以提升。

1.2强调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项目,特别是很多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使得旅游经济无法持续。而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强调绿色环保与生态保护,从而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1.3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都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相结合,带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国新疆很多地区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节进行采摘体验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当地时令瓜果的采摘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瓜果的栽培等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提高乐趣。

2农业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转移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来庞大的人力资本需求。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周边产业等方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都较为普遍。同时,农业生态旅游也能够促进品牌意识的形成,围绕品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辐射,使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知名度。

2.2促进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作为健康绿色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民众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优势拳头产品,通过游客对生态农业设施和场所的参观、体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游客树立健康、绿色的土特产产品形象。

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3.1推进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石。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解与培训,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当地的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所进行学习,从而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合理布局,构建立体旅游体系

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现代服务和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在农业生态旅游中需要着重予以考虑,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是卖点,旅游是手段和途径,即使生态农业建设的好,如果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旅游设施和相关建设不到位,那么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空谈。因此,必须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部门的推介、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引导,与生态农业发展协调促进,共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2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人来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首先应该满足吃喝等基本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便从农业生态文明的文化维度体现出对农作物、食品和人们身体健康等问题的关注,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食品的污染以及掺假两个角度展开的。马克思认为“爱尔兰人……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是腐烂的马铃薯,变坏的马铃薯。”这使得马铃薯病变,食品污染,造成了19世纪的爱尔兰饥荒。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资本家们贪婪的本性,他们给工人吃的都是最廉价、质量最差的食物,“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深刻揭露了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致于马克思说“引起其他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不如说是在于饮食方面。”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食品掺假行为,咖啡粉、咖啡豆、糖、茶叶、胡椒、葡萄酒等商品被肆意掺假,不仅使资本家发家致富是建立在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假冒产品的隐蔽性更是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持久伤害。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时,主要是从城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的,这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当时主要出现的城市,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不可分。虽然在农村并不明显,但他们却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污染向农村的转移,这一点已经被今天的现实所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因为农村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而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正是构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并提出了超越城乡对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本主义城乡对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其“新陈代谢”理论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展开了对由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引起的农业生态破坏的批判。马克思超越生理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新陈代谢”的含义,将其认为是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由于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异化,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新陈代谢断裂”,即“在相互依赖的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断裂,导致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打破了新陈代谢的循环。”马克思分析了这种断裂的具体表现,城市中由于生产和消费周期的缩短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而农村却资源紧缺,甚至还要接受城市里工业污染的侵蚀,进而造成了城乡对立的局面,其后果一方面是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工人贫困,更重要的是掠夺了土壤肥力,使土地日益贫瘠,加速了土地资源的枯竭,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恩格斯也从资源浪费现象入手,分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隔绝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生态破坏现象。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入手,认为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作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需要返还于土壤,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他们着重从社会角度,即超越城乡对立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城乡之间需要更多的互动,城市突破土地限制,而农村则分担城市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以达到较高层次的融合,才能逐步修复“新陈代谢断裂”链条,促使生态环境好转。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开展城镇化进程,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的弊端等原因,由农村土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现象仍比较突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可以为当前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提供有益指导。

(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态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农业生态存在的诸多问题后,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也把这一观点带入到农业生态领域。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应该采用现代农业方法取代或者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方法”正是指的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给排水、灌溉、土壤及肥料处理等,如此一来,农业生产发展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得到改善。面对日益贫瘠的土地,马克思认为:“同样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更是直接指出了利用化学或者机械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途径,“有的土地被看做坏地,……一旦发现克服这些障碍的手段,就变成好地了。”在这里,“克服障碍的手段”正是指的农业科技手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用的重视,蕴含了其农业生态的思想。因为这里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包含着生态技术,在利用其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不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且还要谋求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造福人类。在那个农业生态并不受关注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能提出契合于当代“生态农业”的观点,足见其思想的前瞻性。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人的生理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科学的改良和加工后,再次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同时蕴含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思想,构成了今天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化和农业生态化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变革社会制度是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分析了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大生产对生态文明的严重破坏,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源。恩格斯指出,资本家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赚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农业资本家也毫不例外,他们只会考虑价值增殖而不可能考虑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马克思也从看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认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丝毫无视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他以森林为例,产业的发展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而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藐视和实际的贬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都是马克思对由资本家本性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无情批判。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物质资料,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剥削本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成为自然界自觉的真正的主人,“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间矛盾得到解决的生态文明社会。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散见于与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这些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危机,构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受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甚至造成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怪圈。广大农村亦不例外,村庄环境脏、乱、差,环保基础设施不到位,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土壤污染进而引发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饮用水安全无法保证,固体废弃物乱排乱放,化肥农药污染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在拷问着农村的生态环境,既危害农民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构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能够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指导。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造成的,人的各种活动造成了土地污染、食品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所以其解决归根结底也要靠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并多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且受宣传方式以及农民本身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宣传工作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强制,而是应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效,为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性作用。从宣传对象来看,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以基层农村干部为关键,以各行各业劳动者为辅助,使全体人民都认识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宣传内容来看,要结合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特点,将理论、方针、政策通俗化,特别要注重宣传农业生态新技术,同时通过树立典型案例,激发农民建设良好生态家园的积极性;从宣传手段来看,应注重利用各种新媒介,如村村通电视、广播、横幅、宣传单、农家书屋、农村文化舞台、文化大院、文化墙等各种载体,循序渐进,以保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大力发展农村环保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以科技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观中蕴含了科技思想,启示我们应注重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从微观角度,应大力发展农村环保技术,城市环境保护中已经广泛采用科技最新成果,但广大农村在这一方面仍很薄弱。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环节,都应注重科技的运用,比如资源合理开发、降低能耗、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应引进成本低廉、操作性强、简单实用的技术,以沼气为例,其优点不言而喻,但在农村并没有广泛普及,究其原因,一是成本较高,二是现有沼气技术含量不高,易坏且难以维修,因而无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具体来看,要结合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加快推广环保新技术,如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经济施肥技术、侧膜栽培技术、适时揭膜技术、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绿色饲料添加技术等,以科技带来农村环境的好转。其次,从宏观角度,应注重开发农业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的传统农业是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这不符合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处理好技术、效率和环境间的关系,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条,依托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3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模式主要有松江模式、宁波模式、武汉模式、延边模式、郎溪模式等。松江模式是以政府主导,通过顶层设计,以政府完善家庭农场之后向市场推出;而宁波模式则是自下而上推动,以当地经营大户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其自发组织注册登记,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而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借鉴这两种模式,可对崇明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1松江模式

上海市松江区自2007年推出家庭农场,截至2012年6月,已发展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7.3%,户均经营面积7.607hm2,户均年收入10.1万元。松江区家庭农场是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从事粮食、蔬菜种植或生猪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松江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规模在6.67~13.33hm2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这一模式有着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势,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村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并且便于管理;在引入竞争机制后,更能激发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粮食的高效生产。

1.2宁波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市就有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良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和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截至2012年12月,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家庭农场有295家,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的有90家。宁波模式主要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而成,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主要由经营大户自发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以得到法律保护。这一模式由农民自发而成,政府给予适当引导,更能为当地种植户所接受。

2崇明生态农业的现状

崇明作为上海都市农业的范本,是目前上海市的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是上海市农业土地资源最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上海市农业人口最多的地区。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截至2012年,崇明县现有耕地面积50505hm2,农机总动力234611kW,农业生产总值586644万元,粮食总产量301378t,棉花总产量486t,油菜籽总产量3729t,农业从业人员13.95万人。目前崇明县高效生态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各级弄业标准化示范区95个,其中部级示范区8个、市级示范区17个、县级示范区70个。推广机插稻面积0.78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3%。切实加强设施菜田建设,建成3个千亩绿叶菜生产基地,完成5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完成22万t绿叶菜供应任务。推进堡镇丰艺翠冠梨、庙镇鲜切花和长兴镇长丰葡萄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申烨奶牛场和鳌山奶牛场等规模化畜牧场以及上海裕安水产养殖场等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建设。推广商品有机肥2.5万t,秋季种植绿肥1.733万hm2,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0.913万hm2次。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夏收二麦秸秆机械化还田0.707万hm2,秋收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1.467万hm2。继续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

3崇明生态农业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崇明定位于生态立岛,就目前来看,发展家庭农场、实施规模化种(养)植(殖),能更好地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使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在政府指导协调之下,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以此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家庭农场对农业面源污染也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甚至可以改善原有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为做好崇明家庭农场,使其更好地促进崇明生态农业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建议。

3.1积极引导扶持,充分培育家庭农场

由于崇明交通相对不便的特性,崇明农产品面临质优价低的境地,成为崇明发展农业的瓶颈,这是现有崇明家庭农场主的主要担忧之一。政府必须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倾斜力度,并积极发挥好“中介”作用,组织好农产品的销售,以此解决农业从业者的后顾之忧。

3.2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制度

崇明土地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政府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好土地产权的问题,以使土地承包顺畅可行。同时,推动小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以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土地适度集中提供保障。

3.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第4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农业生态旅游多存在乡村或特定的景观周围,不稳定的市场化境和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对于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往往是很大的打击,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和收益降低。农业生态旅游可以说为农业耕作者提供了商机,通过旅游来提高农作物带来的收益,降低了恶劣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能为农民增收的另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自然风光,未受到城市工业的污染,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开发的成本较低,投入较低,但是收益潜力巨大。农业生态旅游类型与形式众多,包括观光型,品尝型,休闲型和综合型。通过动眼,即参观生态自然景观,带来真实的视觉感受;动口,如亲口品尝生态农业产品,体验农业饮食特色;动手,如通过亲身接触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感官体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压力的释放,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境遇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当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国情,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中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管理不当,一些旅游区只关注眼前利益,对于旅游存在开发过度的现象,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负荷,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他们错误的以为城市化才是生态旅游的目标,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将传统的乡村居住房改为装修考究的洋房,把乡村小路改为柏油马路,增加了诸多城市中的娱乐设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农业生态旅游完全背道而驰,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还使得游客失去了选择农业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装修得如同城市般的农村,和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失去了乡村的乐趣,也改变了生态旅游的本质。

(二)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让游客体会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生活乐趣,在不同的地域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只是停留在建立观光区,采摘园,森林公园等设施,或是让游客亲自动手劳作,体验农家生活,这样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失去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独立性。由于内容形式大多相同,使游客在乡村停留的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不高,使游客的期待落差太大,不仅不利于农户将其作为收入的来源,也不利于旅游景点的宣传。

(三)相关法律法规落后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游客与业主发生纠纷,轻则发生口角,重则导致流血的悲剧,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存在一些相关法规没有出台,或是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农家乐的食品中没有相关的质量检验和卫生监督,工商部门没有对定价进行严格的监管,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不重视,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存在着无约束性,盲目性,导致项目重复的低水平建设,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制约

在农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大多以“农家乐”形式存在,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在活动的趣味性和组织性上,不够丰富,使得游客在游玩期间只能单一的进行聊天、打牌等活动,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家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形式在用人方面有着很大的限制,用人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内部管理杂乱无章。同时,部分乡村景点的管理人员属于村子内部成员,并无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使管理者的专业型高低不等,对于旅游景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不够成熟,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考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目前许多乡村中都缺少专业性的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整个旅游管理团队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由此导致了农业旅游的投资回报率低,不仅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要和消费需求,还使得农业生态旅游不能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不重视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建筑等用地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用地不断减少,在少之又少的耕地中,有的农户进行不合理的开垦以及不顾后果的过度开发,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农作物期间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对于土地的掠夺经营,导致土壤结构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如游客乱扔垃圾和农户错误的生活习惯,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大大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质量。

三、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虽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也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展示了各个地域的特色和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我国气候多样,各地的自然风光个性鲜明,不管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温婉柔美的江南水乡,或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都能给予全国各地人民以美的享受。上述得天独厚的优点,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解决,下面将主要的发展对策整理如下:

(一)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

在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培养专项的旅游方面人才,培养其管理才能,使其明确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对景区的产业布局、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详细的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景区的独特性,并将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融入到活动中,使旅游过程具有知识性、参与性、感染性和欣赏性。并着手进行对于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具有生态型,实用性和保存性。管理人员应与政府积极合作,及时反映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政府应配合并指导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积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使得在经营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和谐的环境。

(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农业特色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方式,游客是为了体会与城市不同的生活节奏才会选择的形式,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信仰,来打造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创设自己的旅游品牌。具体来讲,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深入地调查所要开发的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特点、资源环境特点和人文历史等情况进行把握,进而制定出合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方案。其次,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打造一批优秀的旅游项目,规划好旅游路线,创新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和留下深刻的旅游感受和印象。最后,要加大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要突出地方农业特色,加快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和开发,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做后盾,因此,要加大对于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创新服务,努力打造科学化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三)转变开发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获取经济利益。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和农业发展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提,考虑自然和社会的多重因素,重点开发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的项目,使旅游活动不仅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过程中要以保护自然为核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种植绿色产品,杜绝对土地掠夺式开发,改变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保护所在地的土壤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第5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对于玉米秸和稻秸,多采用粉碎翻压还田,也采用玉米秸秆高温堆沤还田和稻秸留高茬15cm机械旋埋;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经验,金安区主要的秸秆是稻秸、小麦秸、油菜秸、玉米秸、芝麻秸等,可采用高温堆肥或机械粉碎翻压还田等方式。

二、油菜、小麦秸秆快速堆腐还田技术

金安区午收油菜农时紧,抢收抢栽劳动强度大,农民往往就地焚烧油菜秸秆,污染大气,影响交通和造成秸秆资源严重浪费。本人经过几年实践和试验,总结出油菜田头快速堆腐还田新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方法是:

1.就地堆腐

油菜田间打晒后,秸秆采用田头就地挖坑堆腐。一般堆坑挖深30至40厘米,长宽为3×2米,堆垛高2米左右;也可根据油菜秸秆量,加长堆坑。堆坑挖出的表层泥土用来做埂,下面再挖的泥土留作压盖农膜。田头堆腐不需挑运,可节省劳力和时间。

2.一次堆制

一次码堆,再浇匀浇透拌有速腐菌剂的水,最后用0.8丝农膜1至1.5公斤盖好即可。每堆制1000公斤秸秆,加入“腐秸灵”或“速腐301”菌剂0.5至1公斤,尿素3至5公斤,水10至15担。速腐剂分两次拌入水中,前8至12桶水加入速腐剂的1/3,余下放入后2至3桶水。部分在稻场、路边脱粒的油菜秸秆,也可就近利用有水空地或荒沟,挖坑堆腐。

3.快速腐熟

要使秸秆在20至25天完全腐熟,必须注意堆垛补水和密封增温。堆制时应在垛顶堆放松软菜籽壳,防止硬秆戳破盖膜。膜盖好后四周用泥土压实,两块膜接口处可用胶带粘牢,垛顶撒少量稻草或杂草并封泥。一般封堆7至10天,应揭膜补浇5至7桶水,保证速腐剂生长的潮湿条件。

三、秸秆还田技术的效应分析

1.土壤效应

土壤有机质和N素水平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含量较高,土壤是肥沃的好耕层,高性能、更耐用。秸秆还田现场技术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活化土壤N,P,K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含有水分的玉米地里的秸秆有机物质的测定,平均约为15%,速效钾含量为2.28%,氮含量为0.61%,磷含量是0.27%和一些微量元素镁、钙、硅等也是农作物生长所需。一根稻草一年后,返回的分解率可以达到80%-90%,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大大增加,表层土壤速效N、P、K养分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该报告,黑龙江省兰西县,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黑色土壤有机物质含量的从6%降到现在的1.8%左右,且平均每年仍以0.1%的速度下降;854和855农场的黑龙江省常年坚持秸秆还田,其农场土壤有机质、N、P、K含量显著增加,所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改土效应

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结构、补充土壤养分平衡,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效方法。此技术主要提供更稳定的腐殖质物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体积密度下降,土壤松散,水分和肥力的增加,土地温度的上升,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3.微生物效应

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分解和净化效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是基本的反应之一,秸秆微生物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增加有益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成分从细菌类型化为真菌型的转型趋势,有利于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丰富的土壤微生物。

4.经济效应

在望城街道大岗头村多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通过跟踪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平均增产4%-9%,而且多表现为连续还田的产量逐年提高。秸秆具有明显的抑制病害作用,对水稻和稻瘟病,过早老化性能也明显的有显著疗效。作物生长、根系发达,茎粗壮,作物产量显著增收。因此,此技术,以提高可再生利用的秸秆,回收的作物产量潜力和节约肥料投资成本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5.环境效应

现在很多农业人员直接将秸秆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同时秸秆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也对空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那么如何将秸秆做到最有效的利用呢。古人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秸秆生于土壤,含有很多对土壤有用的成分。如果将秸秆粉碎,最后回归土壤,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土壤养分,使土地长时间保持肥力,同时,秸秆还田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农田因常年使用所形成的沉积,减少土壤盐碱化现象,对土壤的长期有效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