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对策探讨

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对策探讨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针对农业土地的简单整理,而是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如何充分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遵循创新、因地制宜、开放共享、协调绿色的原则能够整合生态农业的各要素,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原则;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是抓住发展,谋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它不但要求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而且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事物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制定发展的规划,并且预判事务发展的结果,使得创新具有可实施性。为了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经营土地的信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另外,为了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的自信,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改变原来呆板的说教式宣传方式,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提高生态农业在农民中的认知度,感受生态农业的价值,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生态农业的优势和益处;其次,地方各部门既要加强农业科普教育又要转变传统农业中靠经验耕作的习惯,农作物在耕作之前应该事先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如对农用耕地预先做好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评估,以便后期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现代化普及率还比较低,这就需要农业科技研究更加贴近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才能达到以科促农的目的。有条件的地区和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组织当地的技术人员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流与合作,从外部获得发展的动力。将创新作为发展农业的动力还需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为此作为某一行政地区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转变办公室办公、专家讨论的传统模式,走到田间地头亲自了解本地区农业的现状后再进行设计和规划以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在土地使用上不应以城镇化为由消减农用耕地;在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注重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多样化经营,避免同质化。在了解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喜好后再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对于一些精品的农作物,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创新是一种危机意识和求变意识的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农业工作时刻充满着紧迫感,倒逼行为主体进行革新;其关键之处则在于通过求变的思维打破农业发展中的思维定式,避免实践中依赖现象的发生,即固守于传统,不思上进,与时代脱离的僵化心理。

2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状况视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发展途径,因地制宜。生态环境较好的农业区域,围绕特色农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如在一特色村内,围绕特色农产品进行专门化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的地区,可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发展。精心包装旅游区内的农业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回归乡村的感受,在独特的环境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纯真。而那些在特色农业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没有优势的地区,就需要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共同发展。如开展体验型的农事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旅游区内提供可供采摘的生态蔬菜和水果园,让游客能购买乡村农产品的同时,又能体验收获的愉悦。

3开放共享

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生态农业建设更要融入其中,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严格标准和规范,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生态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农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开放能够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能够使我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发展程度,确定客观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开放发展使我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古代农业文明避免农业发展中的历史虚无。对内,要形成统一开放的经济格局,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地区保护,增加优势互补。各地区间应加大农业间的互动,积极借鉴其他地方发展经验,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实现农业发展的新局面。面对过去的开放就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验的现代传承,不应因生态农业的新颖就忽略传统,因为传统才是促进发展的根基。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著述中都体现出生态农业的思想,如《吕氏春秋》等。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与世界接轨,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共享发展是每一社会劳动者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现代化的福祉,具体来说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等,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题中之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这些人除了在农耕时返乡劳作外,几乎常年在外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能否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当下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也成为生态农业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协调绿色发展

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实践仅限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主要是指生产加工阶段,忽略了生产加工之前的生态建设,虽然这样的加工程序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却失去了生态农业的原意。这里所提到的生产加工前期生态主要指土壤中的肥力、种子的状况(是否是有机种子)等因素。如果我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忽略要素之间的协调,生态农业只会是一个称谓,失去了他的本意。首先,利用城镇化建设这一契机对土地进行分级处理,确保农用田的耕作面积,不能借规划之名擅自征用农民土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受房地产推动经济的影响,以房地产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以规划为由对农用耕地进行改造、出售,以期获得经济效益致使局部土壤受到破坏,而这一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因为“地球上每平方米的土地的形成过程是328年,靠自然的再生能力,每生成一寸地表土则要几个世纪的时间。”其次,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的化肥含量超标,又会给下次的种植增添风险。农语道“庄家一枝花全凭肥当家”,当前我国的农业用肥多以化学肥料为主,它可以短时间内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长此以往就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作物的果实。人造肥料的实用性强,但破坏土壤。除此之外,农民所依靠的使用矿物燃料的机械肥料和杀虫剂毁掉土壤的再生能力,工业肥取代了微生物和虫类,腐蚀了表层土。基于此,各地方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兴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污水处理和灌溉系统,使得这一系统与当地农业用水相联系。城市污水是郊区农业种植进行灌溉的重要水源同时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也是农作物的天然养料。利用中水进行育种、栽培也是生态农业创新的又一有效方式。最后,我们还应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使某些农产品能够直接进入城市形成新的采摘园、植物园和生态园等。协调发展意指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以达到生产循环的效能,这就给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提供了条件预设——协调。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近几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都急剧增长,地表温度不断上升,导致森林、海洋、土壤这些碳的主要存储地本身发生了改变,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逐渐衰退。尽管生态农业已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那么是否是真的绿色呢?绿色发展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得到增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有以下几点优势:其一,绿色发展使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中更加尊重自然;其二,绿色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整体绿”,即农业生产的前中后都具有绿色;其三,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农业发展设立了基本原则,他会激发农业工作者、科技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潜能,丰富生态农业研究的内涵;其四,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地方政府有着约束作用,使GDP更加绿色。

[参考文献]

[1]韩雷.坚定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生态农业发展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17(01):4-7.

[2]周福桥.云南怒江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要遵循的原则探讨[J].农技服务,2015(03):17.

[3]邱高会.论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5.

[4]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作者:李笑石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