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学视域下休闲方式的转变

生态学视域下休闲方式的转变

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未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们为物质生产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相应的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休闲对于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人们应的休闲方式愈发丰富,但大多还离不开物质的消费。随着能源匮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休闲?什么样的休闲方式能使人们既享受闲暇时光,又不累及生态环境?传统休闲方式如何转变才能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休闲与生态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如何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传统休闲方式的桎梏?问题的答案,也许正如习指出的那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一、生态学与休闲的内在联系

1.生态学的内涵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最早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含同种或异种的有机个体,非生物环境包含温度、水、阳光等[2]。这一定义的诞生,拉开了生态学研究的序幕。在他之后,1927年,美国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方式,研究生物为什么按照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的科学。在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于1980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可以总结出有关生态的内涵,即生态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生存状态。研究和发展生态学就是要求我们掌握人和自然相处的方法,实现人类融入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休闲的内涵

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被称作使人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文明之一。1899年,休闲理论的创始人凡勃伦将休闲描述成“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美国著名的休闲研究者布莱特•比尔曾提出:休闲是指应付生存必需以外的时间,做完必须做的事情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由个人自主选择而利用的时间。我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则曾提出“:休闲是指人在完成了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而处于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同时休闲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它是人类自由选择的对自身有意义的活动。”

3.两者的关系

休闲与生态两者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们的休闲活动,离不开生态环境;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与人们的休闲活动、休闲方式是否有利于生态的保护息息相关。无论是人们在室内的休憩、阅读、看电视,还是室外的游戏、娱乐、购物、交友、旅游、体育运动等等,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环境对提升文明的休闲生活质量也愈发重要。处理好发展休闲活动与保护好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比中国更早进入休闲时代,休闲经济更加繁荣的西方国家,在处理休闲与生态的关系上有许多教训值得吸取,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高兹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理性对人取得了绝对的支配地位,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底线,对于物质和利益的追求使人们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这样,在无止境地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浪费和生态危机的降临。相反“,生态学有一种不同的理性:它使我们意识到经济活动的效用是有限的,经济依赖于经济之外的条件。它尤其能使我们发现,试图克服相对匮乏的经济努力在超出一定的界限之后反倒成为了绝对的、不可超越的匮乏。结果成为否定性的东西;生产的破坏性远远超出了其创造性。当经济活动侵犯了原初的生态平衡或破坏了不可再生或不可重新组成的资源时,就会发生这种颠倒问题。”[5]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态和休闲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学视野下的休闲,是在对自然的体验和感知中完成休闲、享受休闲。

二、生态学视域下休闲方式需要转变的原因分析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是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行为的改变。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除了人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外,还有两个最易识别的要素,即:人的自由感,责任感。选择休闲的形式,实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价值的大小,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益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休闲是“成为人”的过程,成为快乐、自由、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人。休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回归生命的诗意,追求快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休闲的本质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态文明谈人的全面发展。面对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青山、绿水还是蓝天、森林,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决定要素,它们都是比金山、银山更值得宝贵的。不仅因为人对于它们须臾不可离,而且也因为它们十分有限并很难再生。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人民大众休闲活动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限制我们贪婪的欲望,转变我们的休闲方式,唯此,我们才能在永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中享受真正意义的休闲生活。习就曾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生态学视域下休闲方式进行转变的路径探讨

1.个体层面

价值观及由此而形成的休闲观,是规范个体休闲行为的重要指针。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人的休闲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得到调整。生态学视域下的休闲不再仅仅被看做是恢复精神和体力的手段,也不再单纯的表现为生活资料的消耗和个人物质财富的享受这一特征。休闲既是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途径,也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现如今,休闲也不再具有阶级性,不再如从前一样,是贵族的特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休闲,都有休闲的权利,都可以利用休闲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闲暇时间不再是毫无用途的“空洞时间”,而是充满了活力,蕴含着巨大生命力的时间。每一个现代人都有意无意地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确立“绿色的”休闲观念,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改变传统的休闲方式,逐步向生态休闲方式转变。要将生态休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发自内心的真实渴望,营造和谐的休闲氛围,绿色的休闲观念至关重要。生态休闲以休闲为基础,突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入自然环境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抑或说,生态休闲是在自然环境中,人的理念从以人为中心向顺应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的方向转变,使身心处于“无为”或“归零”的状态。生态休闲倡导一种健康、积极和创造性的,且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活动,它对于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只有人们休闲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牢固树立起生态休闲、绿色休闲的理念,个体的休闲方式才会发生转变。同时,要想使个体的休闲方式发生转变,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也迫在眉睫。早在1899年,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曾指出:有钱人将休闲花费视为证明其高人一等地位的方式,休闲被用于炫耀财富和其他人买不起的物质商品,然后,社会上其他人努力模仿有钱人的休闲模式。这是休闲最差的状态:它使人更加物质化。而国人正处在这样一个危险的边缘。人们传统的休闲方式往往是吃、喝、玩、乐一些纯物质的享受,对于更深层次的发展性休闲和生态休闲还认识甚浅。人们追求奢侈甚至攀比,用休闲来包装自己,把休闲作为一种炫富的手段。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底线,对于物质和利益的追求使人们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这样,在无止境地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浪费和生态危机的降临。所以,我们应该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使人们的休闲方式从消费享受型往生态休闲的方向转变,鼓励人们更加关注心灵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是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对物质的贪婪消耗。

2.政府层面

政府政策与措施以及对于公众的积极引导,对生态休闲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领导集体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5年5月5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的一个亮点是提出‘绿色化’,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绿色繁荣明确了实践路径。”《意见》中提出的“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革命”的具体措施与生态休闲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能够影响个体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公众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继而推动整个社会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深刻变革。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以绿色消费革命,生态休闲,绿色生活方式倒逼生产方式转变,进而循环促进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休闲需求走向更加理性、文明的阶段。最终,彻底完成整个社会传统休闲产业绿色化改造。当然“,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集聚、润滑、整合作用。”[8]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休闲方式转变的积极引导作用,使人们在休闲活动中保持对自然的适度敬畏,牢牢确立人与自然构成须臾难离的“共同体”与“家园”意识;在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以及环保优先的绿色原则。使绿水常绿、青山长青,人民生活悠闲自得、美丽中国早日复兴。

作者:高菲 汪才明 郑爱龙 单位: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