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特有的动态思想和独到理论在众多学科中也得到运用。在生态学视角下,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本文从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引出生态师生关系的含义,进而分析了生态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优化生态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师生;师生关系

世界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有些国家已提出“教育先行”的策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成为新一代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主要场所,教学则成为主要途径。如赞可夫曾表示的,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在生态学中,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称限制因子。同理,在教育生态学中,师、生则是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限制因子。可见,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

(一)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先知与后知,主导与受导的关系。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由于一直受本国儒家传统思想主导及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师生观,以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将“教材心理化”(即: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儿童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辅导作用,教师给予帮助。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双主体论

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先进文化的主要传递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体范畴。而双主体论者是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而以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教师又处于学生认识的客体位置。虽然传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有这三种代表性的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没有脱离“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从本源上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受传统哲学包括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二元对立局限思维的影响。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扩大了一方的权威性、地位性,破坏了双方的平衡,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冰冷化和机械化,根本上没有达到教育陶冶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二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个多维的关系体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的三重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的缺失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师生关系。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师生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生态群体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互相传递信息和能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以达到学校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一)“主体—主体”的平等性

教育生态位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由于能量传递的需求,各生态因子处于不同的生态位置,彼此间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但各要素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地位平等,各因子之间才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因此说,在生态学的视角下,生态师生关系是“去中心化”而存在的,教师抛弃了教师的身份,而学生也不再是学生,是以一种“主体—主体”的平等关系的两大生态群体的完美结合,两大生态群体拥有相同的地位,和相同的话语权,超越了代际关系,建构一种新型的“你—我”友好关系。在这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创新,学生更多的是判断和发现,而不是机械的传递——接受知识的过程。

(二)生态群体的共存性

教育生态链理论指出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群体是相互依存的,互为依托的,一方生态群体的变动将会影响另一方生态群体发生改变,两方生态群体表现出一种共生状。生态学家E•奥德姆在形容物种的相互作用时指出:“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最强和最有利的作用方式便是互利共生。”就如学校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两个生态群体,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而教师的价值也是由学生的发展得以体现。教师和学生两个生态群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而没有“教师”,学生又很难发展。

(三)生态群体的互谅性

我们生活在世界这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在这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有万千的生态群体,他们位于不同的生态位中并且互相共存着。一个生态群体相对于其他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群都属于“异己者”,而在生态学中,“异己者”并非是敌人,也并非阻碍我们的发展,他身上区别于我们的特质有可能促进我们的发展。学校这样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生物群体都需要克服个体单纯的“为我”性,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和体谅他人,教师应体谅学生,在与学生对话中,了解学生的需求,提给学生经验和精神上的帮助。

三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优化方法

在学校生态系统中,出现了众多失调现象,各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学要素等)都没有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发挥相应的作用,使生态链也出现了单一、脱节和缺失的问题;同时也是由于无法准确把握生态规律而造成了学校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根据生态学限制因子、生态位等原理对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做出相应调整。

(一)建立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

学校是教师、学生两大生态群体进行活动和交流的主要空间,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制度等都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组成部分一一师生关系的好坏。首先、校园要有高尚的精神文明。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及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其次、学校应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学校师生员工在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校园环境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二)树立知情相融的教师观

在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两大生物群体应是相互依存而共生的,教师的态度、方法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由此教师具有主导性和关键性,应位于生态位的高处。但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多表现的是传授知识的机械性和冰冷性,失去了本应对学生的陶冶性和教育性。教师不应“为教书而教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感情投入其中,不具有感染力,让学生体会不到相应的课堂氛围。建立生态师生关系,应避免这种纯粹工具性知识的传授,应将情感融合到具体的知识中去,使情感和知识相融合而达到合二为一,达到知情相融。在生态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将“知”、“情”分离,或重“知”而轻“情”。在生态型教学师生关系中,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这样的过程既可以提高知识传递的质量,又可以及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两大生态群体的平衡性、理解性。

(三)树立理解、自知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学校这一生态系统的另一大生态群体。作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希望的到老师理解的同时,更应换位思考,先去体谅和理解一下老师。教师在完成沉重的任务和琐碎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发展不均衡的学生,处理众多学生的问题,在这种多重压力之下,老师难免出现疏忽个别学生,此时学生则感觉自己被疏忽甚至伤害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不满和误解。这可能源于学生对于教师过高的期望,因此,在生态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去理解教师。在理解教师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自知,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对求知中的目标定位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能正常的估量自身的能力,才能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这一自知有时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完成,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己。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它特点是共存、平等和体谅,在教师树立知情相融的教师观同时,学生也应具有理解、自知的学生观,以维持生态师生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程从柱.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45-46.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3.

作者:王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