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下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能力分析(10篇)

小学数学教学下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能力分析(10篇)

第一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带动了国内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逐步深化。小学作为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保证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确保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服务更加高效化、优质化,促使其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反思,不断调整并优化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受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自身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试图解决教学问题,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调整提供支持。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反思及问题产生原因

(一)教育教学理念保守、滞后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提出,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学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致使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缺乏先进性和有效性,影响小学生学习理念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部分小学教学工作者仍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成绩,不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1]。

(二)数学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国内数学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在大范围内实施,然而,国内数学教学工作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效果较差,致使国内整体数学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另外,即使素质教育理念在国内各级数学教学中得到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尝试积极转变自身数学教学理念。但是,由于缺乏素质数学教学经验,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数学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难以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受到一定制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落后

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程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若是教学工作者未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极易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成为学困生[2]。现如今,仍然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的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过程较为机械、刻板,影响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抑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连贯性,若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且未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影响其后续的学习。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为了实现“小学生减负”的目的,基础教育院校均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然而,单纯的减少课时、缩减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久而久之,加剧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和抵触。

(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

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方面,许多应用题只是简单的变动了几个数字,有些应用题甚至沿用过去教材中的原题,连数字都没有修改,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发挥出做题巩固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同时,教材中的例题内容较为死板、单一,对学生主观意识的调动产生影响,使其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常常为了完成作业、应对考试而过于机械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推理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知识运用方面失去灵活性和变通性[3]。

(五)教学评价工作缺乏合理性现阶段

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在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教学工作者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部分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只给出了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较为忽视,没有实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完美融合,不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4]。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并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树立学生本位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将差异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并适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多媒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教学重点偏移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

(二)创新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基于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当综合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解决,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优化和改善[5]。教学工作者应当逐步完善数学教育教学体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要求对数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妥善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发教材,挖掘教材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而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深化和延伸,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创新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若想充分解决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积极创新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架构。采用分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小学生的主观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还应当积极提高课堂交互性,加强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问题情境教学法导入课程知识,循序渐进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6]。以“有趣的图形”相关知识为例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学工作者首先可以设置一些带有诱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的答案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如“什么是多边形?”“三角形与四边形有什么具体区别?”“怎样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哪些?”等,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图形的特点、思考相同图形的规律就能够对给出的图形形成一定了解。又如,在“圆柱与圆锥”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颜色丰富的圆柱与圆锥相关图片或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圆柱与圆锥的动态三维立体动画或图片就会对圆柱与圆锥的特点形成直观的了解。

(四)创新并优化教学评价方法

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效果是增强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唯有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教学工作者借助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发现并改正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为此,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重视并不断创新教学评价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合理调整教学,实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有机融合,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为后续教学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前提,促使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若想提升教学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确保小学数学教育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教学工作者就应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工作,重视工作中的问题,综合分析教学问题,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数学教育的优化和完善。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还应当引进先进、有效的数学教学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优越的学习条件,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范成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反思[J].读写算(教研版),2014(13):117-117.

[2]田志辉.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5(12):229.

[3]张书杰,汪艳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J].新课程•下旬,2014(2):78-78,79.

[4]张玉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60.

[5]张玉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0):298-298.

[6]刘章玲.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2):296-296.

作者:马云玲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毛郢孜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有效设置提问,提倡合作交流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 小学数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认真倾听了教师的教学之后,才能更好地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使自己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述数学问题。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比较教师在表述数学问题时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从中吸取经验。例如,四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教师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掌握整数混合运算的法则: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出“27-18÷(2×4+1)=?”这道例题,边板书边向学生讲述解法,即“根据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先算括号内的式子,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先算……”在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向学生仔细讲解解题步骤的时候,学生会注意倾听并领会教师的解题思路,并学会教师表述的方法,从而形成倾听的习惯。学生在倾听中思索,并从中体会、学习他人组织语言的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有效设置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多设置一些提问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提问,同时给学生相应的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的时间。如在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先提问学生“长方形面积怎么算”。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能够给出正确回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课提问、回答问题也会表示出兴趣,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一个长为10cm、高为6cm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计算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再向学生提问“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较长边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后,能得出什么?”“怎么样计算它的面积?”等,诱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发言。除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外,学生还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问答交流,这么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回答教师问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提倡合作交流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问题,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这样的课堂学习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先把班上的学生随机分为5或6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要自己分配任务,收集数据,组内成员不断交流、探讨,分工协作。在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沟通、学习,需要不断运用数学语言。与此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毫无疑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交流和发言的机会增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要鼓励学生多发言,不懂的地方要多向教师请教。为此,教师要注意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课堂发言,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具体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看法。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教师给出这么一道题目:“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是四边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所以正方形也有2条对称轴,这种说法正确吗?”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追问原因。当一个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述说解题的思路。教师在此时千万不可打断学生,也不要对学生这种踊跃表达自己见解的表现不理不睬,即便学生的看法不对,教师也应当耐心听完学生的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指导,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策略是激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言的欲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及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升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何春梅

第三篇:小学数学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算法分析、概念系统、定理和公理推断以及公式关系,通过构建学生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小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数学思维思想主要是将数学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化处理,这对教师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效率。对学生而言,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小学数学。使得现实世界中的抽象内容能够具体化在小学生的思想中,从而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对策

1.结合生活中的感知表象,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之外,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以及感知数学知识,通过大量生活现象的感知而使得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不断渗透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总结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这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性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教师还需要结合小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构建,其中数学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情况,通过旧知识的学习以及构建的方式,从而为小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三,学生自身也需要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并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然后结合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而能够自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切实提升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知识讲授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理解这节知识,如将一根绳子平均分为几段,或者是将苹果进行平均分配的方式等,使得小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在不同角度中有效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又能有效提升了数学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对小学生今后学好数学也带来积极帮助。2.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断进行外部拓展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依靠,同时教材也是小学生以及教师进行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外部拓展,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编排情况,然后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一,教师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拓展,这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小学数学知识能够以生动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也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第三,教师在教材选择过程中,可以以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入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然后再结合数学知识做外部拓展,这既能够更好地把实例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又可以更好地引申数学知识,从而有效为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加减法的知识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而让小学生数一数小鸡小鸭各有多少只,然后教师再增加几只小鸡,让小学生再次数一数,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掌握数学中加法的含义。3.引进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指导思想之一在于鼓励多方式学习,鼓励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小学数学授课中,应当引进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不同方式下学习。数学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师在授课中,应当以讲解为主,多方式学习为辅进行授课。在坚持翻转课堂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或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学习,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柱形图和折线图有哪些,通过鼓励学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三、结束语

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对人们有效解决实践问题带来良好的帮助。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学思维能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帮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决具体的数学难题,最终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他们今后在数学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智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6,(08):151.

[2]赵晓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2013,(21):227.

作者:孙士芝 殷庆存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有效培养

摘要:问题意识对数学教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数学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才能驱使学生主动解决学习当中的疑惑。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还有待于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的,难以用已学知识解决所遇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主动求知欲。

二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根本原因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本就不是很高,更谈不上提问题了。笔者曾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对其中100节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统计记录,发现问题的提出大多是由教师引导,且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能留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提出问题,但问题缺乏可探究性,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等仍是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1.当前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只能当“好学生”。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反过来说就是不能对老师提问。不让提问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且一切过程都应该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提问题的学生多了,提的问题太偏了,这都可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可能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就容易滋生出“唯书至上”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作用下,想要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就几乎不可能了。2.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敢且不会提问。首先,教师的权威从小就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植并发展成习惯,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依赖心理。因此,学生不想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只是一味地接受。其次,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就已经把可能产生的问题都策划好了,学生只能在这些设计好的问题中打转,即使偶尔跳出框内,教师也会很快把学生重新拉进来。这种教学方法基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也就放弃了思考与探究,最终导致学生不会提问。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教师一方面需要释放学生本性来参与课堂但又不能让课堂失控,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树立教学威严来确保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平衡这两个方面,才能打消学生顾虑,才能让学生做回课堂的小主人。此外,教师更多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保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1]。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是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有了会提问的能力、敢提问的精神,教师还需给学生提供能提问的平台,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提问环节,而是将学生的提问、思考与解答融合到一起的动态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融入生活情境,把课堂设计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让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各种实物图形,并找出其中认为具有三角形特征的图形;②进一步观察三角形实物图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③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细铁丝,让学生自己搭建三角形;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⑤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思考后,抛出关键词:稳定性、内角和);⑥学生反问教师环节。通过这种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是鼓励质疑

质疑是学生思维的开端。教师要大胆地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提供质疑的机会,让每一种可能性都蹦出火花[2]。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想包袱,比如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受批评等,要注重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课堂氛围仍如传统课堂般沉闷压抑,学生是不可能敢大胆提问质疑的。其次是要为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拦路虎”。即使他们的提问质疑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勇气和大胆猜测,要对他们的积极思维进行表扬,之后再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主题中。再次就是要启发学生不断提问题,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笔者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最基础的培养着手。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带动学生积极质疑,因为小学生获取新知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模仿。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明确学生在哪儿提问质疑,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找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阐述中找问题,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从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找问题等。此外,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还可以搜罗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供学生探究[3]。这类题目能够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之后,布置这样的习题:如何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学生经过尝试,随意长度的边长组合成的三角形怎么也凑不到12平方厘米。突然有学生就提出通过面积公式可以正确画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然后其他学生恍然觉悟,把12能够通过以下算式得出:3×8÷2=12、4×6÷2=12,于是一个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就画出来了。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教师也可从教学其他方面来加以努力。但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归根结底还是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质疑而质疑,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2]杜国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6,(32).

[3]郑国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12).

作者:陈英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崇德中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策略分析

【摘要】数学思想是一种方法性的数学思维,是将数学知识理论化、方法化、逻辑化、系统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将小学数学思想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模式的掌握深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数学系统化教育的起始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强化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脉络的选择性扩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数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数学综合能力。

1.加强教师对数学思想教育的深度认知,积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工作

(1)加强教师对数学思想教育的理解,加强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为了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渗透,首先就需要加强教师对数学思想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尤其是帮助教师做好对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掌握和灵动化运用。此外,还应帮助教师对类比、数形结合、归类、分类、建模等数学思想进行全面细致的理解和熟悉,同时明确哪一部分教材内容应该渗透哪一类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2)做好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准备工作,优化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管控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做好现代数学教学准备工作,尤其是提高教师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模式选择运用、教学互动效率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增强对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实现对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思维逻辑、知识重点与难点精准管控。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1)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渗透小学数学思想,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降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难度,实现数学思想与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融合。比如,在“数学追击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火车和汽车进行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追击问题中距离、速度差、时间三者关系的把握,优化学生在该类问题上的思维方式。(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思维逻辑的理解和巩固。教师还可以主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渗透小学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探索数学和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在数学思维运用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之后,让学生猜想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并引导学生将四边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提升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知程度和运用能力,并掌握类比思想。(3)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深度与广度。教师还需要做好多媒体教学,如可用多媒体展示数学思维过程、题型解答分析流程、逻辑推导过程,并将其图片化、视频化,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形象化,进而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李敏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1)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相结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确定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怎么渗透,让学生可以接触到符合自身学习实际的教学安排,保障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2)适度引用初中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知与掌握。在数学思想渗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度引用初中数学知识,做好数学知识的扩展、延伸,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链以及数学认知观念,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与解题方式,凸显数学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比如,教师在“简单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中,适度延伸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解题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数学符号性质和符号运算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数学思想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掌握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与熟悉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方式、思维逻辑、思维模式的熟知和灵活运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变成为数学思维学习,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用好数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李敏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第六篇:谈小学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文本主要分析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一、引言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高,据调查发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旦形成不仅仅只是应用于学习当中,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及工作也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阐述。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能够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只是学好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同时,接受能力强,所以,此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1、演示归纳法

演示归纳法也就是把个别的或者特殊的数学知识推理应用于一般性规律。小学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实用,主要是公式定律来解决问题,而数学知识一般都是很抽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演示归纳法使这些公式变得具体形象。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被除数与除数,10÷2=5,12÷2=6,24÷2=12,16÷2=8,18÷2=9,通过演示这些除法算式,可以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可以被2整除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能被3、4、5、6、7、8、9整除的数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类比分类法

类别分类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类比,比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分类。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让学生对奇数、偶数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制作表格的形式,这样更直观。让学生自己通过类比这两类数自己对这两类数进行分类。

3、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具体实例,归纳发展规律的一般方法。小学数学观察的主要内容有: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及位置特点,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题目结构特点等。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乘法交换率,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归纳出来。6×100=100×6,2×12=12×2,9×18=8×19等,从中可以归纳出在乘法运算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乘积不发生改变。观察法必定是与思考紧密结合的,所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4、联想法

联想法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量,提出能够解答的问题,再根据求出的数量与其他条件相配合,直到求出所要求的结果,这样逐步推倒。比如:运输队第一天运进原料25吨,第二天运进的原料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运进的原料比第一、二天运进的总数多18吨。求第三天运进多少吨原料?可以提示学生用联想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第二天运进的原料是第一天的2倍,即25×2,所以第一、二天运进的总数为25×2+25,第三天运进的原料就是25×2+25+18=93(吨)。解答完这道题,让学生自己根据已知量改变问题,并用联想法解答。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太过于目标化,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自主的探索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2、教师精心设计课程

教师设计课程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同时,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课程设计必须生动形象,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过于形式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行。

3、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理解抽象的知识。课本等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放手让学生操作起来。让操作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新者,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适当的设计有难度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引导、示范以及指导等措施,潜移默化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调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处于一个特别活泼的状态,他们就会主动思考,这样,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在教室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五、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还可以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太过于目标化,要以学生为本,注意方式方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刘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J]小学生数学实践2017

[2]赵晓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

[3]王艳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J]新课程2017

[4]朱月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作者:崔永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知识,它像一把钥匙一样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真正的启蒙阶段,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这也是21世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用优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高效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巧设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教学观念;优化教学;优化导入;激发兴趣;解决问题;巧设练习

数学是最能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力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就决定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数学思维。可见,小数学教学的重任不但是学生的数学启蒙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不但是知识渊博的人,也是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当今的素质教育,它的宗旨不就是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吗?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意识已经深入国家教育的根本,也已深入每国民的心中。作为新一代的人民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义不容易的责任。本着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力求在教学中打开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至于他们能不能学到知识,学了多少知识,那是学生本身的聪明与否,和教师教学没有关系。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的教学只是依靠课本、参考书,把有限的数学知识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给学生的知识就像一滩死水极其有限,让学生永远也不会自己学习、思考,变成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机器,教师操纵就动一下,学一下,教师不操纵,就不转不动,不思考,而且还违背了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缺少了对学生思维逻辑,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适当脱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灵活施教。我们知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知道要让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生活中也可以学到有用的,实实在在的数学知识。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体验身边鲜活的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要让学生的思想走出教室,摆脱教材上条条框框的定义、概念、公式等等,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阔思维,创新性的学习,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理解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如,在给学生教学有关方位与数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在几行第几排等等。或者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电影院座位,再给一些特定的数字,看学生谁找的又准又快。通过这样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给课堂教学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优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运用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的简单、直观、有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开始。比如,在给学生教能被5整除的那些数的特征时,我就让学生先动手试试有那些自然数能被5整除,再让学生随意给教师一个数,让教师判断一下能否被5整除。在这种导入的优化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正式开始教课,学生会被快速地带入,不但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在这种好奇欲望的探索中,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坚持和支撑。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认识学习的价值,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开阔视野,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兴趣。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二)高效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一讲到底,满堂灌输,要努力给学生制造问题条件,把学生带进自主探索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调动他们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折、测量,发现圆心的位置、圆的半径、圆的直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与关系等。再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3……3,让学生猜想、试想,看看括号里能填几?在学生填出了被除数21,除数是6时,再让学生看看能否填别的数完成这个()÷()=3……3的式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尝试、猜测,他们的创新意识自不然就被调动起来了,从而把他们带到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三)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勿容置疑,数学中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三巧设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给学生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然而教材中的有些习题过于死板、老套,学生根据有限的条件,就能找到唯一的答案,没有可能性,也没有给学生留探索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题目,使他们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倍的认知”时,我就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水果篮里有6个苹果,2个火龙果,8个橘子,3个梨,1个柚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看看那几种水果的数是倍数关系。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探索、思考,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同学不同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既要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和解决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的差别,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其次,要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基本练习题,达到练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比较深奥、抽象、枯燥,加之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提高,所以,如果学生对它没有兴趣,何来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辅助教学,在很大程度就颠覆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多媒体言简意赅地解说、形象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及及时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性,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积极地探索的精神,摸索出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全能型的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2002.7.

作者:崔应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寺小学

第八篇: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教育来说,更多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高效性,很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是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一种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阐述了微课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可见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数学知识比较单调,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小学数学学习质量下降。而微课教学模式的引入,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的特点。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以及特点

微课教学说的就是一种比较小型的课程,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展开的,然后通过给学生讲解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微课的内容一般有几个部分组成,包括课本重要的知识点、练习题、讲课的教学总结,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利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在听课后的反馈情况,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课件,然后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天泉第一小学齐永山再与课本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得知识点更加全面,细致。微课的特点大致有三点:第一是微课课程时间比较短。微课的时间大多5~10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在学习时占用的时间较短。第二是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说课程时间较短,但内容的针对性是很强的,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内容重点比较鲜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很明确。第三点是微课所占用的内存较小,较容易实现资源的共享。微课所占用的空间是很小的,这样就比较容易进行存储,比如在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把资源上传到学习网站上,这时学生就可以进行下载和保存,然后方便进行再次学习。由此可知,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微课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利用微课解决课堂上的难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争取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学生都可以去掌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但在数学知识中不免会遇到教学难点,这时小学生可能就很难理解知识,但利用微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讲解线与角的知识点的时候,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述说,那么小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和领会线与角的概念,但如果通过微课的教学形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把线与角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而且是以动态的形式展开,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去展示生活中所出现的线与角,那么小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很容易就会理解线与角的概念。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去举例子,去列举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的实例,这样教师的讲解更加精练,学生的学习也会很深刻,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提高。2.微课的引入可以让学习资源得到了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去学习微课的学习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微课由于时间短、易存储,这样就会比较容易上传到学习网站,或者是一些班级群,QQ群或者是微信群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教材重点或者是为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的这类微课课程上传到学习群中,因为教材中的难点一般会需要相对多点的时间才可以真正地领会到,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学会了,但下课的时候也许需要进行巩固才可以学会运用。所以,需要教师把这些课程进行上传,学生就可以进行下载,然后就可以重复地进行学习。教师在上传一些练习题的时候,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提前进行去做,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去看学生所做的情况,这样就会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它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莹.分析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赵金焱.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05):40.

[3]张艳.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1).

作者:齐永山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天泉第一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传统简单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数学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发展中油然而生。有效问题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创设存在的弊端,提出有效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思路和创设策略,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构建与创设策略

在有效问题创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要求小学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并且在不断优化有效问题创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达到小学生在有效问题的积极引导下实现自我主动学习和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再加上小学教师在构建优质数学学习有效问题的背景下,教师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吸收,更多的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立有效问题,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学习中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实现良好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创设的基本构建思路

有效问题创设主要是指在教师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传授时,通过构建数学问题场景并提出有关数学知识的问题,能够实现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认知过程中,从而完成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系统构建,所以有效问题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构建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感。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生在通过有效问题创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统一纳入自身数学认知系统中,教师再利用新旧知识点的结合促进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感和认知系统的完善,使得数学教学资源能够顺利深入到学生学习过程。其次,顺应数学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小学生数学认知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立足于某一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再由这个知识点不断深入、扩展以及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环境下,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主动性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复,使得自身数学认知系统可以顺应数学发展的需求,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自我监控能力。最后,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感融入到循序渐进的教学中。要想实现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小学生数学认知感的培养和教学任务两者相结合十分有必要,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用眼睛、脑子以及手相配合进行数学实践演练,才能促进其数学认知系统的完善,实现其综合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创设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都是一个数学老师兼几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无法精准到每个班级的学习需求,在进行有效问题的创设时,往往都是选择直接在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的有效问题建设就缺少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学交过可想而知。

(二)有效问题的创设不够细致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数学教学观念影响较深,在进行有效问题创设时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吸收数学教学知识,并没有深入的让学生进入到有效问题的创设中,教师在有效问题创设中不够细致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丧失了有效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三)有效问题的创设不够实际

教师在有效问题创设中的目的性和细致性都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就直接导致有效问题创设还存在不够实际的现象。教师对于有效问题创设中的形式较为注重,对于建设有效问题的过程以及环节设计却缺少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有效问题创设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展示仅仅只是一个“展示”,大部分的问题建设都变成一个个没有丝毫意义的表演,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三有效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具体策略

为了能更好更快解决有效问题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我们就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数学认知感和主动自觉学习,以结合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出发点,设计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以及针对性的有效问题,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提升。

(一)通过创造明确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问题的创设

无论是任何学科学习,其根源都是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学习,小学数学这一课程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创设的时候以真实生活为背景,并且明确自身教学要求,不是单纯在网上选择相近的数学知识点课件进行拷贝下载,而是建设真实且具有针对性的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能锻炼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再加上教师通过熟知课本教材知识,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点的精髓来创设有效问题,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点转化为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热情。

(二)通过创造优质的教学情境实现有效问题的创设

优质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知感,在激发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创造优质的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优质的教学情境应该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关联。在进行有效问题创设时不仅数学知识点要与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还要体现出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思考价值,将优质的教学情境和相关教学环节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发展。例如在进行有关角的知识点讲解时,可以选择生活中真实存在角的形状,得出相关角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角,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角的顶点、相交点等其余知识点,通过这种有效问题的创设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实现优质学习。其次,优质的教学情境应该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有效问题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启迪,在进行有关圆的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自行车的轮轴为什么一定在处在圆心,如果车轴不在圆心自行车还能动吗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圆心和圆周距离的知识,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是圆形,让学生又了解到了圆形的概念,通过有效问题创设强化了圆形这一概念在学生中的启发。最后,优质的教学情境应该具有强烈的特征便于学生进行感知认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讲解时不单单局限于黑板上的板书,而是可以采取更加鲜明的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色彩强烈的特点达到有趣生动课堂环境的目的,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系统的构建。

(三)通过创造实际的教学过程实现有效问题的创设

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创设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实际教学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有效问题创设中实现依靠自我知识的掌握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在自我激励和与同学相互交流探讨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师通常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大胆猜测,奇思妙想以及相互探讨等手段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展示。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点讲解之前,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并尝试自己动手解答知识点中疑问,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探究的良好习惯,并且在教师提出问题或是作业之后,让学生先进行答案的估算,让学生在估算和实际运算的对比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点上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在计算之后养成主动验算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加上教师在学生进行完数学演算之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举一反三。当学生在知识点上有不一样看法时,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进行探讨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发散性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问题的创设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创设时候,也应该注意要顺应数学教学任务的发展需求,不能脱离数学的本质意义,理解透彻数学课本的教学要求,再结合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掌握理解能力,实现小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使有效问题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58.

[2]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92.

作者:刘峰 范海霞 刘义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杨运学校

第十篇:小学数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错是普遍现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成为教师的关注重点。首先分析了利用错误资源的作用,然后阐述了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作用;有效利用

一、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应用概述

小学数学课程在学习期间,不论解题答案的正确与否,均是经过自身努力计算后得到的,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劳动成果。学生通过犯错、改正的流程,才能够加深知识理解,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说,出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对学生出错具有正确的看法,一味指责和批评,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基于此,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继而改正错误、避免再犯,为教学和学习过程服务。分析认为,对错误资源进行利用,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提高探究能力。一方面,错误资源能够突破教学局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知识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交流。教学期间,教师应该明确提出重点、难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一旦进入错误陷阱,教师就应该通过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从陷阱中自救出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以此提高探究能力。第二,培养合作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普遍认为数学课程具有难度,体现在出错较高。具体分析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以及思维能力不足。面对错误资源,学生应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出错能够暴露出教学缺陷,有利于改进教学内容,继而巩固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水平。第三,拓展思维视野。数学在学习期间出错不可避免,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从错误资源入手,采取将错就错的方法,将错误的知识点转化为亮点,从而拓展思维视野。如此对错误资源进行利用,可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允许学生犯错

1.转变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面对错误资源,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将其作为教学资源中的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教师普遍存在害怕学生出错的心理,认为是教学效果差的体现,而这种心理又会传递到学生身上。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数学学习期间存在怕错心理的人数,在低段、中段、高段学生中占比分别为46.5%、56.7%、62.1%,随着年级的提高比例不断提高。带着这种心理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也会影响课堂气氛。对此,教师转变害怕出错的心理是第一步,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分数为中心,并将这种心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习积极性。2.纠正规避错误的行为在害怕出错的心理影响下,教师就可能出现规避错误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一是学生出错后不及时寻找原因并纠正,而是单纯批评学生,其中20%的教师会经常批评,50%的教师会偶尔批评。学生受到批评后,就会对错误产生恐惧,继而不愿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二是直接忽视学生的错误,出错后不予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重新作答,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否定和打击。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并没有给自己辩解的机会,会严重打消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要纠正这种行为,容忍错误并倾听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促使学生积极面对错误。3.树立珍惜错误的观念珍惜错误并巧妙利用,是教师对待错误资源的最高境界,往往处理错误的方法是否得当,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在这点上,其一,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念,具备容错气度,俗话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为教学活动创设宽松氛围。其二,提高对错误的驾驭能力,能够从错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关注点转移到教学的指导上来,感悟到人格尊严和教育快乐。

三、充分利用错误

1.尝试错误相比于教学成果,出错更具有真实性,是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真实反映,因此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设计课程导入时,可以为学生埋设陷阱,促使学生出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起点。学生带着为什么这样做会出错的疑问,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关注度。另外,对于错误资源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缓坡原理,适当降低难度,来减少出错情况;二是跨越原理,故意引导学生出错,并通过纠错激发学生思维,掌握解题技巧。在具体使用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2.辨识错误分析错误资源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隐秘性,体现在对资源的正确性判断有误,或者对教学价值的判断有误。针对简单的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针对个性化的错误,可以具体到学生个人解决;针对难度较高的错误,则可以在课堂上共同讨论,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从两道例题来看,题目一:学校组织春游,已知出发4个年级,每个年级100人,还有2个年级共300人没出发,问这次春游共计多少人?题目二:学校组织春游,已知出发3个年级,每个年级100人,还有3个年级各150人没出发,问这次春游共计多少人?题目二的解答中,有不少学生是按照3×100+150来计算的。针对这个错误,教师可以对两道题目进行对比,尤其是突出“共”“各”两个字眼,从而明确错误原因。如此,今后面对同样类型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出现同样错误。

四、防止出现错误

1.及时总结错误对于错误的总结,主要是采用错题集对错误题目进行记录。进入二年级以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专门记录有价值的错题,并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对于有不同解法的题目,可以在旁边标记下其他解题思路。每周上交教师检查,确保错误及时总结,通过加深印象来提高解题能力。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恶感,应该将学习习惯、错题集的使用有机结合,并且安排专门的时间用来总结错题。2.编制错题试卷学生出错并纠错以后,要想检验学习效果,看学生是否还会出错,依靠的是试卷测试。在具体执行上,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错题,按照模拟试卷的类型,对这些题目进行整合,并设置合理的题型和分数。一般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计算、应用等类型,满分为100分。如此教学,可以提高针对性和复习效率,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合作能力,拓展思维视野。文中指出,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首先要容许学生犯错(转变怕错心理、纠正避错行为、树立惜错观念),然后充分利用错误(尝试错误、辨识错误),最后通过及时总结错误、编制错题试卷,才能防止出现错误,希望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郝婷婷.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研究[J].教师博览,2015,(08):73-74.

[2]徐洁.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J].才智,2014,(27):185.

[3]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36-38.

[4]雷美琴.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J].新课程,2011,(01):236-237.

[5]李国莲.浅谈如何更好的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J].中华少年,2013,(14):21.

[6]丁阿娜.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86-87.

作者:彭守云 吕庆中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