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

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也开始发生着新的变革,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具有文化气息,而此气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地方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领域、文化过程和文化载体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加强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

一、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对于“文化”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具有社会整合与社会导向功能;三是具有整合团体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的功能;四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五是塑造自由而全面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二条对盟员的条件中提出每一个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要“承认共产主义”①,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理解宣传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不难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对其中承载的一些意义和价值观进行领会,在此基础上,将其持久的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思想领域里面,从而成为一种具有政治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的精神文化。就这个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过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特性

由于地方高师院校所处地域的不同,它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差异,所以地方高师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地域特性。因为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它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符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都要为地方和社会服务。

二、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相关概念分析

(一)融入与融合的概念辨析

从概念上来讲,“融合”和“融入”是有区别的。“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主要是指心理、情感、结构、行为等方面的融合,多用作名词使用;“融入”则是指一个事物进入到另一个事物当中,多用作动词使用。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地位不同。“融合”的两个主体地位相同,比如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因素有着相同地位,二者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融入”的两个主体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文化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文化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中一个重要因素渗透其中,二者的重要性明显不同。第二,不同的事物“融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与原来的事物在特征上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因素融合之后就可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等交叉学科;我们再从“融入”的概念来看,当一个事物融入到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只会增强另一个事物,但是却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属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的融入与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和文化融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合教育”实质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整合在一起,二者可能是简单的叠加,也可能是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交叉学科,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最终目的是从不同学科或学科间交叉整合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入教育”实质上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元素,把它作为一种载体、一种理念、一种内容对受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等的教育,在此教育过程中没有改变事物的根本属性,只是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文化因素进行强化教育。

三、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文化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过程中,专业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狱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使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

(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过程中,我们教育者就是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载体,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充分挖掘文化中内含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以此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和根本任务是:让人们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价值引导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文化融入,能够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下接受文化当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品质,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和立场。

(四)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事迹、名言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就是要充分挖掘文化内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地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文化融入的内容系统

从具体的文化融入内容来看,这些内容系统是广泛的,多元的。从整个大学生成长过程来看,教育者要适时地、分阶段地融入不同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文化融入教育。通过专业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可以增强知识积累、提升自觉的文化意识水平和开放的学术视野,可以提升不断的创新开拓精神、主动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大的社会竞争力。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为实现“文化陶冶人、文化引领人、文化提升人”的育人功效,可以适合地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地域文化融入教育。目前,大部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法千篇一律,为了避免教育内容单调化、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形式说教化,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把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二)健全文化融入的过程管理

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②。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的。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以及每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特点,在文化融入过程中,可以适时融入不同的文化内容,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为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文化融入的载体及场所

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教室、宿舍、操场和活动,所以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深入每个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文化人”,我们可以紧紧抓住教室、宿舍和操场三大阵地,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是文化进教室活动。在教室内部环境方面,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打造;在教室外,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国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浓郁的文化熏陶,实现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二是文化进宿舍活动。为让文化育人进一步深入,可以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宿舍文化建设等活动,把宿舍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三是文化进操场活动。在操场,对操场空间进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设计,如开展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传统展示等,以文动人。四是文化进活动层面。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经典阅读、书画比赛、经典朗诵、主题演讲等活动;另一方面,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把传统文化内容有机植入,从而促进大学生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开启思维方式,拓宽思维领域;帮助学生树立了掌握命运、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另外,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适应新媒体文化的特性,重视新媒体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3.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董学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人民网:

[6]沈壮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3).

[7]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湖北社会科学.2014(9).

[8]叶方兴.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学术论坛.2013,36(1).

[9]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与研究.2014(10).

[10]李冬雪、高松岩.“现实的个人”观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求实.2013(10).

[11]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求索,求实.2011(8).

作者:康超 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