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然。很多人忽视了这个问题存在。在教材的衔接上存在重复现象,而在学习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从运用知识点过渡到了感受社会。对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想方设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大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理论探讨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对于学生一生人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则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态。然而,在二者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

一、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现状

通过对当地学校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各个知识板块掌握得基本到位,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一大部分在于对问题的忽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还有衔接和过渡,想当然地认为两者之间是无缝衔接的,不需要有过渡,似乎本不应该出现这个问题。从教学角度出发,这些问题在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表现。首先,教材重复度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许多学生反映,到大学一上政治课,发现还是那一套,许多原来学过的内容又重复出现在课堂上。从教材编排上来说,大学思想政治课考虑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于这个考虑,没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节。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哲学常识》有重复部分,《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课学习内容重复较多,《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的内容也有部分知识是互相重复的。重复的内容导致学生的误解,认为大学政治课也不过如此,还是自己原来就比较熟练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课认识不够,失去了知识的严肃性。此外,同时导致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麻木。青年学生正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而对于老生常谈的东西往往容易失去兴趣。大学思想政治课上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玩手机,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授课失去了新鲜感。其次,学习方式的改变导致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在高中阶段,学生往往迫于升学压力而学习,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进行,他们努力尝试背诵一些基本定义,然后用这些定义去进行各种试题的解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自成体系和逻辑,和学生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似乎是两条线索,学生根本不去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在乎二者是否融合。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远离了现实,脱离了当今的时代。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受到训练的是运用哲学原理在试卷上作答,而对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缺少主动的接受。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缺少了压力,再没有人像高中老师那样强迫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在检测方式上,没有那么多要求严格的考试,检测往往通过更加灵活开放的方式进行,老师希望用思想去影响思想,用价值观念去改变价值观念。这种全新的检测和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没有经历过,更是没有体验过的。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方式放松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二、造成衔接不够的原因

造成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经过对已得到资料的分析,我发现造成衔接失效的原因源于思想政治课在大学与高中两阶段本身的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的着力点不同。迫于高考压力,高中阶段的学生着力点在知识点的理解、背诵和运用上,教学过程中,师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点的梳理和反复练习上,对于社会时事的掌握也本着围着考试转的原则。在日常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很少为学生剖析身边的社会事件,学生忙于课业也很少了解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力点往往是解决学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疑惑,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以眼前的时事入手,他们也更多家国天下的情怀,抒发更多的议论,同时会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解释其理论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注重原理性的剖析,从历史中论证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急剧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自成体系和逻辑,在许多学生眼中,和自身的情感与价值观似乎是两条线索,学生根本不去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在乎二者是否融合。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远离了现实,脱离了当今的时代。因为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问题意识,也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形成健康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定性,在面对大量混杂的实际问题时,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往往是人云亦云,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价值判断往往来源于网络,对网络偏激、主观、臆想的价值判断没有清醒的识辨能力,从而导致了偏激态度的出现。一类是“激进型”,一些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从未关注生活,所以在大学时代积极关注身边的各种问题;另一类是“消极型”,有的大学生不关注社会时事,妄图“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外面刮着什么风,认为自己一辈子和政治扯不上关系,对国家时事、思想教育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再次,课程定位与重视程度的差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课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被划给文科。在急功近利的高中教育中,那些选择了理科的学生,往往会很早就丢弃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他们不愿意为此花费心力。而大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还通过多种形式延伸至课下,比如通过政治思想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等多媒介在更多方面发挥着它的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课在实践中实现对接

无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名目不同,其最终归属则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实现这些还不是目的,而是把哲学作为思考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用世界观去观察社会,用价值观去判断是非,用人生观去实现价值,其最终还是要回到指导现实的最终结局上。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12):8-10.

[2]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5):8-11.

作者:寇利坤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北宁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