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素养教育论文全文(5篇)

素养教育论文

第1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继承和恢复的条件,由官从医、由儒从医者更加数不胜数。在古代,具备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时,学习中医会较为容易,并且中医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医学融汇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不论是理论根基还是思维方法,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医学中例如五行、气、阴阳等均由传统文化中来,所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不同范畴作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就不会有当前形态的中医理论。要从源头上解决中医传承、发展、振兴的问题,主要是真正解决中医本质、传统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总体思维形式,在中医界构成了统一认识以及相同的发展动向。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医文化研究成为了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学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乃至中医药理知识的教育。

二、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忽略传统文化素养

职业高中的中医教育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较为匮乏,这个基础如果不对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李建伟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摘要:职业高中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面对学生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将来要服务的人员的文化素养以及所掌握的内容构成的反差使得我们只能够将中医教育放在当前科学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分析,找到当前中医教育事业的问题所在,探寻提升我国中医教育质量的方法。关键词:中医教育素养教育质量牢固就会令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较为坎坷。当今学校过于重视理科和英语的学习,而往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给予重视。而对于学习语文,也仅仅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非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学生内心。

2、中医教学中西结合的现实形式

中医学当前的教学形式属于将中西文化乃至医学理论共同传授的过程,这也令中医教学的过程较为独特。中医学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的科目,隶属于东方文化。中医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中医专业知识为核心,倾向于东方文化,可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保健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会在教学当中设置较多的基础学科以及和西医有关的学科,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了解,所以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会更为迅速。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理念就会相对陌生。对于当前科学和西医学来讲,中医理论的学习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许多学生觉得就是在看“天书”。

3、中医学生的无措与迷茫

当前很多中医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会扩大招生的数量。步入中医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三种:第一种属于立志于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二种属于家长希望子女的未来能够在医学方面做出成绩;第三种是没有自信能够顺利升上普通高中而报考了职业高中。而大部分学生的报考都过于盲从。中医学是一项十分深奥的医学,它同当前具有较大的差距。可是就算对于那些对报考中医学校十分热衷的学生来讲,只要当他们接触了中医学科中五行、阴阳、经络等相对抽象的概念时,都会无法轻易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且,当前媒体都会用较大的版面对科技方面的成果进行大量报道,而却极少会关注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

三、主要措施

1、抛弃中医是伪科学的想法,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在对中医药知识体系培训之前应当强化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在真正接触中医之前,应当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医药典故、中西医文化对比等相关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医、接纳中医、还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与兴趣。

2、优化中医课程,突出中医特征,兼顾西医知识

当前中医教育在设置课程方面过于模仿西医课程。所以,目前中医教学应当强化学生学习中医的力度,在进行课堂设置时应当遵从中医自身的规律以及理论体系,不可以兼顾所有而忽略中医的特色,多设置有关传统中医的课程,尤其传授有关中医方面的良好经验。

3、保持适度规模,增加师承教育的力度

从古代开始,传统中医的诊疗传承就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对这种方式给予重视。因此,当前很多中医学校都已经开始引进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不断加强此种教育方式的力度,并探寻出新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医学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第2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在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革新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规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为工作新规范,严格贯彻高职教学理念,以培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基础。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突出素质教育新方法,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教学。

(一)健全科学有效的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艺术素养教育制度

顾名思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从内心散发的,对艺术内涵的深层次了解,可以将其归纳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通过这些感受来鉴别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种艺术感染力、感受力,。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素养。想要切实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就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而又完整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计划,并组织开设新形式选修艺术课程,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门类,并利用学分制方式开展测评,完善评价策略,将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向外扩展。

(二)结合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完善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其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相对于许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够健全,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另外,艺术类学生教学开设的教学课时也较短,不利于长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文化成绩偏低,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按照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分出初级、中级、高级班。既避免了老师备课中对知识“难与易”的纠结选择,又保护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条件且多样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及交流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单一教育,在学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建立多样的教育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重视校园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同时,加强校园的艺术环境建设,除了校园的绿化、净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美化、艺术化校园。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在要求学生完成专业的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至少一门艺术类公选课程,使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结语

第3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目前,我国地勘队伍已具备一定规模;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素质日益提高;人才环境得到改善,但总体来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不能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技术人才供求矛盾、年龄老化、配置不合理,一线骨干缺少以及机制不灵活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一线骨干

在地勘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愿意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地质基层单位,导致大、中城市的地质类人才相对过剩。近几年经济类院校大幅度地削减地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老知识分子因年龄偏大退休。相当部分技术与管理骨干对待遇不满意而离开。这些都导致人才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分布不均。

(2)培养地勘人才的成本高,导致供给缺乏

地质勘查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涉及到多门类、多学科,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这决定了对地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使得地勘人才的培养成本很高。第一,地勘人才既要求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在野外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学校的实验室设备仪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野外实习中的差旅费、实习补助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办学和培养学生的成本。这直接导致了地勘人才供给不足。

(3)环境待遇较差,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人才是地勘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地勘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具备流动的资本,他们就会有流动的愿望。如果不预测控制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会阻碍地勘经济的发展。地勘人才的流失原因一是地勘经济收入水平低,二是不能合理有效选用人才。一方面,有些单位喜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反而不理想。有些人才被分配到位于偏僻山区的单位,工作艰苦,福利待遇较低,不满足于现状,工作几年后或者考研,或者调走;另一方面,单位领导不重视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员技能素质的培养。事实上,他们虽然学历低,但动手能力强、也能安心工作。总之,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队伍缺少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2产生人才问题的原因剖析

(1)地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

首先,地质科技人员在地质勘查的全过程中既要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又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其次,地质科技人员首先对地质实地勘查和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然后根据地质理论来思维加工,最后做出对客观地质情况的科学判断。地勘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地勘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通过专业的学习培养一名熟练劳动者,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而机会成本相当大。可以看出,造成地勘人才缺乏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地质勘查行业人才进入要求高,行业壁垒明显,而流出很容易。

(2)环境条件不够稳定,不利于地勘人才成长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地质勘查业提供产品只是中间产品,矿产品才是最终产品。因此,国外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属于矿业,地质勘查是矿业的组成部分,是矿业产业中的早期环节,这样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再循环。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地质勘查与矿业是分开的,地勘单位在开展企业化经营,发展产业的实践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营,准备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当然,现状不容乐观,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付出较长期的艰苦努力。在这种勘查、开发分离为主的体制的影响下,勘查人才发展不稳定,也不能持续,也就缺乏地勘人才持续发展的长期稳定的环境条件。

(3)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

地勘人才机制在建立时要提高两种能力:一是能提升地勘人才的矿业生产能力;二是能提高地质地才的配置能力。这样的机制才是有效的。我国目前的地勘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用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人才评价机制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需要探索和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的薪酬制度;三是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四是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努力创新的创造性,不能使他们乐于奉献。

3加强地勘队伍人才建设的措施

(1)建立地质勘查新体制,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产业运行环境要符合客观规律,是解决地勘人才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改革的方向是将勘查、开发的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健全完善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同时地质勘查与矿业要纳入市场体系,融入资本市场。这样的体制才能为地质人才的成长提供稳定的环境。

(2)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要根据职工的岗位、技术、投入、贡献等要素,建立一套更能激励人的,更加灵活的分配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制度。根据地质调查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分类考评制度;二是完善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特点,探索研究建立一系列激励制度,包括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和公益性服务优秀人才奖励制度;三是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工资倾斜政策和津贴补贴政策要继续落实,鼓励人才积极投身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发掘人才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3)依托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用好和培养现有人才

因为地质条件复杂,矿产勘查难度大,特别是寻找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矿,开拓第二找矿空间,难度更大。不断更新技术,把高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当前地勘单位复合型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关键是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主要做法有:可以大量返聘已退休的地矿类科技人员,让他们带领新的年青人一起实践;开展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优秀人才选拔,努力培养和选拔一批院士后备人才,逐步形成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建立领导与院士、专家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咨询和引领作用;在地质调查、科研项目工作和重点实验室中大胆使用中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中青年人才的骨干作用。

(4)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为人才服务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在地勘队伍人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从地质工作发展的全局,掌握人才供需的态势,不定期近期和长远预测人才供求信息,以对人才供需双方提供宏观信息指导,消减由于人才培养周期所致的人才供应滞后的市场负面效应;其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劳动的生产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要加强地勘人才培训及教育。未来地质人才的培养方向就是复合型探矿者,需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更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多种培养方式,加快培养该科技重点专业和主要工种紧缺人才。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完善的地质科学技术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

第4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德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能陷入过去那种少、慢、差、费的传统中去,这就有几个基本策略问题。德育方针指导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从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上,从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主动发展,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上选择

一、坚持面向全体的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原则。其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实情,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强调信息反馈,注意信息处理。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要求和学习量以及深度上要区别对待。再次,优化教学组合,提高课堂时间效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看,应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技能活动等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组合,并科学配置教学各个要素,提高授课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爱学

由以教为重心转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发展能力为重心。在施教中,教师应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运用情感的理智性、情境性,来创立一种愉快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思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例如,可以从学生认为有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事物入手,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前,我让学生观察室内有哪些用电器,如何连接的,路灯之间,双缸洗衣机的两缸是如何连接的。学生会感到做的事很有实用意义而投入学习。同时,还要增强教学民主气氛,克服“我讲你听”或“我问你答”这样一种被动的学习形式,发挥富于情感特征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的作用。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在培养能力,促使学生善学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预习、自学、分析、思考,让学生掌握主动权,促使学生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观察、思考和质疑能力,并且在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强化思维练习;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氢气的制取装置在科学实验课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设计探索性实验进行突破。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以下问题,问题1:根据氢气的制取原理,如何设计制取氢气的最简易装置?问题2:实验中你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强调反应停止了,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锌粒有剩余,酸用完了,能随时添加酸液。问题3:在操作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反应一直进行,直到药品用完,如何解决?问题4:用启普发生器演示实验过程,原理是什么?它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应体现出高层级、高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

(二)初中科学培养情感素养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情操?通俗而言,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又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初中科学课程的德育渗透主要是根据科学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通过“探究”、“阅读”、“实验”等方式来进行。

一、探究教学中的情感素养培养

首先,“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建立新概念需要具体的表象作依托。而且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之前,往往已形成生活概念,这些建立在少量的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大都比较粗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强调清晰讲授,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概念的含义,但在分析问题时仍然可能以生活概念为依据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他们才会自学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有真正意义的。

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科学探索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求科学奥妙的兴趣。例如,用吸管吸饮料人人都会,让一位学生在瓶口塞上单孔橡皮塞插上吸管吸,当学生头脑中产生“怎么会吸不上来?”的问题时已经开始探索。

最后,探究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内容。自然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本身,还包括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结合体。自然科学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探索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而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思维力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都体现着科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学会抓住时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发挥创新性潜能。

二、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素养培养

在阅读训练中,学生会经常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有的放矢地予以答疑解惑,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益。

如学习“摩擦起电”后学生会针对课本提问“电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摩擦可使物体带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解答,也可以组织课后讨论,肯定、鼓励学生并给予指导,锻炼他们思维多向性,深刻性。

三、实验教学中的情感素养培养

首先,在实验操作前要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主要操作步骤、重要仪器使用规则以及观察要点。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尊重实验事实,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例如,我在教授“浮力”单元新课之前,学生先自己看书,查资料,做实验,提出并回答与浮力有关的问题。避免了上课时仅仅是复刻性、跟随性等被动的情况,而是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

其次,倡导以贴近生活、联系社会或现代科技等“问题情景”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传染病”一节的教学时,在讲传染病特点,我选择了一段美国大片关于细菌性疾病传播过程片段。请同学归纳出传染病的特点。提出:如何预防乙肝的问题。

第5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友情链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