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用

由普及性所决定的教育力量节日总是在横向和纵向上具有相当的普及度后才形成的,它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某人某家过节,他们不是孤立的,其附近全社会的人都在过节。而某些活动经常是集会于一处共同进行,如元宵节舞花灯、端午节竞龙舟,都可以形成人山人海之势。这样,个体的过节有族群作背景,就有了一种集体的力量。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在这强大的集体力量下,不断向外辐射、扩展,渗入到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每个个体。传统节日一年一个轮回,人们周期性地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几千年来累积了充沛的感化力量。

由隆重性所决定的教育力量用专门的一个“节”来进行某项活动,不论是法定的还是传承的,这都表明郑重其事,当这项活动流程复杂,时间长久,仪式讲究,规模宏大,兴致高涨,情意深厚,气氛热烈,有重要人物、众多人物参与,即可谓隆重。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大多可以用“隆重”来形容。隆重,意味着举办者思想情感上的极其重视,态度越严谨越认真,思想受教育、内心受熏陶也越深。隆重,也意味着所有参与者感受深切,心灵得到更多的感化或震撼。隆重就意味着具有触动心弦的力量。

由生活性所决定的教育力量“过日子”“过节”都需要“过”,“过”就是生活,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过”,节日的感染力大多就来自于“过”。过节日就是在过一种附加了某些特殊内容的日子,这兴高采烈的日子短则一天,长则半月,显然,它仍然是生活,不可能是单纯的纪念活动。生活是实在的,它使得过节所受的教育如沐春风,点点滴滴都有思想情感的参与,丝丝缕缕都会影响思想情感的变化。有生活的体验是难以忘怀的,不可能如过眼烟云,因为其所感所悟都来源于具体的某人某事。所以,孩子长大了,依然清晰记得某年过年的欢乐,这欢乐刻骨铭心,绝对不是报纸上所写“幸福生活”几个字所能赋予的。

传统节日的教育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由于传统节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思想基础,过节必然是一种文化思想活动,自然也就包含了较多的教育内容。

(一)辞旧迎新,乐观进取传统节日都是周期性的,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临界日庆祝,都是辞旧迎新的活动。告别逝去的一年,迎来崭新的一年,犹如春联所写“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辞旧迎新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有精神上的,过节是乐观豁达情感的抒发,是进取奋发精神的迸发。喜庆是过节的主基调,不管“过去”是如何艰难困苦,人们总是借节日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春联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飞雪迎春到,红梅争艳,心潮逐浪高,万象更新”,这说明人们对新的周期充满幸福的憧憬。民谚有“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之语,除夕前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了却旧债或对旧债做出明确交代,这是中国人信守承诺勇于负责的表现。

(二)慎终追远,缅怀先贤《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节日里祭奠祖先,怀念先人、先贤和先烈等,感谢他们所开辟的民族或家庭的基业,这是一种重视亲情、感恩思源品格的体现,流淌着人情的温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能激发工作生活的热情,让人们更珍惜生命,热爱人生。[2]这也是见贤思齐品格的体现,它能让人们追求高尚品格,提高自己修养,传承爱国爱民爱人之心,奉献社会,建功立业,立志施恩于更多的人,致力于民族国家兴旺发达;这也是尊重历史、勤于思考、对历史负责品格的体现,它能让人们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规律,看清努力方向,使行为更理性,更有成效。

(三)孝亲尊友,和睦相处对历史的尊重演化为传统,对传统的尊重演化为节日,对节日的尊重演化为爱心。节日是爱心的播洒日,也是爱心的享受日,人们在享受美食盛宴的同时,也享受着爱心的盛宴。在家庭里,爱心更多地体现在尊老爱幼上,[1]一家团圆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温馨的状态,血缘关系在团圆中得到强化,烟酒、压岁钱等亲人间互赠的节日礼物是爱心的物质载体。在社会上,节日所包含的爱心更多地体现在走亲访友上,良好的社会伦理凭此得以巩固。拜访期间,人们互相祝贺、交流思想、共同娱乐,加强了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间的亲密情感。节日短信上的一句祝福,也许就能忘怀过节,消除怨隙,节日相遇时的一声恭喜,也许就能重修于好,互泯恩仇。另外,节日也是社会力量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一个契机,人们或有关组织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扶贫济困,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腊八节施粥就是中国人很有人情味的传统。

(四)继承传统,爱我中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凝结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对绵延了二三千年的传统节日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民族精神的认可和接受,是对本民族的从属和融入。传统节日能唤起中国人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能增强炎黄子孙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可以说,它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强国富民的精神纽带,聚集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3]

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

既然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那么,政府、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就要运用自己的职能及影响力,维护好这种功用,并且创造条件,使这种功用发挥至极致。

(一)制定专门政策国家不仅要积极确定一些革命纪念日,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肯定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虽然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但负面毕竟是少的,正面的因素占绝大多数。民国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政府不让百姓过年,只允许过元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春节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才成为法定假日。2007年,国务院决定把清明、端午、中秋也列入法定节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超越历朝历代。[4]国家领导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态度,温暖了人心,显示了方向,是对这种节日政策的强化。各基层组织在政策方面也要有所作为,一是要坚决维护法定假日,形成小长假的不冲断,绝不能让企业以政治任务经营效益等理由冲击节日,绝不能让补课挤占中小学生的宝贵假日;二是要根据单位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假日给一些非国家法定节日,如重阳节、七夕节放半天等;三是要向节假日加班加点的职工进行慰问,给予双倍工薪。

(二)创设保障条件除了假日这个时间条件外,过一个热烈祥和隆重的节日还需要其他很多条件作保障。比较重要的有:交通、通讯、治安、食品(安全)、水电、街市、媒体、旅游等。某一方面的欠缺,就可能构成对节日气氛的破坏。近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节日交通运力的严重不足和交通费用的不断攀升;二是节日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食品大行其市,有泛滥成灾之虞。有关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企业要意识到保障传统节日顺利进行的必要性,要从维护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高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任这些问题从中作梗,那么,不仅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无从谈起,甚至还会酿成恶性社会动荡事件。2012年春节期间某几天,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境内的高速公路对过路车辆免收通行费。这种让利于节的做法,实际上是服从于民族大义,值得褒扬,更值得在其他省市和其他行业推行。

(三)营造浓郁气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这给隆重热烈祥和的节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除了个人家庭里诸如踏青、赏月、放鞭炮、摆宴席等活动外,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节日热烈气氛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造:一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工具对节日活动的大力宣传报道、公益广告播出、研究文章纪念文章的刊载、喜庆娱乐节目的播放等,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30年来已成经典,成为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年夜饭;二是街市、广场、公园、社区、超市、车站、大桥等公共场所或城标建筑上的节日美化与装点,如:贴对联,写标语,出板报,挂灯笼,拉彩旗,放歌乐,摆花篮,立吉祥物,布置橱窗,用亮化工程和璀璨烟花装饰都市夜晚,等等;三是举办一系列与节日相关的公开活动或民俗活动,如:高层领导的祝贺与访问,社会名流贤达的团拜活动,民政部门或大公司对弱势群体的慰问与帮助,影院电影的播放、剧院里明星文艺演出,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群众广泛参与的自娱自乐的“闹”节活动(如舞龙灯、扭秧歌、地方戏表演)以及竞技性活动(如猜灯谜、划龙舟、放风筝、裹粽子比赛);四是学术机构或文化部门对风俗历史的研究及知识普及,由民俗史专家或近现代史专家作专题演讲或学术报告,由某些社团或协会举办相关的学术沙龙、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或是编写宣传册子、出版书籍等。

(四)融入教育内容开展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要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引导。剔除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春节要突出辞旧迎新、和谐平安的主题,引导人们乐观向上,追求家庭幸福、亲友和睦、社会安定,在喜庆气氛中,把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的内容融入进去;清明节要突出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的主题,引导人们感恩前人功绩,歌颂英烈美德,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幸福生活,在抚今追昔情怀中,把学习革命先烈为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容融入进去;端午节要突出学习屈原爱国爱民、横而不流、坚持高洁情操的主题,加深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自己坚持真理、不断求索的精神,同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育健身的内容融入进去;中秋节要突出团结团圆、平等友爱的主题,在“千里共婵娟”的氛围中,把关爱弱势群体、促进民族大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构建社会和谐的内容融入进去。[5]

(五)依托乡风民俗民俗是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而中国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一类是岁时节日民俗,如除夕守岁、元宵放灯、清明踏青、端午挂艾、七夕乞巧、中秋赏月、冬至祭祖,等等,这类民俗内容最为丰富,特色最为鲜明,涉及到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包容了许多神话传说、民谣谚语。浓郁的乡风民俗,是人们过节的基础,节日因此创立,也因此而流传,节日的味道很大程度来自于风俗的味道。政府要充分尊重节日中的一些风俗,只要不伤害他人,不危及社会安全,一些不是很符合科学精神的、不很符合节俭精神的风俗应该允许其存在,比如求神拜佛、燃放鞭炮等。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不要视一些不太健康的民俗内容如洪水猛兽,必大加挞伐而后快。如果清除“流毒”太彻底,节日也许就会索然无味。其实,像抢头香、迎财神这些迷信的内容,仅仅是节日期间人们娱乐活动的由头,仅仅是符号或标志,并不会侵蚀其心灵。节日活动若依托民俗而开展,就容易达到喜庆吉祥、热闹红火的效果。2011年,嘉兴端午习俗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足以说明,风俗不仅是节日的美味佳肴,能让人们有滋有味地过节,而且它也是地方的美丽风景,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可借此东风蓬勃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浓郁的文化特性,[6]蕴藏着深厚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制定利用传统节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办法时,一定要立足于民族特色,立足于文化特性,立足于群众基础,不牵强附会,不生硬干预。要在让百姓过好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渠道和空间。

作者:杨硕林 单位: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