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图书馆的素养教育研究(3篇)

高校图书馆的素养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

摘要:社会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当前人们对于个人素养的认识程度也逐渐升温,高校图书馆作为素养教育机构的重要代表,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开始从信息素养教育逐渐转型为数据素养教育。目前大数据环境下,素养教育主要采取了数据管理导航、数据素养教育课程等多种模式,高校图书馆还需要有针对性的面对不同培训对象,结合基础能力的教育、专业领域的教育等对学生、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实施数据素养教育。本文将分析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的措施,结合数据素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为提升素养教育的质量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不仅代表着来源、目的和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工具。在日常的生活中,数据及多种数量化信息使人们常常需要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观察与决策,同时还需要根据这些内容来进行整理,了解生活环境的多种变化,例如天气状况和市场价格等。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影响着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积极的展示教育职能,通过数据素养的教育,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据的价值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提升把握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自己应用数据的技能。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关系到整个时代社会整体的理性文明水平,同时也影响到国家关于未来人才的培育。

1数据素养的基本概述

1.1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

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在基本的概念上存在着密切联系。数据素养就是指在科研的过程中进行收集、加工并且评价、利用数据的相关知识内容,其中也包含着具体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都属于一个含义较为宽泛的综合概念,两者也都蕴藏着可以高效利用的信息与数据资源工具的能力,最为关键的是提供了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及方式,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处理的对象各不相同,数据可以视为一种信息的形式,通常意义上来说,信息包含的范围较为抽象且广泛。总之,数据素养属于信息素养的重要分支,因此可以将其列为信息素养的一个子集。

1.2数据素养教育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众多的数据密集型知识环境、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等成为了当代师生必备知识框架内容。所以数据素养教育已经纳入到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列,需要全面落实并推进这项重大举措,这将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高校图书馆担任起数据素养教育时代的重担。

2数据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意识的培养

数据意识的重要前提是和学习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数据敏感程度,及时寻找并发现这类数据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经过人们不断的探索与长期积累,经过刻意锻炼之后就逐渐形成了发现此类数据的意识和兴趣。

2.2处理技能

数据的处理技能最为关键,其中涵盖了获取的技能与管理的技能,获取的技能包括了对数据源中的类型、格式、采集的途径及应用的方法等。数据管理的技能重点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适当的表述、存储和标识。

2.3应用技能

获取相关数据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其中蕴藏着分析和运用两个过程。数据的分析主要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解读,同时总结模式和相关的规律,整个过程离不开对数据的准确性分析,明确数据的真正价值,掌握好最基础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式,利用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了解共享数据的方式,坚持以数据为重要支撑,结合基本的要点进行适当决策。

2.4道德思想教育

批判精神和数据的伦理道德是最基本的保障,数据属于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尚不明确。利用数据来获取相应的结果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数据反映出的现实本身也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盲目轻信数据,应该及时反思数据结果,并且遵守信息获取的渠道规范,一切流程都应该符合数据伦理道德。

3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策略

3.1重视宣传推广

数据素养教育应该和读者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沟通,在明确他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不同类型的读者对数据素养的期许。通过展开广泛的交流过程,才能实现宣传和服务的有的放矢。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推广数据素养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设置读书节等大型活动,通过趣味性的方式对数据素养的基础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宣传推广,从而让读者们真切感受其基本的内涵、定义与价值。

3.2自助式数据资源利用模式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管理员这个具有中介作用的角色开始向着自助式资源服务模式转变。要求图书馆应该结合多元化现代手段为读者展示丰富多彩的数据资源。读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动化设备,在进行查找资源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且符合自己学科的数据资源,让自己获得自由的发展,由此提升数据的获取能力及分析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强分享意识。

3.3开展数据管理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关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提升,通过参加培训、进修及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数据管理的能力。数据馆员不仅应该及时熟悉多种数据库的使用,还需要建立和科研项目有关的资源平台,以便提供查询使用。

4结语

数据素养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也能提高最基础的创新能力,有效的拓展并深化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及服务,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以此适应当代大数据环境下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李君,杨文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01):76-80.

[2]张群,刘玉敏.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01):96-102.

[3]刘勋.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数据素养教育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6(03):86-89.

[4]邓李君.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04):43-51.

[5]孟祥保,李爱国.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3):11-16.

作者:高贤康单位:成都跳羚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构建

摘要:[目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环境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标准在不断变化,需要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法/过程]在对元素养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的相关文献和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现状进行调研后,以元素养理论为基础,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核心理念为参照,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构建出“A-B-C-D”元素养培育体系模型。[结果/结论]我国元素养教育应该注重元素养的阶段培育,依据目标深化教育内容体系,拓展教育模式和方法体系,协同教育资源和教育主体。同时高校图书馆元素养教育的实施,应灵活参照《框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信息素养教育成果,建立专门的元素养培养队伍及合理的发展管理机制等。

关键词: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

近年来,在新技术、新媒体的影响下,图书馆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标准在不断变化。面对日益更新的信息环境,2013年6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以下简称AC-RL)成立工作组,开始探索更新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元素养是其关注和探讨的核心内容。2015年2月ACRL正式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确立了信息素养的新定位———元素养。ACRL在《框架》中清晰地将元素养界定为作为信息消费者和创造者的学生成功参与合作性领域所需的一组综合能力[1]。元素养的创始人T.Jacobson认为,元素养作为众多素养的核心基础,主要是指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整合相关素养理论并利用新信息技术,指导信息主体在社交环境中进行信息获取、评估、组织、交互协同生产与分享的素养框架[2]。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强调元素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浏览、评估、获取、生产和分享时所需要的能力。元素养的提出,更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拓展了信息素养的范畴,开启了信息素养的新愿景。它不仅保留了原信息素养的合理内核,而且引入包含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在内的元认知、交互协同能力等新的培养要素,为深化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面指引。美国学者S.Bell曾预言元素养教育必将成为下一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石,并指出:高校图书馆须将信息素养与各种形式的信息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元素养能力,才能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3]。

1元素养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

伴随着“元素养”概念的提出,国外有关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T.Jacobson在提出元素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解读之后,与合作者T.Mackey一道,构建了元素养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进一步将元素养学习分为4个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分别是:①情感方面,学习者需要通过参与学业实现态度或情感的转变;②行为和认知方面,学习者需逐步具备完成学业应当具备的检索技巧和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组织、应用、评估等能力;③元认知方面,学习者需要具备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批判性反思的能力[4]。2015年,ACRL在《框架》中,以元素养的4个能力目标为核心理念,提出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框架要素包括“检索即策略”“研究即探究”“学术研究即对话”“信息的价值属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和“权威的构建性和情境性”,以及各个要素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并特别强调元认知,即“批判性反省”,以使学习者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生态系统[1]。与此同时,作为制定《框架》的小组负责人,T.Ja-cobson积极推动元素养教育的实施,通过努力,促成了纽约州立大学阿巴尼分校与帝国州立学院的合作,开设了有关元素养的MOOC课程,多视角地提高学生对元素养的认知;课程还构建了有关信息协同、交流和传播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5]。此外,耶鲁大学通过“新生”图书馆服务项目,为每位刚入学的新生配备一位馆员,旨在提供学习研讨会和个人研究咨询。新生馆员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获取信息,而且要引导他们分析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增强新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6]。美国德州大学阿林顿分校[7]、汉密尔顿学院[8]以及多伦多大学[9]等图书馆都面向新生开展了元素养教育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信息利用方式,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我国,部分学者进行了初步的元素养研究。杨鹤林在探讨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将信息素养向元素养转变和开展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0]。王春生提出在Web2.0环境下信息素养就是元素养,因而需要开展相关的教育等观点[11]。王姗姗等从新生馆员职位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美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元素养培养模式———“知识获取”有机循环模式[12]。刘涛分析了元素养的主要议题、理论特征和价值等[13]。张丹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元素养教育的最新进展,包括元素养MOOC、数字故事讲述等,总结了其对我国元素养教育的启示[14]。纵观对元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外在元素养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付诸于实践,成果卓著;国内图书馆界有关元素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元素养及其教育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对元素养进行解读,探讨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开展元素养教育的情况和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目前,国内学界缺乏直接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元素养培育研究成果,鲜见关于我国开展元素养教育的有效指导。不仅如此,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培养组织机构缺乏有效联动协作,往往主要依赖图书馆单方面的努力。②培养目标和模式较为分散,层次感不强,未完全形成体系。③培养内容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认知层面,对图书馆元素养概念及其相关作用等还未涉及;元认知层面,有关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加强;情感方面,对于信息和真知的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激发不够,致使信息道德、学术规范被弱化。这一切使得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未能超越“技”的层面、上升到元素养“道”的高度,不能满足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下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需求。因而需要构建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新的教育体系,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设计

综合借鉴国内外元素养教育等研究及实践成果,以元素养理论为基础,以ACRL元素养具体培养目标为基准,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培养大学生的元素养为着力点,构建“A-B-C-D”四维一体的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即“All-along-study(一贯式)、Based-ontargeting(目标化)、Cooperation(协同式)、Diversification(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模型,见图1。其中,“一贯式”,主要涉及元素养的培育阶段;“目标化”,主要在于元素养的教育内容;“多元化”,是指元素养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协作式”,在于元素养教育主体和资源方面。“A-B-C-D”元素养教育模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把学生元素养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融合培育阶段、参与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模式和方法等诸要素,建立系统的、层次递进的元素养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教育教学的各个组织机构和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这种体系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认知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元素养价值观、道德观是极为有利的。

2.1A———“一贯式”:

阶段培育,贯穿始终“一贯式”,是指元素养培养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重点,而是从学生入校,一直贯穿持续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甚至延伸至终身学习的过程。《框架》重视学习的整体性,认为信息素养关联学生的整个学术生涯,是与其他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学习的延伸[15]。作为数字信息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元素养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服务和课程培育方式,从元素养意识和知识普及起步,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式地实施元素养教育。大一新生阶段,是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元素养培育馆员,开展“一对N”(即一个馆员对多个新生)的个性化对接服务,甚至聘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作为助手,进行元素养的辅助服务,充分利用邮件、QQ群、微信等媒体以及定期的“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甚至借鉴国外通过“dinner”(晚餐)方式,使馆员与新生认识、建立情感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咨询和大学适应性学习指导,渗透性地将批判性思维、新媒体应用等元素养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激发他们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此外,配合新生的入馆培训,进行元素养的启蒙教育。大二阶段,主要通过开设元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融入“翻转课堂”理念,采用相应的网络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元素养的认知以及面向新媒体环境的信息获取、理解、评价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大三阶段,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嵌入专业课教学中,开设整合课程;二是通过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开展元素养教育,增强学生面向信息环境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交互协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即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大四阶段,针对学生学术性信息需求的增加以及大多数学生相应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匮乏的情况,结合MOOC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强化批判性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化,并探索通过让学生申请或参与实际学术研究项目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能力。研究生阶段,在夯实元素养认知和元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通过独立的科研项目训练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2.2B———“目标化”:

依据目标,深化内容“目标化”,是指依据元素养的培养目标,深化相应的教育内容。元素养理论认为,元素养学习涵括认知、行为、元认知和情感4个维度的培养目标。这4个培养目标,逻辑地规定了相应的培育内容。同时,《框架》特别关注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并强调在信息生态环境中,学习者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和传播者。因而元素养培养不仅要考虑信息知识的积淀、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包含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批判式思维和反思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元素养的培育目标,最终提升学习者的综合信息素养。因而元素养教育应考虑以下内容:①认知和行为层面等基础内容,主要涉及学习者完成学业应当具备的知识、技巧、能力及其应用。首先是对元素养的了解和意识教育。为促进学习者对于元素养的认知,有必要让学习者了解元素养的基本术语、关键概念、充分认识元素养的作用、个人角色和相应的责任等等。其次是对新技术、新媒体等工具的了解。《框架》拓展了信息素养的外延,延伸到了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和可视化素养等方面。与之相适应,元素养教育在原有的信息资源、检索技能之外,应增加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软件等方面的内容,如包括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Endnote、Firstnote,数据分析处理软件SPSS,文献分析软件Histcite,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以及新媒体的介绍,这是元素养教育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图书馆资源及其使用。最后是元素养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制作自己的音频视频作品等。②元认知层面等高层次内容,主要在于批判性的评价鉴别、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首先在于对检索到的信息资源的识别,尤其是对学术信息的鉴别,包括对权威信息的质疑。这种识别和鉴别,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反思,以增强学生对信息评判和选择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并建立批判性思维;其次,通过反思检索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等内容,使学生学会思考,并领会学习之道,同时增强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强化交互协作能力;再者是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等。③态度、情感等层面,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转变。元素养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查找信息、利用知识,更要传授对待信息和真知的态度,激发学生善良、正直的情感。这其中,道德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因而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就信息采集、信息引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贡献说明以及隐私和网络安全等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引领学生良性参与信息建构,学会在网络化环境中善待他人和包容他人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善良、开放、正直等情感特质,从而导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观以及相应的伦理观和价值观等。通过三个层面的内容培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2.3C———“协同式”:

联动合作,协同增效“协同式”,是指元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各级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协同和参与。图书馆作为原承接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实施元素养教育中,不仅需要夯实自身的资源和服务基础,而且要与其他部门机构和人员紧密合作,开创一个“多方联动、内外协同”的教育局面。“多方联动”是指元素养教育的参与主体即图书馆、教务处、学院、学校、教育部之间,联动协作,共同开展多层次的元素养整合培养工作:①图书馆作为教育的核心主体,负责承担元素养咨询、讲座、课程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②教务方面,作为教学主管和协调单位,联合学院推荐、遴选1-2门专业课实行嵌入式教学,把元素养融入到本校专业教育中。具体由图书馆教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对元素养培育的具体模式和方法、评价方式进行科学的微观设计,开展专业课程作业的信息资源检索教学,并通过年度课程论文撰写的指导,增强学科间学习点的链接,扩展不同领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认知,掌握学习之道,逐步提升其元素养。③学校层面,在加强图书馆元素养资源建设的同时,利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建立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心,一是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文献资料查询、论文选题、研究内容设计等一系列信息检索和利用方面的服务;二是尝试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设计比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信息指导帮助,以提升学生综合信息利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④教育部层面,尤其是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除了为元素养培育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标准的支持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类似的方法和经验,通过第三方测试平台,建立元素养教育效能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即针对信息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和元认知等认识论水平等方面的信息素养,设置免费或者象征性收费方式的等级考试,考试合格后通过网络授予相应的等级考试证书,为学生和社会用户学习者提供证明自身技能的可能,并以此来促进元素养的培育。“内外协同”是指元素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大量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支撑,协同为元素养培育服务。这些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源、教材资源、MOOC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学生资源等。图书馆资源主要是图书馆电子资源,尤其是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它是高校图书馆元素养培育的基础和保障资源,需要随时加以维护和进行优化建设;教材资源是元素养培育配套的重要工具和载体,需要在原有的信息素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完善,强化元认知等内容,重构新的内容培育体系,并予以数字化,形成电子教材;MOOC网络平台聚集了大量免费的微视频、训练测验等外部优质“大课”资源,比如武汉大学黄如花老师的《信息检索》MOOC课程资源,对于拓展元素养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非常有帮助,可引导学生课前或课中使用,直接服务于元素养培养的“小课”。其他网络资源,可经过整合、修改等二次开发后加以利用。除此以外,还有自制资源、学生资源、机构知识库和知识空间的资源等。自制资源,主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自行制作一些微小视频与音频资源等,供学生课前或课堂使用。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完成的作业和作品等生成性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案例资源,加以整合之后,上传到元素养培养平台上,并按照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加以更新,供学生随时调用,形成时空连贯的动态资源体系,以发挥最大效益,支撑大学生元素养的培育。

2.4D———“多元化”:

模式多元,方法递进“多元化”,是指元素养的培育需要拓展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元素养培育,形成多元递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具体包括:①元素养引入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新生。学生入学伊始,图书馆就为新生配备相应的元素养培育馆员和助手,开展对接服务,通过社交媒体、定期的“面对面交流”、新生入馆讲座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咨询和大学适应性学习指导,进行元素养的基础教育。咨询和指导,需要超越“答案灌输式”,走向“内容引导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评估自己的信息需求、判别有用的信息资源以及在社交媒体和交互协同在线社区中初步获取、评估、组织、交互、协同生产与分享信息的能力。②通识教育模式,主要开展认知和行为等基础层面的教育。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元素养的了解和意识方面的教育,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现象以及有趣的典故等入手,让学习者了解元素养的基本术语、关键概念、充分认识元素养的作用、个人角色和相应的责任等,逐步培育学习者的元素养意识和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其次是图书馆及其资源的使用,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通过课前先学、课堂上以分组抽题游戏展开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图书馆馆藏布局和功能、联机书目检索系统的使用以及图书馆资源的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最后是对新工具、新媒体等的了解,主要通过讲座的形式实施。③元素养专业整合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员与学科教师合作,嵌入专业课中,配合课程作业的完成、年度课程论文的写作等,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领域数据库资源、常用网络资源、专业课程学习网站的检索和利用等,开展局部嵌入和全部融入等方式的信息检索和利用的综合性指导教学。④综合培育模式。主要开展认知和行为层面及元认知层面等教育。首先是进行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的探索式教学,教学中学生除了进行一般性的小组检索练习之外,还需小组间相互检查,辅以教师或助教的答疑解惑,找出彼此在检索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比较、思考,挖掘出最佳的检索策略,总结构建检索策略的方法。其次是案例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进行开放式讨论,讨论内容来自上一个学期和学年学生完成的典型检索案例。各个小组需要从中找出检索词、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给予点评和建议,共同探索、总结出检索的规律。以此激活知识,让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再次是协作式教学,通过分组完成课题检索报告,或者小组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制作一件音频或视频作品。并让学生把制作的音频或视频作品修改、署名后进行网络,并收集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反思为何要利用信息、利用了哪些信息和新技术新媒体工具、效果怎样、有何创新以及如何改进等元认知问题,以知晓为何学、如何学及如何提高等继续学习之道,同时提升学习反思能力和交互协作能力等。最后是进行评价性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和学术信息的识别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剖析、反思在平时学习、研究等方面遭遇的虚假信息问题,对鉴别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在信息评判和选择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⑤创新培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如学习小组经过检索提出问题或假设;根据问题或假设,小组成员分别去查找资料、获取数据,并在逻辑上、事实上、或者数据上做出解释,以证明问题或假设的对错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如采用MOOC的教学模式,实施视频讲座(或同时采用其在线评价等功能)进行补充教学,分阶段让学生学习“如何检索研究背景方面的信息”“如何通过检索进行选题”“如何设计研究内容”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综合运用信息知识,申请各级各类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或是参与到老师申请的科研项目中,以实际的项目研究的方式,深化信息知识和锻炼初步参与学术活动及交流互动的能力。

3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元素养教育实施的建议

“A-B-C-D”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是循着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从低到高,把相关的知识内容连接起来,使零散的知识内容变成“模块”,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资源、模式和方法等体系,使元素养教育的结构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批评性思维、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本模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凝练了元素养理论和《框架》最核心的理念,并使之具象化,使得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实施;再者,本模型借鉴了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日常教学经验,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6]。由于元素养理论和《框架》涉及一些全新的理念,本模型针对元素养教育的一些内容还在尝试实践之中,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参照《框架》,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信息素养教育成果设计元素养教育体系

《框架》中的元素养培养理论有其先进性,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但是不能全部实施“拿来主义”、机械地整体照搬,并以此作为坐标用以支配中国的元素养教育。《框架》明确指出:它不是一套标准,而是基于一个互相关联的核心概念的集合,需要灵活选择实施[4]。因而我国的元素养教育首先应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我国基础教育中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等元认知培养略逊于欧美的客观现实,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找到契合我国各高校元素养培养的基点。为此,需要通过充分调研、了解本校学生的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契合本校元素养培养的具体框架。其次,我国的元素养教育不能完全与原信息素养教育割裂开来,还需立足于原信息素养教育的土壤,充分利用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果,在大的培养框架下,设置基础培育、通识教育、专业整合、综合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元素养培育内容和课程以及相应的培养大纲和计划,并注意不同层次之间的培育衔接和课内、课外的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链接,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灵活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配以讲座培训、咨询辅导等形式的教育模式,真正把信息知识与检索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情感态度、信息价值观等培育融为一体。

3.2增强融合,构建相应的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最新的元素养教育实践成果表明,元素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多个学校、学科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且往往依托有关的项目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因此,我国元素养教育需要突破狭小的学科限制,增强与其他机构、专业课程和创新教育等的融合。同时,也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发展管理机制,设立科学的管理层次和功能划分。为此,需将元素养教育具体活动置于统一领导之下,首先由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元素养培育工作指导和协调小组,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元素养培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发展思路的指导,并协同各方力量发起与元素养有关的实践应用项目研究,为元素养创新培育服务。其次,由各个高校分管校长主导,图书馆、教务处、相关学院配合,一方面根据元素养培养目标架构、制订切实的教育教学大纲和详尽的培育计划,进行元素养课程设置改革,对于不同学习阶段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分和课程类型,灵活地开展元素养教育;另一方面,为了让元素养教育工作得以深入、顺利开展,学校需提供元素养教育的保障和采取适当的关怀激励措施,如学校需要划拨必要的经费,建立研究项目以及元素养馆员和学生联系的资金支持,并在嵌入式课程中,对元素养教学馆员的课时和付出,给予合理的认可。此外,对配合元素养咨询馆员工作的聘用学生(本科生或硕士生),也应视为元素养工作的合作者,对他们的劳动和付出表示感谢,或是对表现优秀的聘用学生进行嘉奖。再次,图书馆需要提供学科服务机制保障,文献资源建设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提供资源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采取适当的战略,通过与校外机构合作,例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图书馆就尝试与远程教育中心协作,通过数字故事的方法开展元素养通识教育教学[14]。另外还可以调动数据库商的积极性,使其融入元素养教育队伍,以尽快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向元素养教育的优化升级。

3.3建立专门的元素养教育队伍,提高元素养培育的人才队伍素质

在元素养的教育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实施元素养教育的核心角色,元素养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元素养教育的质量。因而高校图书馆需要培育一批元素养馆员,使其具备一定的元素养培养能力。首先要尽快组建元素养培育团队,成员由元素养馆员和辅助人员组成,元素养馆员由学科咨询馆员、教学馆员构成,主要选拔表达能力强、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馆员担任;辅助人员由助教和专业课教师等组成,甚至还包括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数据库培训人员等,协助元素养教育工作,形成架构多样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校内外人才资源相整合的配置格局。其次,尽量给团队主要成员提供参加各种培训、学术会议和科研课题等的学习锻炼机会,通过对国外元素养培育方法和经验的共同学习、讨论和借鉴,不断更新其观念,使其全面把握元素养培育理念,将培养目标上升到元认知的高度,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提供机会让其共同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编写培养指南和教材等,以早日适应和开展元素养培养工作。再次,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元素养馆员申请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等,使其有足够的学术上升空间,以学术研究促教育教学。最后,把元素养馆员的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获得学校的相应支持。

3.4整合资源,加强元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

现有的图书馆资源、教材资源、MOOC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学生资源等组成了丰富的元素养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外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则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多层次的整合与开发。分阶段、分主题、分类别进行资源的组织与加工,尤其是对那些与元素养培养密切相关的资源应当优先进行开发,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尽量进行数字化开发,然后整合到一定的网络平台,增强其易获取性和易利用性。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图书馆普遍建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网站或是嵌入图书馆网站的教育平台,这些平台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加以改造后将数字化元素养培育资源上传和。也可以搭建新的元素养培育平台,以全新的方式和展示各种形式的元素养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依托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在线互动教育,如专题讨论区、在线游戏、虚拟教室等多种网络互动参与形式,结合课堂等方面的教育,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交叉的元素养资源和培育体系,以满足学习者对元素养培育的多种利用需求。

4结语

“A-B-C-D”四维一体的元素养教育体系模型是在新环境下,综合借鉴国内外元素养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以元素养理论为基础,以ACRL《框架》为参照,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而构建的“一贯式、目标化、协同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模型。该模型关注元素养的阶段培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深化、教育模式和方法体系的拓宽以及教育主体和资源的协同,旨在推进元素养教育、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该模型的实施,需要各方配合与共同努力,需要考虑图书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信息素养教育基础;由于《框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模糊性,元素养教育体系应如何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进步而不断完善,都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Frameworkforinfor-mationliteracyforhighereducation[EB/OL].[2016-02-07].

[2]JACOBSONT,MACKEYT.Metaliteracy[EB/OL].[2016-02-08].

[3]BELLS.RethinkingACRL’sinformationliteracystandards:theprocessbegins[EB/OL].[2016-03-21].

[4]MACKEYT,JACOBSONT.Reframinginformationliteracyasamet-aliteracy[J].College&researchlibraries.2011,72(1):62-78.

[5]Metaliteracymooc[EB/OL].[2016-03-02].

[6]Yalecollegepersonallibrarianprogram[EB/OL].[2016-04-18].

[7]TheUniversityofTexasatarlingtonjoblistposting[EB/OL].[2016-05-03]

[8]First-yearexperiencelibrarian[EB/OL].[2016-05-10].

[9]Personalservicelibrarian[EB/OL].[2016-04-16].

[10]杨鹤林.元素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标准前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5-10.

[11]王春生.元素养:信息素养的新定位[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7-21.

[12]王姗姗,方向明.美国图书馆元素养培养模式创新———以新生馆员职位为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98-102.

[13]刘涛.走向元素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动向[J].新世纪图书馆,2015(1):9-12.

[14]张丹.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元素养教育的进展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103-109.

[15]杨鹤林.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分析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2):141-146.

[16]陈晓红,高凡,何雪梅.融合“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理念优势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6):32-37.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即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科技的融合。“互联网+”的跨界不仅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融合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2015年我国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的发展从单纯的行业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计划[1]。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互联网+图书馆”的积极探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为今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

1“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信息技术及信息量增长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以Web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图书馆的深刻变革,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Google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涵盖88种语言的服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而我国如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半数,其中有一半的人数已经接入互联网,而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占据整个网民数量的90%[2]。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工作,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霸权等不利因素,使互联网处于无监控状态。

1.2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并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发扬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信息素养教育的设置就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其目标是通过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情报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不仅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评价和利用能力。其综合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将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3]。信息素养教育更多地是让学生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

1.3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等做支撑,而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凭借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一直充当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以纸质、音像、数字化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可以广泛、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2.1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接受信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4]。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设置了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让学生对不良信息形成免疫,运用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我。

2.2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而是向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网络教学,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如:利用微信、QQ群、微博、在线视频、云消息等进行信息推送,开展在线化的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3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转变服务对策,将互联网资源引入信息教育当中,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立“移动图书馆”,让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共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6]。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够成为组织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导航员和深层次的情报开发和分析员,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力的持久度及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核心,没有信息知识做支撑,信息素养就没有价值。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功用及效应等,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激活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能改变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障,也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3.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是指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信息的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

4“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开发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必修课程之一,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联合,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综合各大图书馆的优势合作开发。虽然现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组建了一些联盟组织,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等,但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区域联盟,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CALLS、专业协会或联盟应该统一规划,制定评估标准和资源库标准,使信息素养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可以减少各单位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力量整合时不应只考虑图书馆的力量,同样应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如:统筹院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力量,做到对本校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统筹规划时,还要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不仅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形转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

4.2引进和创建完备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平台以其系统的课程开发功能、自主学习的管理功能、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完善的测验功能和定期统计功能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新型平台。一方面它通过网络连接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它还能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文献利用从传统的纸本向现代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过渡,也必须在借鉴外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完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按照用户信息素养教学需求将其划分为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检索计划六项,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和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全在线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影响范围[7]。

4.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①应该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创新性。②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如:资源导航、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减少对阅览室的限制等。③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RRS订阅服务、搜索引擎服务、Web2.0、博客、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交流。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面向在校学生的教育,在全民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为非在校学生提供信息服务。5结语“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应用在图书馆服务当中,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而重构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3]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5]何颖.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1):114-118.

[6]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19-25.

[7]娄亚奇.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作者:张立滨 单位:辽宁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