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责任,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教学环境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研究了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素质教育;电化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习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大学教育在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表现出新的趋向,即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进一步探究大学教育对人的创新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对于未来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高校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含义

我们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求新,是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引起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观念的动机,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则是具备创新意识后逐渐养成的一种敢于打破传统或者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最终能得出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则是指把基于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可实现的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青少年学生正是最容易吸收和学习新事物、最富有创新潜力的一个群体,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意义深远。

二、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学生专业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学术性的学科标准和课程考核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表现和毕业与否。这种教学体系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角色被程序化,缺乏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主动性,对经验的体悟、情感体验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高校校园中适合培养个性生长和经验体悟的土壤贫乏,大学教育未能充分实现应有的给养作用,大学精神所应该具备的批判、创造在现有大学育人体系中渐行渐远,大学生要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看起来很遥远。这些的根源都在于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从受教育的对象开始。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我国虽然在多年前就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素质教育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却难以全面开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偏向于智力的教育,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启蒙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生长的土壤,即使考上了大学,体现出来的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而创新素质培养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和敢于辩论。2.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种差距表现出来的是中国的小孩多年来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上屡夺佳绩,但是长大后在更为强调创新和创造的诺贝尔奖上,却鲜有中国人问鼎。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象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3.缺乏科学学习方法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很多学生将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保持到大学当中来,但是在这个信息大膨胀的时代里,他们往往会发现旧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接受如此多的资源和知识。在大学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没有随着学科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科间交叉知识不足;而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又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和主动性不足、教学设计不合理、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足等情况。上述种种都制约了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总结更多的经验,尝试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扩散性地去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创新出新想法、新思路。

三、电化教育促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做法

1.营造创新氛围,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的升级丰富了电化教育对学科或课程内容的表达形式,干燥苍白的语言文字可以在电化教育手段的作用下转变为声情并茂的音视频。在日益多元化的电化教育手段中,比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云授课”、“慕课”以及“虚拟现实”,通过建设每个学科或专业的资源库,基于课程或者基于教学重难点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些电化教育手段一是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和学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时间来深化学习;二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电化教育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相关学科和课程之间交叉和融合,使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新或更具创新性的知识,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这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知识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广阔的、极具前瞻性的多维学习空间,这个学习空间突破了时间、地域、学校、专业、人物身份的限制,在这个学习空间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授业释疑,学生可以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毕业的学生甚至校外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网络特有的“共享性”在电化教育手段的助推下将使现代大学更具“开放性”。2.重视电化教育理论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1)现代教学观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可见,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从“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移,为了适应这些改变,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修正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将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去提高知识水平,促进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推动校园信息化的普及,使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科和课程的整合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在电化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被认为是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对创新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同样重要的。在信息化环境中,建构主义理论使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由传统的负责传授知识的角色变成意义建构的辅助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创新能力除了与人的学历专业、知识储备等有关,更与个人的意志品质、个人性格、人生阅历和经验体悟等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在个人创新素质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学教育这条道路,可以引导个人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刘泽雨,董金明.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9-49,56,137-147,253.

[3]罗志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大众科技,2006,(6).

[4]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安微: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吴淑芳.21世纪大学教育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新思维[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吴畅渠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