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质教育下的实验室建设

素质教育下的实验室建设

一、人文素质教育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狭窄

高校建设文科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实践困难而兴建的,倾向于文科教学服务领域,对其他学科的建设服务较少,服务面偏小。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针对个体,具有全局性,比如建设美术实验室时,普遍观念可能是为美术专业服务,对于未开设美术专业的高校来说,这种实验室基本不存在。所以,这种文科实验室建设受到专业的限制,容易就专业建设而建设,定位比较狭窄。

(二)体制缺失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我国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发展相对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来说比较滞后。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文科实验室组织机构,特别是广大的理工科高校。而且仅有的高校文科实验室,管理机构尚简单,管理人员不足,未受到应有的重视。[3]

(三)形式单一

文科实验室涉及多个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门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如法学的模拟法庭、教育学的心理调查中心、经济学的证券模拟交易中心等,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其实验内容指向不同,其模式也不同。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倾向于建设“机房型”的文科实验室。

(四)协作不够

高校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和各二级学院等)统筹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的培养。同样地,在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高校各部门都肩负有一定责任,文科实验室建设需要多个方面的协作、协调和协同。然而,在目前,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中,许多学科所在学院都是自成一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二、人文素质教育下建设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议

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思想,为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更强的人才作贡献,是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必然出路。根据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建设高校文科实验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

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二者的差异一直存在。不断验证、不断求证是自然学科实验的主要步骤,而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担当着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然而又与之有相互交叉的使命: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必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得以体现。尽管有很多联系存在,然而,人文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自然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差异,诸如实验方法、对象和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理科实验室建设中,以硬件投入为主,需购置高精尖设备,满足理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而文科实验室则以软件为主,用于采集数据、建设数据库等来分析结果。理科实验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而文科实验对材料的依赖性强。所以,在建设文科实验室时,我们应转变观念,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实验室的标准和相关要求,而应从人文科学的实际出发来建设和管理文科实验室。[4]

(二)科学定位

文科实验室是专业知识传授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摇篮。在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范和制定文科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必须结合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以某一学科为核心集中建立具有共性的各专业能共同使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实验室。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文科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学校将文科实验室统一管理,并将资源共享,打破了系部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主的局面。学校在新校区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改变了过去那种数量众多、投资分散、效率不高和水平低下的现象。文科实验室建设要以建设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切入点,要让实验室服务于科研,为文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让实验室服务于全体教师,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成为其提高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让实验室服务于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实验室服务于社会,实行对校外开放,将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些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宽泛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将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融入到实验、实践中。

(三)创新模式

人文社会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也是实验室实现其价值和应用功能的关键。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科的不同,创新教学模式,开发、设计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如仿真模拟实验模式。这就要求实验室建设要仿真化,如建设模拟银行、模拟法庭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实验模式,学生能在模拟实践过程中提前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还可开展职业实践实验模式,利用实验室架构一条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根据职业现状,营造出一种工作氛围,设计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开发设计感悟体验实验模式,利用开展画廊、实验室观摩等手段,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素养。

作者:岳彬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