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析(7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析(7篇)

第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从建立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转变学习观念、课内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整体素质等方面浅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学习观念;课内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子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可以作为我国古代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概括。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完整性、科学性至今没有超出孔子“六艺”的广度和深度。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已近普及,高校所培养的并不是只有知识、懂技术的“专才”,而是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在拥有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具备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必要素质的人才。

1素质教育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体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只有在获得知识、具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为此,我们应在以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高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应制定包含素质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扩大广度,多留“接口”,培养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课内与课外相匹配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实验的思维,使学生做到会学、会用、会创。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口试、笔试、实验相结合,既考核学生知识又考核综合素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学习观念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高三是人生中知识体系最完备的一年。”因为那时的学生还没有忘记背过的政史地,没有淡漠学过的数理化,进入大学后,知识面反而变窄了。就笔者在大学期间的观察而言,身边的理工科生几乎不懂历史地理,更鲜有人去读哲学政治,图书馆的书架早已落上了灰,大家信誓旦旦的说考试不考、学了没用。试问,我泱泱大国的文化传承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要靠考试来倒逼的吗?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改变大学生应对考试的学习观念,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学习,而是为自我提升和文化传承而学习。望向天边那远去的飞雁,我们可以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句,而不是乏味的说美点赞。因此,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社会进步而言,大学生都应转变学习观念,提出对素质教育的诉求,从根本上推动素质教育驶入时展的快车道。

3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无疑起到了主体作用。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育人,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教育包括“教”与“育”两个职能,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把教书与育人分家,管“教”不管“育”的问题仍然是很普遍的。各门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而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辅导则变成了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事。要知道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在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和养成的。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各学科之间也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配合全面负责,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4课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广博的知识基础为后盾。学校应重视课外教学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情况,确保课外教学活动要以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为主;教学形式与方法应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达到因材施教。课外教学也不能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和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作为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而应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使大学生的素质均衡发展,并在课外教学中同时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培养。通过课外教学,让学生完善课内知识,达到对课堂教育的辅助作用。

5素质教育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立场坚定,正确引导,对出现的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和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拥有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志向,做有益于社会的新青年。要把德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机制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业务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德育与智商协调发展。

6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大学生。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要自觉做到为人师表、求实严谨、言行规范;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不断总结教育改革的经验,调动教职工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

[2]赵美珍.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6).

[3]贺曲夫.在教学各环节落实大学素质教育[J].经济师,2016(6).

作者:唐文通 万新国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第二篇: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人文教育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并且我国非常重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革新,无论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课本,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都有人文教育的应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大学政治思想教育课的重要支柱。文章针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研究

现今,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其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大学课堂教育的不到位,课堂中传授了知识,却没有把基本的人文素质传授给学生,很多在校大学生并不能较好地辨别是非,特别是有些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缺少人文素质方面的引导,导致在校高职生人文观念不足,严重的甚至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后果就是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速食”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大多数的课堂教育几乎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对学生进行“速食”教育,课堂上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本质的提高,这种现象在以实用性为重点的高职院校中尤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愈发显得重要。

2.教学宗旨的短视性妨碍素质教育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课是通识课、必修课,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就默认形成了教育第一、素质第二的教学宗旨。着重进行专业课的教育固然没错,但是忽略或者停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思政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更有院校甚至将专业和素质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就成了一种牺牲品,这并不利于高职生以后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素质教育不能灵活地融于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成了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3.师资水平有限,素质教育不能顺利进行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将知识和素质教育传递给学生,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所有高校中,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不足程度是最严重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力度尚小,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思想政治课就显得非常少了。找到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成为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新时代形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文素质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日渐重大。要使大学生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先贤思想资源、校园文化等多种多样的人文资源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人文资源的利用率,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高,以适应社会全方位的需求,形成人本观念,在社会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如今,我国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只重视传授缺乏实际意义的、说教化的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落伍,不再符合时展的需要,当前的大学生要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有较高的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素质。

3.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能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分离,而应该着眼于大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整个发展历程。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评价自我、规划自我、定位自我能力的重要方法,还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生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标准。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个人事业得到提升,个人自我构建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会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1.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第一要务,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人,主要是通过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人作为工具训练,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下,把人性作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人的个性,对人进行科学的教育与培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课堂上,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养成;在课堂中讲授与创新有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同时通过法律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自我保护,也恪守法律的底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变革教师教学方式

有学者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知识的,与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很大关系,如果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会严重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这种观点就是过分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形式。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注入人文素质教育,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那么这堂课是不成功的,课堂无趣无味就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吸收当然也效果不好。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一书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阐述“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又有什么重要意义”,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就需要插入一个小案例。这样的案例可以使课本知识具有故事性,更容易被理解,并且具有说服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案例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授课技巧,案例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案例更容易感染学生,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要适当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3.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

一方面,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思想政治课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视野。相对于教师单纯的授课方式,多媒体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更强,教学内容与形式也更生动形象,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应重视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可以开通微信、QQ群等现代媒体讨论区供学生探讨交流,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回应和解答,鼓励学生关注新闻要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增加人文学科建设的投入。要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柱。高校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开设并延续与人文有关的课程。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必修课可以适当地减少,增加一部分与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和普遍。从教学的角度看,不论是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制定,还是教师授课的内容与方式,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离开了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的人文素质教育,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就会更加无趣、乏味,不仅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所以,在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应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铜学,仇小梅.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实践———以怀化学院物信系宿舍管理阳光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1-194.

[2]王力尘.加强大学生思政博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121-123.

[3]黄进.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16,(1):126-127.

[4]郑世堃.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35-38.

作者:王德华

第三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主题,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作为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全面融合与渗透,对提高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层次,高等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深入研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该科学界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素质”一词涉及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目前并没有各个学科普遍认同的统一概念,但各种对于“素质”的定义一般都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即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人的知识及能力,显然,这两个要素分别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和社会品格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的,综合这两个要素,笔者认为,素质就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能力。与人的“素质”概念比较,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共性来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同样源自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影响、教育,但不同的是,这里的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这种高层次教育对先天遗传禀赋的影响更加明显、激发更加充分、利用更加有效。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人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主要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要素。

二、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素质教育速成化

有的高校仅仅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非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导致素质教育短期化、速成化。比较典型的做法是,编写诸如《素质教育概论》之类的教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素质教育课程,规定学分和课时,试图通过一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的高校通过开展简单零散的文娱、体育、科技课外活动的形式,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严格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大学这个教育阶段来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涉及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其实质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教育创新,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决不能搞“速成”,必须贯穿高等教育过程的始终。

(二)素质教育补偿化

一些高校将素质教育当作知识传授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将其视为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偿教育。例如,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概论等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以增强其人文素质,对文科学生增设科学导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以增强其科学素质,从而形成了理工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文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均不属于素质教育的结论,这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相悖的,因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传授知识与锻炼能力,专业教育进行知识传授本身就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因此,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区别在于,传统的专业教育,仅仅将专业知识看作现成的、既定的,可以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保证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社会的东西,而素质教育,当然包括专业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任何给定的知识都不能始终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这一前提之下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自学”的能力与习惯以及自觉的创新精神,从而大大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可见,素质教育不是对所谓传统专业教育的补充,恰恰相反,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素质教育模式化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普遍加强了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素质教育模式化的问题却也日益凸显。所谓的模式化,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的却是目标、方式大致相同的素质培养。显而易见,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生源基础和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同一所学校中每个学生的禀赋个性也不尽相同,实施“千人一面”的素质教育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因此,必须处理好素质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宏观层面讲,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根据办学实际探索特色素质教育模式,从微观层面看,高校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高校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重构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科学理解、正确把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避免陷入素质教育速成化、补偿化、模式化的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这一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本,是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能够直接反映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果。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内化于人才培养过程,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始终,关键在于使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质量现状,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各教学环节,注重处理好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将夯实基础和拓宽专业视野同步推进,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品德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对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以科学的体系作为依托,必须建立起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方式维度构成的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体系。

1.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空间维度。(1)第一课堂———第一课堂即指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载体。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过程简约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成为知识传授和各种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同时,教师的师德风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引导示范性作用。(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在课堂教学外、校园内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开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知识性的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主要形式,它的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须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教育形式,包括校外见习、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各种志愿者活动等。

2.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时间维度。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重点强调“全程”培养,同时还应抓住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毕业及就业教育等育人节点,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体系。

3.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方式维度。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方式是以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主要载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主要指理论知识以各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为依托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非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分为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

(三)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考评机制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手段进行判断和调控,因此,必须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基础,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考评机制。科学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当对兼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的成绩评定,涵盖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体系中,要根据理论课考试成绩、考勤、书面作业、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或专业技能训练情况、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的表现、参加科技类和人文类竞赛的情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赋分,毕业前汇总考核成绩,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书,并装入学生个人档案。

(四)健全综合素质培养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校院二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领导小组,校级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院级领导小组应由各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组员由相关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组成。校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和考核等相关工作,院级领导小组主要进行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学生综合组织全程培养的落实与执行。

2.实行教学导师制度。本科生入学伊始,便为其指定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学习指导能力且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担任教学导师。教学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需要,以专业素质培养和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渠道,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为目标,从多个维度完成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直至学生毕业乃至走向社会。

3.建立学生工作会议联席制度。加强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系,打破学生工作会议只有政工干部参加的局面,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工作会议,为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密结合搭建有效平台,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能够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强调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和连续性,探索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全面融合与渗透,对提高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效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素质全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和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4]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作者:金向军 赵玉石 杨晓翠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分析

摘要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不重视人文教育、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是我国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人文素质不仅影响科学素质,而且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美德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大学生成才的深层次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成才动力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倡导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学应该是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播地,大学生应当成为文化、精神、传统的承继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人文教育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培养出能为我国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1]。

1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1.1.1人文素质影响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在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影响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正如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所说:“科学与人文,融则利,离则害”[2],这句话也深刻地指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以及人文素养对于一个科学研究者的重要性所在。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学习能力、讨论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非常重要。大量事实说明,大凡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不仅是某一专业领域杰出的人才,而且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能够证明其科学素质的高度和科研实力;个人在人文方面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气节,不仅使个人的发展状态得以平衡,而且对其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无疑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增色。如果说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那么,公民的整体人文素质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1.1.2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美德养成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可谓是中国公民必须操持的核心价值观。然而,“爱国”又是八个字中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无论是世代言传身教的中华传统美德,还是散见于《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或《论语》《孟子》等重要文献中记述的美德,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忠、孝、礼、义、廉、耻”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在这五大人生最重要的美德里面,“忠”是永远排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忠于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为祖国而奉献是人生最大美德。

1.1.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西方哲学界和我国儒家传统伦理学,都一直在努力地挖掘我们的人格,试图让我们人格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我们的精神能够达到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同步的境界。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和技术是非常突出的,但在人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人文素质不仅在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研究方向方面影响个人的科学研究,而且能够增加个人理性的指数,这对于人的一生总体发展成就的影响不可估量。一个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情感、客观地面对现实生活的理性的人,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之际,能够理智冷静,用理性的光芒驱散面前暂时的黑暗。他能够以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是墨守成规、思维僵化;他能够以远大的理想作为目标,将遇到的困难视为对自己不可或缺的磨练和经验获得方式,始终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最终获得成功。

2爱国主义精神是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支撑

个人成才需要深层次动力目标,高尚的情感、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个人成才的最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内容。

2.1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成才的深层次动力

2.1.1个人成才需要深层次动力目标司马迁有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作为我国汉代的史官、世人眼里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将解救国家危难而抛却一己之身不顾作为人生的信仰和追求,表现出个人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时光久远,真理永存。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一种为了国家的忧患之心和赴死之心,那么他就会藐视一切磨难和个人荣辱,心中只有国家的安危,还能有何畏惧呢?从另一方面来说,爱国精神与实现人生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他能不能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而一个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的人,必然会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古往今来,只有那些真正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才会得到人们长久的尊敬和怀念,才会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2.1.2爱国主义精神是成才的持久性动力成才是个体社会化的目标,是学生进入学校的主要动因。个人成才需要目标,尤其需要高层次的社会性目标作为支撑,而高尚的情感、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个人成才的最大动力。这种动力的特点就在于其持久性。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只有当一个人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奋斗目标时,他成才的理想的格局不仅神圣广阔,同时也使成才历程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持久性动力。

2.1.3理想和责任是成才的动力源泉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自己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理想的实现是需要各种条件支撑的,在影响理想实现的主客观因素里面,动力因素至关重要。对此,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直观地揭示了个人奋斗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当代大学生一旦将振兴中华民族和实现国家富强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理想,那么,这个自古以来最为高远的理想所产生的动力是最大的,而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得到最大化地实现。

2.2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

2.2.1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国家之一,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建立起奴隶制夏朝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国家,经过汉、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在,中国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格局。这正是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先辈们辛勤劳作、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离开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每个人就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前辈们为了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不但能够舍弃一切,而且将这种无私的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被誉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时刻教育大学生们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2.2.2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简洁而充分地说明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都着眼于历史知识的灌输、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和国家精神的发扬。无论哪种途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落脚到培养公民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和决心。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未来兴旺发达的重任,加大对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使他们在对祖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树立为祖国无私奉献的远大理想和决心,这既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成效卓然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众望所归。

2.2.3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国民的职责方面,大学起着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爱国主义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所在,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凝聚力,集中表现为民族素质的高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越强,对祖国的爱惜与维护之情越深,那么为了祖国的富强所做的努力也就越大,因为爱国精神是个人奋斗的深层次动力。从大的宏观方面来讲,我国目前在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世界地位。另外,我国在生物科学等重要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都标志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富强而呕心沥血努力奋斗的爱国之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要将这样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懈地努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教育至关重要,人文素质在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影响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深层次动力,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杨叔子.科学与人文:融则利,离则弊[J].中国高等教育,2000(7).

作者:马国翔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第五篇: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稳定发展都至关重要。本论文阐述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文素质是指吸纳人类优秀文化或被人类优秀文化所熏陶后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修养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评估大学生的有力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紧迫性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施,一是通过开展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一系列人文学科课程,让学生们了解人文学科基础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让学生们将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既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又具有认识自我、完善自身人格的能力。2008年1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学楼三层报告厅作了《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与心理自我教育》的主题讲座。讲座中陈教授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赏析使学生们不仅认识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也能够起到调适自我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高校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极少学习专业外领域的知识,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理工科类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有效创造经济价值,以及理工科学生自身对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方面知识缺乏兴趣,使得他们在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极为匮乏。正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查一位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时不无感慨地说:“我给他修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我看全文的时间还长。”真可谓学士无学,博士不博。以此,可看出人文修养的程度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重智能轻人格,重知识轻心理”仍然是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呈现出的教育形式,进入大学后不再以“成绩论英雄”,出现大学生兴趣单一、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性格孤僻、依赖心理较重,抗压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明显不足。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知所措,自我抱怨。同时,还可能表现为不能很好的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各高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十分必要,此课程的实施可引导学生们被动学习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继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个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是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器而已。”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新时代对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基本要求,除此,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宽泛、广袤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专业形象,而人文学科知识的丰富度更能增添人格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强硬的心理素质与快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是立足社会的第一步,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有利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2自觉维护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高校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可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与周围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可贵,习得一些处理与人事物之间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身边出现的问题,不仅维护了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最终可以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群。

2.3完善自身人格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后期走向成年早期的重要阶段,生理上逐渐发育成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心理上却还没完全地独立。此阶段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将会使他们一步步地成熟,慢慢成为独立的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可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有所转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产生包容他人和自己的宽容心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练就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们真诚、善良、正直等道德人格素质,而这些对于现阶段的学习和以后要走上的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更是逐步完善人格的必要经历。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呈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模式。完善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健康的心理更是完善人格的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人格愈加完善,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必然拥有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姜洋.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必要性[R].2004(1):1.

[2]周龙军.略论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3(3).

[3]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356.

[4]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蔡敏 王婉丁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教育内涵建设与策略

摘要:工程写作素质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多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方面,缺乏对工程写作素质的必要关注。通过归纳工程写作素质的特点,分析大学生工程写作状况及应用型高校在工程写作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工程写作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建设,以及工程写作意识与工程写作能力的内涵建设,并提出改进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程素质;写作意识;写作能力;内涵建设

2015年10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以工程素质教育为主[1],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工程文件写作能力的培养[2]。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工程写作作用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为生产者所掌握,进入生产过程,才能为生产建设服务,生产力必须通过工程写作向生产者传播,工程写作起到呈上启下作用。工程写作是向社会传播、推广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3]。目前,应用型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的培养。

一、工程写作素质特点

工程写作是指撰写具有一定科技内容的文件或出版物,如科技论文、专利、标准、项目申报书、科研成果、技术鉴定、设计说明书等。工程写作除具有一般写作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其它特点。一是实践性。工程写作本身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工程写作的技巧。在写作过程中,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每一项数据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综合性。工程写作是工程技术人员智能、知识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知识方面,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关科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奠定了工程写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能力方面,工程技术人员自身能力决定了工程写作质量的高低,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文书写能力;素养方面,如文化素养、人生价值素养、心理素养、思想政治素养等。三是可读性。工程作品具有可读性,要求写作人员必须掌握写作技巧,如科技文件结构条理性、层次逻辑性,以及精炼语言描述和表达等。四是科学性。写作内容必须以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必须真实可信,必须经过正确和严密的思考和总结。五是规范性。表现为文体结构的格式化和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如公式、图标等符合专业要求,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科技文件传播。

二、工程写作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工程能力较低,写作的工程文本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尽管如此,总体质量仍呈下滑趋势,如逻辑混乱、格式不对、重点不突出、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结构不完整、内容空洞、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缺乏分析与归纳、单位符号、计量单位不符合标准、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造成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不高的原因有许多方面[4]。首先,缺乏工程写作知识的系统训练,工程写作只在极少数课程中涉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并且这些写作多为实验报告,没有统一要求,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无明显作用。其次,教师与学生不够重视,教学管理部门只规定工程写作内容,而对格式、标准没有具体要求。第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存在畏难心理。迄今,很多高校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缺乏关注[5]。学生具备动手能力,完成实验,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书写的报告质量较差,甚至互相抄袭[6]。

三、工程写作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建设

工程写作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为适应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高校、学生、企业应积极参与、协同发展、互为补充。高校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经验两类资源,使学生接受严格的科技写作培训,掌握科技论文写作要领[7]。对应用型高校学生而言,为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学习观、成材观和就业观发生深刻变化,更愿意接受工程写作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工程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写出高水平的工程作品,不仅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发展,愿意与高校一起培养人才,愿意为学生提高实践机会。此外,企业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作为选用毕业生的首要条件,对具有工程写作素质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并借此提高企业文化品位和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四、工程写作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

首先,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要求具备工程写作意识。工程写作意识,主要由求真意识、求益意识和求美意识构成[8]。在工程写作活动中,主体不仅要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要求具备工程写作能力。工程写作主体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内容美是指工程作品能够展示新发现、新认识、新成果,形式美指工程写作的结构、语言、逻辑等符合规范要求。从根本上说,提高工程写作能力,就是优化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五、提高大学生工程写作素质的措施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写作素质[9-10]。一是提高工程写作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学校在课程设计中添加与工程写作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并给予足够的课时。二是提高工程写作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工程写作素质。三是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综合训练。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书写包括实习报告、设计说明书等科技文本,以及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写作能力培养。四是提高认识,培养写作兴趣。写作技能的提高对自身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予激励,把课外科技论文、创业设计大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作为考评、考核内容。五是增加或提高工程写作实践环节要求。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资源,增加工程写作培养实践环节的比例,强化实践与理论基础结合,突出学生工程写作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生产实习环节提高对实习报告的要求。在现有实验包括综合实验周内增加实验报告的质量要求,完全模拟企业项目书格式与要求,提高报告的分值比重。六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科技活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机构赞助的基金项目等,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锻炼工程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2]孙伟民.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6-47.

[3]梅建凤,徐敏.科技写作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高教与经济,2006,19(3):75-78

[4]黄海,王勋,有祥君.以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4):43-45.

[5]翟国静,王学民,韩萍,等.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6(2):70-73.

[6]罗传清.地方高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28):47-50.

[7]殷冬梅.高校科技写作课的教学改革与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179-180.

[8]和彦确,肖兰萍.关于高职教育中科技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131-133.

[9]王育杰.科技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系统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38(2):93-96.

[10]陈珂.浅谈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在促进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35-136.

作者:毛向阳 巴志新 张保森 王章忠 赵秀明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第七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新

摘要: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卓有成效,除了国家大力提倡以外,高校在学生教育环节也是做出了比较大的努力,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根本宗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的现代大学教育。特别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音乐教育担当了相当大的分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音乐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面临的现状作一个分析!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素质

音乐教育始终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重点,在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鉴赏的塑造方面尽可能的做到教育该做的事情,提高他们对健康音乐观念的认识,对人生道路的品质选择,建立完善的审美意识和人格素养。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和紧迫的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和对人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社会浮躁的层面,教育应该对这个社会现实承担一定的责任,高校是人才成型,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一个环节,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健康的人才是高校的教学宗旨,但是几年来,这个现实性的问题令人担忧,拜金、自私、自我、缥缈充斥着年轻一代,虽然教育不能扭转这个社会现实,但是我们正风气,严要求,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生存能力,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他们在贡献自己、牺牲自我、为国为民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提供精神上的支柱。音乐教育在一定的空间是完全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特别是音乐教育在高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创造能力,实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音乐为媒介,通过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的教育实践,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并以审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并最终推动着整个社会进入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化要求下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

人类最终追求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全面实施过程中,音乐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不可跨越的一步。人的现代化至少要包含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助于高效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学生“三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独有的人格魅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地陶冶情操,不断地改革创新。高校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要充分利用马克思思想,成就现代化的教育成果,根据现代教育下的人的现代化教育要求,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本要素。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树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心心相惜、稳步改变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补充,是素质教育的指引者,是思想和情感相会的产物,是教育的正能量的传递着,净化心灵的良药,对低级浮华、腐朽的东西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整个教育的补充,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三、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时期,大部分非音乐专业高校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上,一般都是照抄照搬专业音乐学校的一套。无论从课程选择,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理念等都是专业化的,并不是非专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而制定的,所以在教学上,根据课时和课程设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很大程度上要做出角色转变,教学过程应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教学内容要从“专业教学”向“非专业教学”转变,教学过程要由“指令性教学”向“讨论式”教学转变,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

2.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是音乐教育的一大亮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创新高校人才输出的基本要求,因此,音乐教师要做好音乐创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做好自身的音乐教育设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的多元化设计,多媒体协助手段,创新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的音乐课教学的重点将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的传统模式,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要方法。

四、音乐教育改革创新探索

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生从中学时代来到大学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担落在高校的肩膀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之路!新媒体教学逐渐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教学数字化、系统化显得尤为突出,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更加一目了然,教学知识直接引入等被学生认可,学生实训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老师更加拓宽了教学范围,给教学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在教学序列化,学生训练连续性方面,师生跨领域教与学更加便利。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音乐课程一直不被重视,被当作“副科”对待,久而久之,学生在部分老师的引导下,音乐课程成了他们的选修课程之一,被用来凑分数,应付毕业,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正常教学。更有甚者,把专业学校的音乐课程直接搬过来用,但是在课时、考核等方面大大缩水,造成老师忙于教学,学生忙于应付的局面,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在大学教育的关键时刻,为促成教学成果的显著提高,落实教育人才计划的转化,音乐教学在实践部分更多采用舞台展示,自发演出为主,提高自身学习技能,展示学习成果,引领教学风气,为高效实施实用性和技能型教学建设起到带头促进作用,因此,加快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与技能教学的改革,是高职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展示的节目里面,有几个节目是老师教,学生学出来的,没有几个,大部分是照搬照抄,所以,怎样把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起来,是目前高职音乐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目标牵引下,让学生认真学习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为群众文化服务的大潮中去,服务民众,引领时尚,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外。要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重视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手段,做好转型与创新的先行者,探索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之路,适应市场对人才多元化和更具创新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乔相钧.浅析音乐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1.

[2]李婷.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优化发展[J].北方音乐,2011.[3]吴惠燕.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华章,2009.

作者:李婷 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