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健康中国的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应用

健康中国的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应用

摘要: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应用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健康中国战略理论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内容创新、项目特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目标、教学效果、运动与健康监测、人格培养等方面进行应用型建设,旨在夯实学生的终身体育应用能力。

关键词:健康中国;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应用改革

1地方高等教育实施应用型发展改革

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而处在最核心最前沿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改革。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对新升本的地方高校率先实行应用转型发展,重在对“理论型、学术型人才”高等学校的瘦身,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如何实施与开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将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其中调整的重点,则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强调“要围绕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几个方面来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率先推动200所左右地方普通院校进行应用转型发展。”在此精神贯彻下,于2015年开始,部分地方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积极主动的进行应用转型变革,由此开启了中国高校教育职业应用化转型发展的序幕。

2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实施应用转型发展

地方高校的应用型改革,也推动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的应用转型发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高峰论坛》上,作报告指出:“中国学生要上14年的体育必修课,但绝大多数学生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学会,14年的必修课为何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课真该反思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当然这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问题,包括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层、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于对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彻落实不力,主要在于重视智育的教育而轻视体育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还普遍存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是为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适应人才服务。地方高校体育教育的应用型发展改革,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应用能力,满足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从思想意识观念上进行变革,包括教育主管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教育力量,都要有应用发展的战略思维,重在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素养的终身凝练。根据体育课程教育应用转型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在课程项目、内容、目标、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强化体育课程教育发展的实用性、健康性、终身运动性。并将体育教育改革与学生健康素质发展融合起来,在竞技水平、生存能力、人格培养、健身习惯、团队协作精神、运动与健康监测等方面协同发展,建立有效、有序、可操作的体育健康课程应用转型发展新模式。

3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发展改革

3.1健康中国战略下学校体育教育应用改革趋势

我国国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医院人满为患,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成为群体性多发性疾病,在学校的学生中也有蔓延趋势,由此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影响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速度。对此,《“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要求:“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开展一系列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机能和素质,促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通过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学生提供健康优质服务,目的在于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自主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监测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防预、自我完善的运动健身习惯,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应用传递。如果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是对我国国民健康状况调查的实证与表述,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则是对我国国民健康发展的具体落实与应用推广,《纲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要求体育教师不但掌握良好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具有关于运动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针对学生在体育课堂表现出来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与疏导。《纲要》还要求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每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学生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在3次以上,并确保每天体育活动在1小时以上;每个学生都要制定发展自己的体育运动特长,熟练掌握1项以上为终身健身服务的体育运动项目。由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学生体育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塑性发展模式。

3.2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价值观的应用发展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阐明:“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表明体育锻炼是实现身体自我完善的最佳方法和手段,也是能够增强体质,为智育的发展保驾护航,树立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中坚力量。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达到娱乐身心,实现“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运动功效。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教育价值功能不但要强筋骨、保体质,还在于学生终身体育文化素养的凝练,培养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不但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及运动能力,还为学生身体状况的自我监测提供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运动状况形成自我监控调节,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参加体育运动,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体育教育还具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效果,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进行情绪的释放,克服消极的因素,产生积极拼搏的正能量,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修复与纠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和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建立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竞争意识。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就是要开展课程结构合理,内容符合学生运动实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运动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应用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应用建设人才。

3.3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应用结构调整

加强体育课程教育的应用型改革建设,形成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技能养成、医务监督的体育课程应用模式,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实施。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在内涵的多元化、应用化、传统化和前沿化等多个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需要,呈现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多元融合。加强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精品化建设,重在凝练体育课程内容的应用健身性和实用性。通过地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挖掘具有健身娱乐功能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情怀,培养后继人才;通过地域红色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打造融红色文化精神、体育竞技特征的红色体育运动项目,发扬先辈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学会懂规矩、守纪律、明清廉;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开发利用,建立以太极拳、养身气功等为载体的以修待养、以练促动的养练项目,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内外平衡发展;通过“体医结合”体育健康课程模式的开发利用,以运动促进学生身体疾病的修复,为学生的体育健身与体质监测提供服务;通过现代竞技体育的学习掌握,与世界体育文化同步,感知现代竞技体育的脉搏,同呼吸,共繁荣。

3.4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学生体育应用能力培养与监测

加强学生健康体质监测系统的管理,建立“体医结合”的体育健康课程应用发展模式,形成以学生为群体的体育健康课程运动处方,进行非医疗性的体育健康干预,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运动修复。构建行之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判分析,解决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按照《纲要》要求,充分肯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及应用能力,到2030年实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认真落实“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积极推进“运动校园跑”网络监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手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价值功能,为学生运动监测服务,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运动量;加强学生运动健康知识的学习与解读,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把握健康状况的应用能力,学生在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预判,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建立“体医结合”的体育运动健身观,进行科学运动健身、科学运动自我监测,形成以运动促进健康、运动自我监测身体状况的“体医一体化”运作发展模式。

3.5健康中国战略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基石。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表明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多元并举的系统工程。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形成学生彼此相互信任、尊重、理解与包容,凝练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品质。体育教育的应用发展,不但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体格,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要有承担风险的意志品质及能力。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奠基作用。地方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应用转型发展,需要从内容上、育人功能上进行变革,强化体育价值功能的健康能力应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说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学生健康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国务院公报,2016第32号.

[3]刘鹏.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6(10).

[4]李林.培养“完整的人”,首在体育[N].中国教育报,2017(1).

作者:范维 王波 郑丽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