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对抗式解读下看网络传播舆论引导

对抗式解读下看网络传播舆论引导

摘要:当今,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5%。①移动互联网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析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网络传播;对抗式解读;舆论引导

一、热点事件中的对抗式解读

对抗式解读是英国文化研究派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方式之一,是指由于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公众的解码者不一定按照编码者的意图解读所提供的信息,而是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解读信息。无论是人们对《新闻联播》三段式播报的调侃,还是从一系列限娱令举措中对广电总局的刻板印象,抑或是刘国梁事件中网民对于体育总局近乎一边倒的网络舆论。移动互联背景下受众对热点事件的对抗式解读屡见不鲜,而在网民的对抗式解读中如何保持作为权威主体和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以及如何在嘈杂的网络舆论中引导舆论走向,成为一项必须讨论的课题。

二、网民对抗式解读的原因分析

涉及事件的敏感性、模糊性。在大多数热点事件之中,能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形成舆论的原因之一,使新闻事件本身涉及的问题相对敏感,因而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并激起舆论。其次,根据传播学中谣言的产生公式,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因此事件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是引起网民不断“深挖”,并积极进行对抗式解读的源头之一。作为权威的官方主体。在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对两个舆论场的解读中,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尤其存在官方话语权和民间话语权的不平等,因此可以预见人们对于官方话语权威性的不满,而部分官方发言主体也存在信息不及时和不接地气等问题,因此公众更易产生对事件的误读和质疑。部分网民的非理性。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技术赋权使公众有了话语权,而网民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更易在网络上发出不理性言论,发生庞勒“乌合之众”理论下公众群体极化的行为。而根据多级传播的理论,舆论领袖在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舆论领袖的错误引导,也很容易在网络中使舆论朝着对抗式解读的方向发展,在微博中,一个大V的追随者有时甚至超过了部分媒体,其对公众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网络虚拟性的推动。移动互联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性,为对抗式解读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狂欢”“键盘侠”等词汇屡见不鲜,网络的匿名性更易引起部分非理性网民的对抗式言论,使得各种不实言论迅速发酵。多元的利益诉求。在转型期社会中,新闻事件涉及的事件以及受传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公民多元的利益诉求更易被激发,利益的冲突和不对等是网民进行对抗式解读的源头之一。因此,网民需要借助网络宣泄,换言之,对抗式解读也是对冲突和矛盾的体现与反映,是网民对现实问题的宣泄渠道。

三、对抗式解读中的舆论引导

网民对于热点事件的对抗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问题的解决和对真相的倒逼,但也对社会稳定和官方主体的权威性造成了挑战,因此,如何在对抗式解读中合理进行舆论引导推动社会稳定,本文将从不同主体进行对策分析。权威主体及时作为。作为权威的官方主体,具有天然的主动权优势和资源优势,应对热点事件进行及时的信息公开和表态,全面的信息公开是避免网民发生对抗性矛盾的源头,“日光之下无新事”,在万物互联之下与其被动面对网络舆论,不如正视已发生的事件,及时进行舆论引导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网民素养的提升。由于个体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不同,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民缺乏在互联网环境中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极易在不实言论影响下盲目跟风从众,因此,应进行基本法律常识的普及促进网民理性发表言论,其次,应正确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媒介的报道和引导技巧。作为媒体要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及时进行议程设置,利用自身的优势变被动报道为先声夺人。在报道技巧上,对事件进行细节描写和宏观叙事相结合,通过有感染力的报道说服、引导公众。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优势,增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互动,在提供给公众宣泄和发表意见渠道的同时,重视公众的地位,在同网民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结

必须承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多元化解读是社会文明开放性的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新闻事件的进步和发展,倒逼着真相,因此,应辩证看待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对抗式解读。但在网络虚拟性之下,尤其在“水军”充斥的微博中,也有部分的对抗式解读不利于网络环境健康发展和社会、民心的稳定,因此,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对抗式解读,作为新闻事件的权威一方和主流媒体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仅要坚持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更应该坚持开放包容心态,主动公开信息,在舆论引导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应该正视不同主体的矛盾和公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引导公众正确合理表达,促进社会事件的圆满解决。最后,网络赋予了普通网民一个合理的发言渠道,网民也应该对新闻事件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利用发声渠道,避免非理性的从众和群体极化,共同建设清净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小伟.传统媒体面对受众对抗式解读的困境及对策[J].当代电视,2012(09).

[2]徐琼.公众“对抗式解读”的社会心理与疏导[J].青年记者,2015(24).

[3]张骏德.新闻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武新苗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