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重塑分析

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重塑分析

摘要: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亟待在秉持师德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等理念基础上顺势而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理解和实践技能,培育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品位,合力重塑“微时代”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微时代”;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当今社会进入了“微时代”。一方面,“微时代”改变了信息的生成、分享与传播机制,与“微时代”相伴随的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日常化和碎片化特点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另一方面,以多媒体计算机、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正在构建4A(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content)模式: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说教式教学、分学科定时教学、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强调交互式学习、多学科综合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1]。鉴于此,主动适应信息时代中的“微时代”的教学改革是从教者无法回避的必然要求。而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文学阅读已经呈现出显著的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特质。因而,各式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微时代”外国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外国文学”(主要体现为《外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一方面,“外国文学”课程涵盖了外国文学发展历史和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大量外国文学经典),所涉及的内容既多又广,其中的信息含量极大、历史内涵极其丰富,很难在有限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时数中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或浅尝辄止;加之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的接触、认识本就有限,其基本的教学效果尚不易保证,遑论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的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外国文学课程主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单一而又乏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已经过于老套,即便是使用PPT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获取外国文学知识的多元途径、与手机和互联网上极其丰富的内容相比,仍然不足以吸引学生专注地学习。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以接触网络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83.9%的人使用手机上网、79.1%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是名副其实的“网民”和“低头族”。由于阅读结构不合理,漫无目的和随意性阅读所占比例比较大,缺乏思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造成90后大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的降低。此外,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接受知识的形式方面,所经受的视觉训练远远高于听觉训练,因此更易接受、更喜欢能将图片、影像、文字集于一体的、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更难适应耐心倾听和认真思考[2]。此外,微时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所呈现出显著的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特质,也是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课堂重塑,迫在眉睫。

二、“微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

在笔者看来,“微时代”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课堂重塑的第一步便是革新“外国文学”教学理念。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都应秉持师德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的基本理念。之所以把“师德为先”放在首位,是因为学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及其独特优势,外国文学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为学生开启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的过程。直言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本身兼具知识传授、观念分享、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正因如此,教授“外国文学”除了以文学推动文学之外,莫过于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情怀引导。至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微时代”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心理期待和需求,站在学生角度,在教学设计中切实考虑学生的动态需求,从需求分析中确定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和开展外国文学教学。与此相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重点从“教”向“学”转变,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外国文学教学最终成为学生的自我提升、自主建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理念上的转变将直接使外国文学教学从突出“教”转变为突出“学”、从静态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信息设计、从传统教案编写转变为资源设计、从以讲授“重点、难点”为中心转变为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分享、建构的教学活动。至于“终生学习”,无须赘言,那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更何况教师。只有先成为好的学习者,才能成为真正好的教育者。须要强调的是,不仅仅是教师需要终生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终身学习者,而且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进而使其获得自我评价的能力。外国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必然要求“微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师角色从由知识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向终生学习者、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由教材的执行者向教材的研发者、由被动的“教书匠”向主动的教学反思者等方面实现转型。“微时代”并不是原子化的或者说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强调联结教学的时代,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得教学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其他可行方式获取资源的地方获得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并为所有各级水平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教师亟待成为网上教学专家以便于构建联结教学[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角色的转型无疑是笔者及所在的团队的目标,但目前我们团队尤其关注“微时代”的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的问题引领者、难题解决与教学工具使用的咨询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这一主要的角色定位。

三、“微时代”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塑

“微时代”的外国文学课堂重塑更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型。首先,在授课之前,教师就应扮演好“资源整合者”和“教材研发者”的角色,全力整合国内外线上线下与该课程相关的所有学习资源(无论是中文资源还是外文资源,不管是图书资料,还是声、像、图片等),对于本领域的教学研究状况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外国文学教师还应“吃透”教材,在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充实、完善教材的研发思路,唯其如此,方能讲深讲透。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前期,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譬如说,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期待与学习需求;开展课堂研讨,与学生平等交流,跟学生一起围绕“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生们又必须完成‘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他们将如何做?”等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从而根据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分解教学任务和学习的总体学习目标并展开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即将教学方法由传统讲授法、演示法向问题驱动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变。其中,问题驱动式教学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因为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符合开放教育和终生学习的理念,突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展开讨论。例如,在讲述《高老头》中引导大学生的挺立精神的价值与人性的尊严;在讲授《俄狄浦斯王》过程中,突破以往“命运悲剧”的理解程式,重点突出俄狄浦斯王的盲目与傲慢;讲述《包法利夫人》时强调对抗卑污的平庸、拒绝泛滥的虚无。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对不同阶段的情境主动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分析、讨论,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和鼓励性政策,诱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答案。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文学经典,布置学生预习,在讲诗歌前让学生朗读,在讲小说前让学生概述,在讲戏剧前让学生表演;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组织小论文写作。此外,还可通过“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对文学经典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解和实践技能,培育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品位。此外,还应着力推进教材与考试改革,通过网上微信答卷和面试结合方式,进行作业、讨论、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在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着重考察学生的技巧运用、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如何突破原有束缚,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和大学文学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其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微时代”教育变革的序幕刚刚揭开,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值得更多同人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237.

[2]周颖.他们到底是哪种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探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3:153-176.

[3]费英,谢百治,汤向东.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加速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关于建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新型培训方案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4).

[4]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李琪 单位:黑龙江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