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国文学信息化教学途径

外国文学信息化教学途径

人类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信息的形式可以在几秒钟内被传递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凭借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这些信息并继续传递,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和趋势。这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国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下搞好外国文学的教学,利用有限的课时,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

首先在教的层次上,作为主体的教师被要求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方面,置身于信息时代,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迅速更替已经越来越成为主导潮流。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以往以书本、教师为中心、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一本再优秀的教科书也不能够穷尽知识和信息,一个再博学的教师也不可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素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学生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分析、截取于己有关、对己有用的知识。这样,教师的把握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因为信息的容易获取而改变,而且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仍要以“教”为主,但教师要明白自己要去教什么,怎样去教,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及时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新心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二,教师必须把教学重点向现代转变。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注重介绍19世纪之前的文学,20世纪的文学经常被一带而过。但实际上,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我们是最接近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已成为“地球村”,外国文学课通过文学将学生与世界沟通起来,所以应该注重20世纪文学内容的讲解,大大扩展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现代色彩,使学生形成开放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这更符合时代潮流。

在教学方法上,第一,教师需要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并应用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高科技逐步运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日益受到大专院校的欢迎和青睐。幻灯、投影、电脑、电视等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讲解,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运用多媒体避免了板书耗时长的不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视觉与听觉的整合,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内容,配以教师的讲解与强调,学生也容易接受。当然,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以多媒体教学为辅,有限使用,主要还应该以文学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体现文学的魅力。而不能把充满想象的语言的艺术变为定格的图像艺术。第二,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获取信息很容易,围绕一个主题,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加工整理,既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毕业论文,乃至走向社会后的文案工作做实践性准备。当然,这也需要老师有深厚的知识修养,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把控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不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必须抛却以往的标准化试卷,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外国文学的测试完全成为标准化测试,那就是要让学生必须放弃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而采用教材上的观点,以便与题库中的标准答案相符合。从而使这门以传播外国文学知识为辅,旨在培养学生开放视野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沦为题库的奴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位著名的日本教授曾说:什么叫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自觉的,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只需凭借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按照自己个人设想的方向去充实自己,造就自己……大学老师从你们的考卷中,希望更多地看到你们独立的思考、探索和新观点。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摒弃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模式,而应采用多元评价标准,构建出由平时的作业、小论文、闭卷考试、课堂表现、创新实践、网上讨论等辅助教学活动组成的综合考核体系。其次在学的层次上,主要指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0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获得成为己有,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认知作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创见。教学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后,外国文学教学才有望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具有不确定性思维。世界并非是完全确定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面目。而文学的文本更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因为语言是不确定的,而读者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所以对作品的理解就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学生要明白教师课堂所讲只是一家之言,他们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必盲从。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具有这样的不确定性思维:即文学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绝对的,我们理解、评价作品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的。乔纳森•卡勒便指出“关于意义的论争永远都是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没有定论的,永远都有待决定的,而结论又总是可以改变的”[2](P70)。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引入不确定性思维,确实是必需和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定向思维的缺陷,而这种习惯只能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亦步亦趋的境地,从而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个思维活跃、通过阅读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再创作过程中的学生,势必会逐步培养起自己创新进取的思维能力,这才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唯一受过教育的人是已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已学会适应变化的人,已认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完全可靠、唯有探索知识过程才是安全基础的人。变化性,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信赖,是现代世界中唯一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且具有意义的东西。”[3](P780)学生还必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参与性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逐步确立的一种新教学理念,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观。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通过布置学生阅读书目、撰写读书心得、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水平。而在信息化时代的条件下,这是完全可以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工具,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意识到知识是开放的,是可以怀疑的,从而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权威、教材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转变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观念,最终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正好应证了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个观点:“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4](P5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进入以主动建构为特征的有效学习。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以上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述了信息化时代的外国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加以改变,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师要及时吸纳新知识,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