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文化艺术论文全文(5篇)

文化艺术论文

第1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一、剪纸文化的美学特色

剪纸力求单纯但不单调,追求简练但不简单。以少愈多、以简表繁、以小见大为剪纸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其特点上来讲已经不再是去复制和素描。相应的,作者已经有了对其艺术作品的强烈认识和具体感受。作者从实际情感出发,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在这其中画面与结构式现阶段作者所着重要理解和表达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脱离了当初装饰的必要商品特点而是掀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这对于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具备了随意性和艺术性的基本特点,它才能作为劳动人民最为淳朴的艺术表达方式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剪纸艺术从直观上无可厚非的具备着装饰性的特点。装饰这个概念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人类出现,可以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诞生之初,确实是只具有这个属性。当时人们为了将环境装饰的更加美丽而发明了这个方式来进行操作。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装饰的属性从民间而来最终也要回民间而去。剪纸本身作为商品来讲,装饰性是首要被发现和研究的。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不能仅仅止步于此。马蒂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论,那就是“装饰和表现是同一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有着过人认知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要将现实的情景升华为艺术的情景,这样才能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艺术思想和艺术气息。

二、作为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文化艺术带来的魅力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统文化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多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第二,美术教师有必要留言资料扩充能量,多动笔提高绘画技巧,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自己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的教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当然,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最后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作者:刘峂 单位: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2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一)唯美的画风与精美却类同的人物造型

日本动画的创作者以写实的画面风格、精细的画工、细腻的画面逐步形成了一种唯美的绘画风格,这与美式动画偏向硬朗的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唯美的风格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宫崎骏,如《龙猫》、《天空之城》、《地海战记》等。而新海诚的《她和她的猫》与《星之声》中优美的意境与逼真炫目的画面场景效果更是令人击节赞叹。说到类同的人物造型,日本动画的人物有广义类同和狭义类同之分。先说广义的类同,日本动画的人物造型基本都是:明亮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完美的身材比例、唯美到极致的外貌等人物设定,以上这些都成为了日本动画人物设定的标配,几乎所有的动画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样式。再说狭义的类同,日本动画在人物造型上,因为作者长期创作形成了稳定的个人画风和绘画习惯,导致其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相似的外部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人物的面孔大多很相似。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的珊、《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与《千与千寻之神隐》中的荻野千寻,大友克洋的动画片《阿基拉》中的金田正太郎与《蒸汽男孩》中的詹姆斯•雷•史提姆,手冢治虫的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与《森林大帝》中的莱娅,高桥留美子的动画片《犬夜叉》中的日暮戈薇与《福星小子》中的拉姆等。

(二)电影化和写实化

日本动画注重利用电影镜头语言帮助讲述动画的故事情节,通常我们在看日本动画时是在看构图,看其中的镜头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人物的动作要划分成4~5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动态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效果却很好。②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动画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其手法更像是在创作电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是这样,该作品着力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和连接,其中游刃有余而复杂的剪辑手法完美地做出了流畅的分镜头,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吃惊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电影般的效果。日本动画在画面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动画创作者在对背景的处理上要求高度忠实于原素材,他们只是在色彩和场景的结构上加以完善,让画面在质感上具有更加接近照片的效果。

(三)优美的音乐

日本动画之所以如此知名,除了题材多样、故事生动、人物造型精美、画面细腻唯美、电影化的画面场景以外,恰如其分地配入相应的音乐能够突出该动画此时的场景主题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也是受众之所以如此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往往这些与该动画相关的音乐也会受到追捧。以久石让的配乐为例,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了很多背景音乐和主题曲都十分流行,如《龙猫》、《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曲风亲切自然,充满了童真,仿佛把我们都带回了那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日本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动画大国,日本动画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凭借着鲜明的特征蜚声国际,在日本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热衷于动画及其相关的产业文化。日本动画的文化定位非常准确,并非只是一种单纯只对青少年的说教工具。从《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到《钢之炼金术师》等,日本动画以对社会深刻思考和人生哲理而著称,它不断演绎着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忠诚与背叛。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电影镜头语言化的人物场景构图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全球。事实上,在这种轻松休闲的文化现象背后,包涵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

(一)日本动画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日本动画十分看重并且会经常对日本本国文化进行真实的展示,创作者们充分利用动画片的特性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了加工再创作,通过神奇的想象反映创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神隐》为例,这部动画便是日本民俗大汇集的典型。首先看片名“千与千寻之神隐”,这个“神隐”就是一个充满日本民俗气氛的词汇。神隐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刘昼的《新论•法术》:“天以气为灵,王以术为神;术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断为工。”所谓“神隐”其实就是被神怪隐藏起来,受其招待,而从人类社会消失、行迹不明。这也在无形中暗自契合了动画中荻野千寻的古怪经历。这部动画电影以日本传统的温泉“汤屋”文化为背景,荻野千寻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到汤婆婆开的“汤屋”打工,“汤屋”其实就是日本传统的澡堂。《千与千寻之神隐》中出现的“汤屋”在这些部分的陈设就和古代的澡堂完全一样,古意的街道、祭祀神祗的食品街、澡堂挂着的布帘和红灯笼、澡堂内部的木质结构以及墙壁装饰画等,都体现了日式传统的风格,泡澡用的热水用火炉加热,通过埋在墙里的沟槽流入浴室的巨型浴盆里,在洗浴层的上层则是各路神仙的社交场所。从建筑造型上讲,动画片中的“汤屋”与日本四国爱媛县道后温泉非常类似。在浴室里洗去污秽的河神原型是日本小说《古事记》中的海神;无面男是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宫崎骏没有沿袭原有的思路,而是在符合动画影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润色,使其造型更易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同时赋予它们人性化的一面。

(二)矛盾的二元对立

在日本动画中,常常会表现出鲜明的矛盾二元对立的思想,两个极端的共存、对立、调和是日本动画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日式审美的最重要一环。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动画在看似唯美光鲜的外部场景之下,表达的往往是或沉重或灰暗的主题,鲜艳明亮的色调与血腥杀戮形成强烈的对比。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就是这样,它在白天是生命和创造的化身,而到了傍晚后则变成了毁灭巨人,用无上的能力去巡视,毁灭任何威胁森林的事物。《犬夜叉》也是如此,在第120集中女主人公桔梗就低语:“净就是污,污就是净;善即是恶,恶即是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几句偈语充分表现了日本民族这种矛盾的二元对立思想。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个人来说,性格的刚性和脆弱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日本这样一个时刻都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民族,却又是一个十分推崇寄情于山水并欣赏菊花的民族。这样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时刻压抑的族群,实际上日本民族时常徘徊在这样的两极分化中忽左忽右,这样的忽左忽右使得他们始终处在崩溃的边缘,精神的极度压抑在脑中的弦也越绷越紧,这样的心理状态把日本人推向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极限。所幸的是,日本动画的创作者已在动画中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迷茫,才是人类。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崇高。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即对自然的崇拜,是日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日本是个岛国,不利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备了对自然环境根深蒂固的恐惧。古代日本人就把这种恐惧的心理转化为对一切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代表着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向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源头,是美的蓝本,美的母体,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感悟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操。继承了这些特点的日本动画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这种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比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狼神、山猪神,他们的体型都无比的巨大而且种群数量庞大,随时都可以向人类发起种族间的战争。这些动物神重伤后产生强大的怨念,他们还可以化身魔神对人类展开报复,这些动画形象都代表着大自然无限的力量。在《风之谷》中,随着工业文明破灭之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出现了腐海,人们认为腐海散发有毒气体,但腐海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净化系统,洁净森林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王虫就像是自然的守卫者,向一切破坏自然的人发起进攻。在腐海的地下有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地下的树木努力地净化着空气中的毒。

(四)悲情主义

悲情主义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自从它形成后,就始终贯穿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当中。悲情主义其实就是“物衰”,由于日本文化早期受到了中国大乘佛教、儒教、道教等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又吸收了西方的部分文化,便形成了既不同于国内现今的实用主义美学,又不同于欧洲近代反思去弊的美学,日本的美学学者将美学的思考引向了人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脉络,即“物衰”美学。日本美学深受佛教影响,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大多数的日本动画,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的,从容的,讲述一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尾都是“哀而不伤”。日本学者们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烙印。如宫崎骏作品《龙猫》中两姐妹之间的互相依赖依靠的亲情,她们期盼母亲病愈出院的急切,以及对母亲归家不得的失望之情,还有小男孩对姐姐的情谊,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体会出淡淡的“物衰”之美。

(五)等级观念

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所包含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在一般正常的生活中,同其他人的交往中都必须明确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像东亚许多国家一样,对长辈要用敬语,与此相关的要有相应鞠躬和下跪的动作相配合,而这些动作都受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年轻人在家中接受了这种等级教育后,他们会把在家里学到的有关这些制度的东西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要学会对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表示充分的敬意。在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日本社会是一个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一种世袭的等级身份制度)的社会。这一切在日本动画里就有体现,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漫画家车田正美创作的经典动画《圣斗士星矢》,虽然故事背景改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但是整个圣域的88个圣斗士,从青铜、白银、黄金圣斗士仍然是等级森严的。圣斗士们各为其主,为了正义或者主人的目的而展开残酷的厮杀,这些效忠都是绝对、无条件的,甚至到了随时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表面上好像看到了一场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虚拟战争,如果仔细看下去的话,就能够发现这些都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写照。

三、日本动画中东西方的文化融合

日本是一个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的族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民族性格,是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复杂的形成原因导致最终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复杂的,即便是复杂,有一点成为了日本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东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对于动画而言也是这样。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平面动画发展到今天的三维立体动画,但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画面在动画片中起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画面仍然是日本动画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和色彩又是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对二维平面动画而言,更强调张力十足的线条和丰富明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二维平面动画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东方重线条的表现,西方重色彩的表现。而日本则吸收了两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发展出了富于日本特色的造型艺术。

1.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线

在艺术上的功能,首先是勾勒物体轮廓,其次是对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从勾勒物体的轮廓向表现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能力转变。线条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擅的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架和支点。通过线条的形态,将从外界悟得的意境与胸中所蓄之情感寄予笔端,迹化于外。所谓以手写心、心手相应、意在笔先、画成意足的高妙境界,只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才能体会到。随着中国传统绘画传入日本,线作为艺术语言,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功能而言,都得到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借鉴和学习。日本艺术家通过吸收了中国画中线的技法,以纤细的笔法和秀雅的墨色,表现了日本自然风景中的清新。这在日本动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背景画面是宫崎骏精心描绘出来的,这些都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线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作用,所以这使得《幽灵公主》的画面,既具有细致精细的真实性描绘,也具有飘逸灵动性非真实的时空再现。这样,往往使我们感觉到自然仿佛就在身边,而我们似乎又离自然很远,如同在梦境中一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2.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色彩是日本动画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与线条不同的是,色彩的运用源自西方的绘画艺术。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谱写出了一番壮举,纵观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色彩的发展史,在经过了古希腊绘画、早期基督教绘画、哥特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色彩得到了广泛运用,确立了以色彩展示空间、表现空间质感的西方绘画传统。到了14世纪,经过了几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的发展和探索,西方绘画就此进入了色彩的世界中,当时西方的画家们摒弃了线条而钟情于光影的效果,并结合了当时的光学、透视学等学科的知识,使得色彩科学化,就此与东方绘画背道而驰,走上了理性的发展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展了脱亚入欧的运动,日本绘画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绘画中诸如色彩、透视、明暗等技法,同时又继承了东方绘画的线条艺术,把写意与写实融为一炉,形成了日本近代绘画。《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绘画的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东方线条的写意风格和西方色彩的写实风格,以绘画为基础的日本动画当然也在色彩上尤为突出。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在他的动画电影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海边的欧洲小镇,拾级而上的古老教堂,陈旧却干净的雕花窗框,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洒满树荫的乡间小道,生生不息的绿色原野,洁白的云彩,温和的海风,这些画面都表达了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包容和智慧,这就是色彩的魅力。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色彩讲究西方色彩的科学性,在色彩变换上注重观众的主观性感受,主要以青、蓝、绿为色彩的基调色,运用这三种基调色调和再现出了自然和植物的原色。这样的色调虽然简单但却并不单一,我们可以从画面看出这三种色彩的色位差是否符合自然界颜色的真实,他借鉴了西方油画中逼真写实性的特点,色彩上又不采用西方油画中油彩的厚与浓,而是在色彩中调和了水的纯净清澈,赋予色彩水的滋润感,整个画面看上去轻快、明亮、清新,这一点倒是符合了东方的审美。

(二)西方音乐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画面十分重要,但是没有音乐的烘托,即便是再精美的画面也营造不出动画创作者要求的意境。好的动画音乐会配合剧情、人物性格而出现,还有音乐会帮助动画描绘动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动画会更加完美。日本动画也吸收了这一点,音乐都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与适当的剧情相配。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间音乐,风笛的浅唱低吟烘托出了悠远飘渺与悲伤的情愫;《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吉他的扫弦技巧所展现出的欢快与俏皮契合了本片少女的主题,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配乐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描绘了小女孩荻野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豫、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日本动画题材的选取非常广泛,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东方的自不必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走向崩溃。与此同时,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彻底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不振和方向迷失的泥潭。日本在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各种思潮迸发的时期,众多的日本动画创作者的思想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创作者创作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动画,他们的动画都采用了西方的讲述情节的模式或直接取材于西方故事来讲述日本当时的问题。如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借助一个13岁的小魔女独立和成长的故事,表达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面临的处境和对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于一些日常性问题的思考。《千与千寻之神隐》改编自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却配上了日本传统的文化背景,给“汤屋”的每个浴房供暖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锅炉,而给“汤屋”和日本传统街道却配上了电梯和现代的海底隧道系统,整个动画的背景既充满了日式的神秘,又不失西式的活泼自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幻,为动画故事的开展准备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舞台。

四、结语

第3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后对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的层面来看,群众文化艺术并不是局限于个人自娱自乐,而是谋求人民群众把握住大的时代背景,促进时代的发展,并寻求一种自我发展途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艺术正是对人类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培养,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有着相同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仅追求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这为我们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是我们不但要学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引进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信息的流通,使世界越来越多元。就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音乐学理论教学课程仍在延续传统音乐学理论教学模式,就地画圆,课程延续以往的模式,并没有做到随时更新,与时俱进。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方向与时代不符。而且在音乐学理论大纲编写、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更加缓慢,这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先进文化背景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还需要营造群众文化艺术的学习、发展氛围,使人民群众得到艺术熏陶,激发人民群众的艺术激情。从每个人的发展来看,文化艺术的学习能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也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音乐学理论教学而言,目前国内音乐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课堂散漫、教学效率不高,严重影响音乐学理论教学质量。但是这种现象也不能单单责怪音乐学理论老师没有责任心,我国音乐学理论教学一向都比较轻视音乐学理论教学,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对音乐学理论教学体制进行改革。

二、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意义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牵涉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生活,所以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尤其是目前在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学习文化艺术的鉴赏、创作,活跃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不但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开拓了人们群众生存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促进国民审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民审美境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丰富社会主义精神内涵。

三、结语

第4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总结

第5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民间文化的产生是以传统民间社会生活为基石的。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练就了民间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如:在农耕时代下,人们的思想上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佛”“神”的尊崇等,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蕴含在生活中,产生了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的剪纸、年画、皮影、民间玩具等等艺术形式,结出了丰硕的民间艺术果实,这些艺术形式具有“自给自足”“纯手工”“朴素”的特点,与生活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体现了在农耕文明历史条件下的传统民间文化特质。并且,民间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存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因如此,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平衡对民间艺术的繁荣具有决定性作用,民间文化生态平衡性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反之,民间文化系统的生态失衡将直接导致民间艺术的落寞,甚至会使其退出艺术舞台。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用上了科学技术带来的高效农具、住上了宽敞的高楼大厦、贴上了时尚的装饰画、玩上了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电子玩具等。从民间文化自身来看,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要素都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下的农耕时代背景逐步消失,因此,民间文化的生态平衡性受到冲击。民间文化的失衡,使得生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上并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民间艺术也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导致了许多民间艺术作品粗制滥造、庸俗、肤浅并且种类在日益衰落、流失。民间艺术失去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不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么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退出市场,要么被认为是“古董”束之高阁,失去了原有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那么,该如何去拯救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呢?如何让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重新散发出光芒呢?

二、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

1.处理好文化发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间文化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改变时,人们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铺开,这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冲击。因此,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发展的根本。民间文化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炼,即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将封建的、愚昧的、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部分进行舍弃处理,将现代文化中的内容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实现既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又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形成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来文化元素,正确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壮大文化队伍,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使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队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给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使民间艺术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

在构建现代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化基础上,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是对民间艺术的延伸与发展。张道一提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的“母性”特点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为养料、具有繁衍发展的能力。这就我们需要抓住繁衍的内在动力,去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就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形式和内容来看,不管是剪纸、年画、泥塑玩具,还是皮影戏,它们都具有共同之处:是以民间固有的美学理念为审美尺度进行的造物活动,具有艺术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理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正‘为生活造福的艺术’”。也就是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为其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质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风格、内容、表现的手法、新的视觉形态就可以根据现时代的审美、时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扩展已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美感、丰富素材及主题,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内容,更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这样的民间艺术就再不会是古董和文化遗产,而是民间艺术的再生和繁荣。

3.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