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成人高等网络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成人高等网络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高效的课程教育管理作保障。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成人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成人;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管理;途径

随着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也利用网络技术,为学员提供诸多便利,通过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强化学员的自学能力。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网络教学不熟悉,导致教育活动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应对成人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深入解析最佳教育方案,进而不断提升课程的教育质量。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即充分借鉴现有较为科学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全面的基于网络浏览器与终端服务器功能的成人网络教育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资源,有效落实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的学习交流,进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学。教师可以利用此系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教学管理人员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管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与比较法,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及现有成人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对比,全面构建最佳且适宜成人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

二、研究价值

终身学力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成人教育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基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这一背景,将其融入成人教育,可以有效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学员可以从网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资源,对成人教育进行网络化教学管理,革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项目,使其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而不断推动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成人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节省大量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切实促进成人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成人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的实现策略

1.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成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一个性能强、运行稳定且安全的教育管理平台对成人网络教育而言十分关键。要想有效开展网络化教育管理,管理人员就要随时开展考试与测评管理,可以对每位教师的授课情况、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全面实现过程管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共享,并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帮助学员解决问题。

2.积极落实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成人学员在认知能力、年龄、生活阅历、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集体授课制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甚至限制了成人教育的发展。通过有效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可以切实打破年龄与专业等要素的限制,将原本以年级段、专业为框架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以学员为核心、以辅修课程为基准的管理模式。学分制十分贴合学生的学习差异特点,学员可以依据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与阅历情况跨专业选取课程,并依据自我学习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学制,以此来满足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在落实学分制的过程中要完善现有成人教育的选课系统,研发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学员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形式各异的学习发展方案,进而构建科学、有价值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员的学习发展。

3.构建民主的成人学习模式

成人学员之间学习基础不同,存在学习差异,但是成人群体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利用成人学员自身的学习优势,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在教学时积极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一,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构建一个科学多元化的网络专业课程资源库,不仅要保证图文并茂,还要支持人机交互功能,以便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其二,积极构建以学员为核心的导学体系,依据专业课程的教育属性,为学员提供课程的导学方案,以章节为导学主线,积极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其三,积极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学员自主参与小组活动,强化其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料,不断树立其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员的学习进步。

四、结语

在实际开展成人网络教学管理活动时,要充分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与课程需求,以生为本,充分展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围绕专业课程教育需求精心设置课程教育内容,不断强化学员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转换教育理念,深化自我教育服务的工作意识,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教育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4):58-62.

[2]王书海,韩立华,杨杰,陈国华.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探索与应用实践[J].成人教育,2015(12):76-79.

作者:赵万乔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