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析

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析

[摘要]“崇德尚能,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技之长谋发展,不以学历论高低”的社会氛围,促使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认识更为全面,并积极参与到技能学习中。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工作目标也发生改变,要求高校着力培养人才核心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素质培养角度出发,对文学素养与技能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浅析,充分诠释了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文学素养;重要作用

一、文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通过对用人单位、社会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企业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道德操守的要求高于学生专业技能要求。由此可见,学生职业操守是企业所需的核心要素,也是当前社会进步、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的内涵范围可以划分为敬业和乐群两大模块。其中“敬业”指的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具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和专一程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乐群”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产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共同协作的工作精神。“敬业”和“乐群”作为高度统一的整体存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文学素养方面,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审美、情趣、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可视品质,拥有专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生活、生产活动中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文学素养的培养核心是人格品格的塑造过程,其对人个体价值体系影响不容小觑。如果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性。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世界中存在的各类事物的感官感受,并不是单纯依靠分数能够衡量判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构成。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初步从事制造、维修等基础工作,通过自身发展需求进阶到产品设计工作,这样的工作变化对其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实际创造工作中,工作成品不再是东拼西凑的产物,而是一幅原创的工艺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不断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技能人才需要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拥有一双具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充分发掘身边的工业之美,并通过对工业产品的细致分析,实现二次加工与创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技能工作升华为工业艺术创作,为我国产业升级做出实质性贡献。文学素养的培养工作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充分利用,实现学生在感知、想象、直觉等审美感性意识等方面充分培养。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校、师、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文学素养的充分培养对理工科高校学生抽象思维将产生有利互补,避免了学生在教育中存在感知能力低下、想象贫庸、缺乏创造等负面思维,实现学生内在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我国当前阶段对“工匠精神”的全面宣导,使大众对其充分认知,“工匠精神”作为技能人才的最高目标而存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是为了驱使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能够恪尽职业操守,追求精益求精,实现“中国工匠”覆盖面广而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目标、一种氛围而存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工作正是实现“工匠精神”有力传达的重要环节,文学素养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维基础保障,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在培养工作中二者相辅相成。无数的文学作品作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表达形式,作品其中实现了知识的有力传承、实现了美德的充分传递,作为创造的源泉而存在。具有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其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技能、工作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技能人才文学素养的充分培养,是“工匠精神”有力传导并充分实践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文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三个板块的分析,讲述了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我国广大职业技术高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高度重视,实现文学素养对学生职业品德、价值体系等内在素养的充分助力,最终为我国产业转型提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梦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构建[J].文学教育,2013(4).

[2]俞圆.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孙杰远.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信息素养的文化属性及其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12.

[4]张伯宏.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与职业影响[J].高等教育,2011(8).

作者:李艳华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