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生文学素养现状及成因

高中生文学素养现状及成因

一、对优秀的中外文学精品缺乏兴趣,知之甚少

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诗歌中有鲜明的意象,小说中有鲜活的人物,戏剧中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作品既是当时各国现实生活的写照,又冲破了时空界线,让人类拥有了共同的文学财富,但这些“财富”却难以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要说中学生不爱看书,其实也是冤枉他们。现在可供他们读的书可谓琳琅满目,很多学生在读书方面也有自己的爱好,如足球、棋类、兵器、航空专业书籍等。这些正当的爱好我们应该予以支持,但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些现象,却让我们看到:一些低俗文字正在占据着本该由真正的文学作品占领的学生市场。我之所以称那些口袋书、艳情小说为低俗文字而非通俗文学,是因为那些书内容低俗、情节雷同,人物性格千篇一律;缺乏现实基础,缺少时代感;并且多是非法出版物,不应该也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些非法出版物却如饥似渴,对真正的文学作品却不屑一顾。他们对世界文学宝库的了解,一般仅限于教材里面的一点内容,而且这种了解也往往是被动的、粗浅的。

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欣赏能力较差

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阅读量小,也谈不上对作家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和生活时代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比较准确地赏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和语言等,那是很难的。教学《雷雨》时,我让学生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奸夫淫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其实并不难,但有些学生对作品却产生如此曲解,学生的解读、欣赏能力可窥一斑。不要说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就是对一般的文章的理解,有时也令人啼笑皆非。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弄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是传授语言和文学的基础性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在语言和文学方面要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才行。但在陈旧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的个性已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被扼杀。他们习惯了用某种程式去解读文学作品,在解读时甚至带着阶级的、政治的眼光。在这种眼光下的文学作品又何来个性可言?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高,又如何去辅导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功利性倾向也影响了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尽管各界对当今的中、高考制度颇有微词,考试制度也作了一些调整,但“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学校要靠升学率来提高知名度,教师要靠升学率来证明教学成绩。尽管我们口头上不愿承认,但为升学而教学的功利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教师和学生把教与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考试题型、死抠考试重点、强化训练弱点上。除了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和稍作延伸外,对教材以外的经典作品很少作阅读要求。《学语文》杂志杜对我市中小学生阅读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重庆晨报》2007年12月5日27版)。在中学几年中,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有限,学生受到的文学熏陶更有限。第三,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没有在网络中为文学留下一席之地。网络利用得好,本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面,网上图书馆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场所,但学生却多是在网上打游戏、聊天,甚至光顾色情网站。学生在网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也就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再次,“读图时代”的“快餐文化”影响了学生进行主动的文学欣赏。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了图像传播时代,即“读图时代”,我们的普通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阅读”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有声有色的图像而疏远了文字。纸质文学作品节奏缓慢,视觉感受单一,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学生就宁愿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而不愿看小说;一部电视剧《西游记》,20年来在各个电视台轮番播出,有条件收看该剧的学生也许看过三五遍了,但绝大多数未看过原版的小说。从一定意义来说,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义,但它不可能高于或者深于意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类重视阅读传统,延续书籍文明。图像虽如快餐一样,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比较轻松地有所收获,但它比不上文字的内敛、意蕴丰富。快餐虽方便快捷,毕竟营养不足,多吃会造成体质下降;同样,若长期读图,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势必受到影响,更谈不上提高文学素养了。

我想,虽然当前高中生文学素养令人堪忧,但是只要我们弄清当前高中生文学素养的状况及成因,强化提高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意识,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勇于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担负起主要责任,就一定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祁树云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