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个人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论个人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摘要:当今电视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文学素养是传媒人所应具备的素养。本文在笔者十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以作品《大秦岭》为例,论证了个人文学素养对电视的节目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节目;个人文学素养;大秦岭

1技巧可以被模仿,素养不可被复制

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袁鸣是上海滩家喻户晓的“荧屏第一花旦”,有一次到海口主持庆祝狮子楼京剧团成立仪式。在介绍嘉宾时,她把一位名叫南新燕的先生误说成了“南新燕女士”。当她看见是一位男士上台后,连忙道歉:“不好意思,真是非常抱歉,我刚才望文生义了。”然后,立即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即兴发挥道:“不过您的名字太有诗意了,我一见这三个字,就想起了两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可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美妙图画啊![1]袁鸣用自己的文学积累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文学素养的高下对主持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个人的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影响深远。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主创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理论素养,这可以帮助主创人员以清醒的文化自省精神穿透现实表象,触摸时代脉搏,贴近生活本相,使所制作的节目具有一种与时代生活的同步性,赋予电视节目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从严格意义上说,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都是外在的东西,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当通过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制作技术很难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文化气质就成为了电视竞争的利器,因为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为节目的一种坚定的内在品质,不容易从形式上抄袭和模仿[2]。比如:白水电视台2010年制作的《梦寻仓颉》为什么会获得省级一等奖?就是因为该作品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而这深厚的文化积淀源于《梦寻仓颉》创作团队的整体文化素养。

2文学素养为纪录片注入人文情怀

2010年元旦,《大秦岭》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进行首播。这部纪录片拍摄一年之久,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立意高、制作精,画面美,底蕴深,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参与给予了这部片子专业性与人文性。《大秦岭》通过对秦岭地理、人文、历史作用的介绍,讲述秦岭对陕西、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的贡献,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绿色陕西新形象。用一座山脉为主轴,贯穿中国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程,独特的视角让这部纪录片为观众打开了认识秦岭的另一扇门。这部片子在中央十台播出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方面反响都很好。在看过《大秦岭》之后,观众会觉得秦岭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山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大秦岭》处处是在写这座山、说这座山,但观众听来的、看来的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座山本身,以下就以这部片子为例,浅谈其中文学素养对这部片子的影响。《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本集除了介绍地理位置意义上的秦岭外,更浓墨重彩展示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如何在秦岭的养育与庇护下成就伟业。秦岭是唯一的南北分界和水系分界的山脉。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自然格局,也见证了大秦帝国为统一华夏民族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秦国、秦人、秦岭,不可分割,冥冥之中就有着某种联系。面对这座山,后人只有敬畏与膜拜。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更是在片中指出:“秦岭可以说是辉煌的周、秦、汉、唐文明的一个历史见证人,一个文化的守卫者”。《大秦岭》第二集《山佑汉脉》。一个朝代倒下了,就会有新的朝代立起来,秦岭就见证了这种朝代的更迭。秦始皇成就的霸业匆匆滑向历史的深处,秦岭沉默地看着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并承受着这种历史大剧带来的兵燹之痛,刘邦的一把火烧掉了秦岭之中连接汉中平原和富饶的巴蜀大地的褒斜道,熊熊火焰,映红了秦岭的夜空,也换来了汉王朝的建立。在巍峨的秦岭之中,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大秦岭》第三集《盛世佛音》。兴衰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到了唐代,在一代女皇的推崇之下,莽莽秦岭见证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大唐王朝,那是中国历史时期高度文明的盛世,令后人无限神往,而佛教文化更是盛唐文明绽放的奇花异卉,芳香四溢。佛教文化巨人鸠摩罗什来长安,费尽心血与智慧在秦岭四季弥漫的氤氲山气之中,译经弘法达十二年之久;玄奘南行,鉴真东渡,他们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更促进着一种文化的大融合。我国本土的儒、道思想与后来的佛学思想并峙成为影响国人的三大哲学体系。《大秦岭》第四集《高山仰止》。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敬仰的是孔子,而《大秦岭》第四集中所写的就是孔子的老师——老子。老子《道德经》在秦岭著成,并由此流传四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短短五千文中所阐述的理论思想早已穿越时空,传遍世界,老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秦岭即美之大者,它不因“伐薪烧炭南山中”对自己的灼烧而有丝毫的怨怼,而是敞开它宽阔的胸怀,给予需要它的人以营养。所以《大秦岭》第五集取名为《感恩秦岭》。20世纪50年代,来到长江,问水利专家林一山,“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呢?”。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在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之后,又肩负起了“南水北调”的新使命。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就是来自秦岭山中的汉江和丹江。第六集《万类霜天》开篇就是对画家万鼎的采访,他说:“这是秦岭南麓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地方,在这儿,这儿的老百姓为了留住这些鸟,为了保护这些鸟,他们已经三十年都没有用过化肥,没有用过农药了。”画家万鼎口中的这地方就是洋县,这些鸟就是朱鹮。朱鹮在秦岭深处的洋县繁衍生息,洋县从而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朱鹮栖息地。得益于国家的大力宣传与身体力行的保护,目前朱鹮已经基本脱离濒临灭绝的状态。连绵不绝的秦岭绿意盎然;蜿蜒的河流潺湲灵动;古树参天、飞鸟翱翔,唯美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大秦岭》第七集《生息与共》,这集的主人公是在秦岭密林深处生活着的国宝——熊猫。秦岭是一座美丽的山,更是熊猫等珍稀动物生活的乐园。秦岭汇聚着南北多种珍惜物种,他们在此自由生活,和谐相处。最后一集《秦风雅颂》。“秦岭,天下之大阻”,自从司马迁在他的鸿篇巨制《史记》中第一次正式记载此名后,秦岭便从昆仑山系中独立出来,尽管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还出现他的小名“终南山”,还有他的故事在流传,但都无法再与这个和大秦帝国血脉相连的正名相媲美。唐代的诗人总愿将自己的仕途与秦岭相连,想入世走终南捷径,累了,厌了,又想到了秦岭,终南别业里写写画画,纵酒当歌中,又生豪情,无论是“独坐幽篁里”还是“大笑出门去”,秦岭就如一位睿智的老者,笑看人世沧桑。无论才子诗人如何书写自己,秦岭都一样的笑对风云变幻。在这一集中,对前篇进行了呼应,又回到秦岭这座山本身的由来,地质构造以及形成过程,让观众在领略秦岭深厚内涵的同时又回归本源。噢,秦岭还是那座山。这就像我们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一样。至此,一座秀美的秦岭、一座雄浑的秦岭、一座人文秦岭、一座富有哲思的秦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整部片子以感性的方式阐释理性的内容,而这些理性的思考从何而来?就是来源于《大秦岭》创作团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仅创作团队对秦岭有着深刻的思考,而且这部片子也吸引了一批热爱秦岭、关注秦岭的文化学者的参与,8集纪录片仅访谈记录就有100万字之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对秦岭专业的解读,增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不仅富含知识性,更富有哲理的思考。正因为有这么些高水准、高文学素养的人的参与,使秦岭在观众眼中不仅只是地理的秦岭,气候的秦岭,环境的秦岭,更是文化的秦岭!《大秦岭》的成功的基石就是参与该纪录片创作团队人员的文化素养。作品的手法是可以被复制的,但思想内涵是不容易被模仿与复制的,当你在创作一部电视片时,通过文学素养注入作品以灵魂,那作品自然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3阅读是提高素养的不二法门

那么怎样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这个没有懒可偷,就是多读经典名著、多读诗词歌赋、不仅读,更要揣摩,品位其中的理、其中的味,长此以往,文学素养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读书与创作分成三个阶段,也是三个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寻找与确立目标的过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到自己要读的书,要创作的素材。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既然选定了目标,就该细心地研读,仔细地揣摩,做到这一点,那离第三阶段就不远了,那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种修为,三种不同的体验与积累之后,自然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吕迎春.电视主持人随机应变口才赏析[J].阅读与写作,2008(10).

[2]吴丰军,黄基秉.电视制片人职业素养的十大板块[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9).

作者:董张曼 单位:渭南市白水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