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摘要:“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模仿的特征,可以让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模仿得到传承。语言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模因”及其传播阶段的特点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模因论”和外语教学方法相结合,探析“模因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教学方法

0引言

“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模因”这个术语。该理论是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Dawkins于1976首次提出来的。“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单位,通过人们之间的模仿,使得人类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传承。“模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模仿性,它的生存和传播都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而进行。“模因”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模因”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模因”传播的渠道。将“模因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领域,利用其可以模仿和复制传播的特点,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通过语言文化进行传播。任何字、词语、句型、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

1“模因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模因”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模因”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又是“模因”传播的媒介。“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主要有四个阶段。

1.1同化

同化是指将有效的“模因”进行转换,使它符合接受方的认知方式,从而进入接受方的记忆里。在同化的过程中,接收方必须能够理解和接受“模因”,如果接受方没有选择接受,该“模因”就无法完成同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必须保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选择新鲜有趣的学习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主观上愿意接受,并进行模仿,最终形成语言模因。

1.2记忆

记忆就是指模因在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在记忆阶段,“模因”在接受方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与得到传播的机会是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接受方容易记住内容重要的、重复频率高的语言模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督促学生背诵一些常用句型和含有精彩段落的文章,要求学生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1.3表达

表达就是接受方将大脑思维中储存的“模因”提取出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是“语言模因”的重要特征。“模因”在表达阶段,接受方必须将记忆中的内容提取出来转换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并进行表达。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来进行表达。当学生用英语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时,必须从自己的记忆存储中提取“模因”,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创造性地复制语言模因。在此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输出,将思维中的“语言模因”提出,并进行复制和表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将“模因”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或改编,引导学生主动复制自身储存的语言模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强化“模因”的记忆阶段,提高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1.4传播

传播是指模因传播的载体或媒介方式。“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必须使用载体或者媒介,用来保证“模因”表达的传递具有真实性。该载体或媒介被叫做“模因”载体。语言具有特殊性,它本身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在此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大脑中的“语言模因”提取出来,进行表达,从而使得“语言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四个阶段是周而复始进行循环的,使得语言和文化得以复制,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在每个阶段,“模因”都有着盲目变异的可能性,并对某些变异的“模因”进行有选择地保留或者淘汰。

2“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针对不同的语言知识和类型,最终总结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合适的教学资料,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学习语言模因,加强他们的语言输入,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2.1背诵教学法

所谓的背诵教学法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及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有效信息的提示,把原文(句)背诵下来或复述出来,它类似复述,又高于复述[2]。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教学法非常有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法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书面语的能力。学生学习外语时主要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习外国人说话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能进行创新。尤其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只能大量记忆词汇和固定句型,按照外国人的语言习惯进行学习,不能使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所以,背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许多固定的语言知识。其次,创新必须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其前提就是熟练地记忆。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记忆。通过背诵,让学生把实用性强的经典句型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储存,从而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自身具备的知识,然后进行重复,增加“模因”出现的频率。通过背诵,不仅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掌握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输出能力。“模因论”提倡的背诵教学法是活学活用,先理解所学内容然后进行背诵。在背诵之前,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就很容易接受所学的语言,容易被同化。因此,让学生背诵之前,教师应该将所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些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模因,从而可以得到传播。在学生背诵之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已经掌握的语言模因。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模因”造句,讲故事,从而形成新的语言模因,增加词汇量,最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2语境教学法

语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创造一些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语言知识,通过练习快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语境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将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同化、记忆,通过练习,使得自身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模因”可以通过语境进行复制和传播。语境主要包括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创造一些情景语境,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进行表达,最终让“模因”成功地得到传播。有时“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需要适当的文化语境。在一定的条件下,“语言模因”借助传播媒介,到达学生的大脑,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其便有了印象和记忆,表达的时候会自动提取这些“模因”,进行交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境教学法,创造一些接近生活的情景语境,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语言模因”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适用的语境。也就是说在合适的语境下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运用。教师应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土人情,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正确使用课上所学的模因。

2.3模仿教学法

模仿教学法就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经典句型结构、经典表达方法进行模仿,从而掌握并运用该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依照外国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语言是由词语、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模仿得到传播,从而成为语言模因。观念、文化传统、习俗等通过模仿得到传播也可以成为“语言模因”。通过模仿,“语言模因”便得以同化和记忆。“模因”传播的核心就是模仿。学习语言就是模仿、复制、传播“模因”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应该突出模仿的特性。模仿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通过模仿,学生可以正确掌握一些语言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料库,完成语言的积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意使用自己脑中的“语言模因”,实现语言输出,达到交际的目的。模仿教学法是让学生学习多种语言表达方法,并将其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学习“许多,大量”这个词组时,除了想到many,much以外,还应该想到“alotof,anumberof”等。这些词组都可以通过模仿而掌握,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简单地重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结束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从接受到产出的过程,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点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模因”的传播形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让他们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从而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5(6).

[2]熊艳.背诵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0):122~123.

作者:季明旸 单位: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