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语教学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从探索角度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文化、交际和语言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阶段框架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望能对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态度;原则;培养目标

一、文化、交际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语言是用以沟通交流的符号。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种主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文化,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息息相关,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语言学习就是文化学习,Kramsch(1993)认为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语言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相适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因此,英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我们教师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开始,进而端正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理解对方的文化,还要训练他们处理文化差异的技能和技巧,使其在跨文化交际时,其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举止大方得体,交际行为切实有效,交际目标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外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切实搞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1.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已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文化交际的时代特征也适合中国国情,这必然给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学者张红玲(2007)首次提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其目的把学习者培养成跨文化的人。她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四个层面,此后,张红玲(2009)还认为,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包括一个敏感性和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层面,它包括跨文化意识,文化忧患意识、文化批判意识。跨文化意识包括对自己群体的社会规范的直觉和意识——自我文化意识;还包括对群体之间的社会规范差异的意识——文化相对意识。这要求我们正确对待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既不能夸大共性也不能一味强调文化差异,要树立跨文化意识,理性对待文化间的差异。除了要树立跨文化意识外,还有树立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由于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极易产生文化失落、文化快餐、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文化忧患意识也是影响有效交际的因素之一。文化忧患意识就是要弘扬本族文化的精髓,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互相借鉴,推陈出新,同时保持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念、民族生活、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其次批判意识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文元化的背景下,交际者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的态度,具体表现为:(1)对本族语文化不盲目自信,敢于摒弃本族语文化中跟不上时代步伐且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2)对本族文化也不盲目推崇,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2.跨文化交际的态度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态度指的是在在跨文化交际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调适能力。“开放的心灵”是“多重文化人”的一个前提条件,它能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其次应具备全球性心态,避免“民族中心主义”,首先要对文化差异有高度的敏感,同时拥有开放的心灵,具有批判性和整体性思考能力。最后,还须具备移情能力,即愿意站在交际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

1.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等同于培养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文化教学时如果只局限于目的语族语使用者的文化,最多只能有助于改善学习者与这些文化社会成员的交往。为了使学习者能使用目的语与其他非本族语使用者的交往,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知识和母语文化知识,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能灵活调整自己的文化知识框架,采用适当的交际策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塑造完美人格。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教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然而,我们所传授的文化知识都是千变万化的,并且经过了主观折射,交际能力本身是受制于文化语境,因此,我们不能进追求单纯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要力求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完美人格”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教育目标,也是整个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当一个人正太人格状态良好,开放性、批判性、创造性达到高水平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效地吸收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3.培养“动态相互适应”而非“静态单向适应”的跨文化交际理念。目前的外语文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具备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不是文化的交际能力,他们对母语文化一知半解,对目的语文化囫囵吞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在跨文化交际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换句话说,单一文化交际模式无法使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际需要。由于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受到各种预警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应该不断调整文化参考框架,不断相互协商,积极构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从而实现共同期待的交际目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不同模式的文化,而非单一目的语文化,以便增长他们的见识,打破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桎梏,容忍、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积极寻找文化之间的共性,实现“生产性”的文化认同,达到“1+1>2”的交际效果。

四、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跨文化的交际语言教学总体目标应该是: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即在全球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通过语言习得,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意义和文化身份的协商,来提高自身处理语言的非语言问题的能力,培养善良、宽容、独立、具有洞察力的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双向互动的文化适应。在世界走向中国,中国也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优秀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五、英语教学的阶段框架

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培养一定的预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全面、系统掌握语言知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并应用这些语言和文化知识熟练地进行日常交际,同时培养较强的文化意识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的英语学习,或以内容为基础的英语学习,学习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体验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进行独立专业学习能力的人才。走出学校后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或通过各种社会和工作实践,学习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思想。

六、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交际对方的文化,对异族文化持宽容、尊敬和理解的态度,并能把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交际情景中,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的道路上,外语教师尤其是高校的外语教师会面临诸多的挑战,例如教学内容上的文化导入,情景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持续研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66-7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俊森,樊崴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杨勇萍.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文化教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杨艳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