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教育技术价值定位的思考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价值定位的思考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更新,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发展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技术的滥用也使得现代教育产生了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因此,对现代教育中的教育技术价值定位进行批判性思考,平衡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营造生态的现代教育技术上的育人环境,促进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价值;定位

目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路径,从小学到中学,尤其是高校,往往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性运用作为教育革新的一剂良药甚至是核心手段。然而技术至上等意识误区也日渐凸显,引发了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反思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教育技术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传统教育的人文精神并没有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而淡化或消亡。我们应客观、科学地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定位。

一、教育技术学的内涵

教育技术,涉及到技术的应用,也涉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应是“教育”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发展,更是教育与技术互摄的过程。然而,在教育实践及理论的研究探讨中,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趋势即教育的创新就是技术的创新,只要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能有突破性的提升。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于无形中导致了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的产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所辐射的人口、规模、范围等日益广泛,传统的教育技术已经不能够负荷,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工作者们日渐依赖于提高硬件配置、提升软件质量来革新教育理念,在思想上难免产生了非技术无以言教育的偏颇,忽略了教育技术的滥用也会对现有教育系统本身产生消极作用。反观近二三十年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它的革新似乎只在于教学媒体的花样翻新,教育技术并未对革新教学观念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技术与教育的机械结合并未从根本上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运用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育不代表现代教育,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应该有先进的、科学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客观而完整地诠释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内涵,“教育技术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多学科的交叉,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学、哲学、经济学、广义的信息技术学科等等。教育技术学发展至今,在这种学科交叉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理论倾向和学术语言上很清晰地看到各个学科的痕迹,而没有真正融合,形成统一的范式。”[1]这有益于我们客观地分析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历史传统、经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我们既要认识到教育与技术的交叉性,也要系统而理性地把握教育技术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二、教育技术价值定位的认识偏差

第一种认识偏差,是基于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的观点产生的,很多人简单地以为教育与技术的更新结合可以产生多元化的新型教育。但是,新型教育与教育技术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社会想象,后者属于技术范畴。教育技术是促使新型教育产生的重要要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为新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教育技术这一单一要素是无法促成新型教育产生的。在教育的革新中,我们不能以教育技术至上,无节制地延伸教育技术的范围,甚至用教育技术取代教育的其他许多组成部分的价值,这种偏颇的做法将无益于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二种认识偏差,是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从宏观层面审视教育技术,计算机只是一种新的先进的媒体工具,是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我们不应该只理解教育技术的意义,而应该宏观系统地研究和实践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功能,使其有效地服务于现代教育的发展。第三种误区是唯媒体技术论。不少教育工作者甚至直接将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技术,尽管许多教育学者指出媒体理论并不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全部也不是核心,但近二三十来年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标志仍旧主要表现在教学媒体的花样翻新,教育技术并未对革新教学观念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现代教育技术滥用导致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滥用使人变得懒于思考。例如,当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被教师们直接拿来运用课堂教学时,教师省略了大量的对教材的思考与熟悉、理解和深人的思考过程,备课过程就成为了在网络上搜索下载课件的过程,当网络上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各种教学资料时,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似乎就多此一举了。对于学生而言,网络资源的丰富足以使他觉得自己可以轻易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就可以无所不知,课堂、教师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这也导致现代教育中课堂氛围的消极,教师的角色变得很“尴尬”。传统大学教育所倡导的“自由思考”与“独立精神”在现代教育技术滥用中变了味道甚至全部丧失。“不要期望把学生从学校拉到家庭、机器旁边就可以解决一切。任何先进的多功能机器在不会学习的人面前,充其量是一台玩具而已。”[2]教育技术学家霍克里奇的论述形象地说明了过分依赖机器及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人们思想怠惰,继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甚至失去自我,正因如此,人文创新才变得如此珍稀而又如此举步维艰。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由人构成的现实社会层面与由网络文化构成的技术器物层面都是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由人构成的现实社会层面可以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考意识的学习者提供阅读、推理与想象的静态平台,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动态舞台”[3]。忽视或淡化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教育效果,培养出的人才将都是残缺不全的,这也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故两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与平衡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然而,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精神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正随着过分注重技术器物层面而日渐缺失,正在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美国2007年修订的《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将‘创造力与创新’作为人才教育的首要素质,说明技术绝不是教育发展的目的,只能是手段”[4]。这些警示人们不要沦为技术的奴隶。“以人为本”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思想。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以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现代教育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了这种知识文明,实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自觉能动地营造生态的现代教育环境,平衡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营造生态的现代教育技术上的育人环境,提升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

四、规范教育技术的相关建议

(一)依据适用性原则选择教学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促进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路径,传统媒体逐渐被取而代之,这也引发了众多教育学者的一些反思与质疑,教育技术专家Clark曾经用“用汽车运牛奶并不会比用马车运牛奶营养更为丰富一些”来形象说明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媒体而是方法[5]。不同的媒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按照特定的内在规律来传递信息。例如,书本等传统媒体通过言语的刺激编码引起学生情感的反应,能够系统地、稳定和持久地传递信息,但它只能提供抽象的经验,教学反馈相对迟缓;影视视频等视听觉媒体是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够以艺术化的模拟的刺激编码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从而持久高效地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交互特性突出了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信息教学平台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远程交流,培养协作式学习与认知能力;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须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实用性的媒体,否则即使拥有最先进的媒体技术,但不能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科学人性地使用,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须熟悉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依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科学人性化地选择和创新性地使用教学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依据人本主义原则构建教育模式

有人形容,目前教师课堂中不过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厚厚的文本教案变成了由小巧便于携带的U盘储存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并未从本质改变传统的教学的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流于文本教案的机械搬家,改进之处之止于在传统教学内容加上一些图片。教学中,教学信息量增多了,色彩绚丽的电子教案代替了单调的板书,甚至音、频俱佳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代替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是这些技术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吗?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往往发生的变化在于由人的灌输变为解放人力的电子信息的灌输罢了。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未见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具体体现。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的技术至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新的技术的使用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容量,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引发学生脑力思考的惰性,同时大大削弱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缺失往往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和功利。所以,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人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对象,师生间情感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人与人交流的效果是人机对话永远都达不到的,信息时代的人们只有学会沟通、团结、协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目标。

(三)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位

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艺术类、文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主体人格魅力的展现过程。我们应该尊重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个性特征、审美趣味、思维习惯等,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兴趣动力。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价值观见解积极地传达给学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应当是教师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正能量的情意因素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思考。

五、结语

教育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摄,得益于信息技术等与教育科学的互摄,教育永远是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教育技术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要素。实现教育技术的全面生态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对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进行系统、科学的定位,立足于地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需求特点等,以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人本主义系统观等理论,指导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及其运用的研究与探索,批判性地思考教育战略才能真正地革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与主题——访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4):10-13.

[2]胡凡刚.教育网络化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14-17.

[3]李永宁.论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定位[J].成人教育,2011(3):68-71.

[4]王永锋等.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解读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82-85.

[5]张清年,戴宏亮,葛志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等数学课堂教学[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101-102.

作者:李文娟 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