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转型期教学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转型期教学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摘要:艺术家凸显了艺术发生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具体化了艺术元素的美感表达,同时借鉴了素人艺术,原始艺术的视觉经验,这正与青少年艺术的素质提高所涉及的逐个层面相对应。因此,现代艺术的不同内容,从某种角度上分解了教育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并能够从艺术行为过程的思维逻辑中得到解释,对于教育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推动青少年艺术活动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理解现代艺术与青少年“转型期”教学的关系很有必要。

关键词:现代艺术;转型期;教育

当代的中国美术教育,不可否认的受到西方美术和教育的巨大影响。我们不排斥以准确造型和技法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绘画。不过,西方现代艺术是由传统的古典艺术发展而来的,提取了绘画中,表现语言、色彩归纳、构图形式、材料肌理等多种内容,进行逐一的探索。

一、现代绘画形式和思维

(一)立体的平面化表现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的是“形”,因此现代艺术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视觉形式的拓展。一定层面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使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感性统帅下的任意胡为。实际上,从现代艺术的源头来分析,艺术家们正是解析了人类自身思维,打破传统上对人类思想制约的束搏,从“人”自身出发,通过形式上的探索,将生命力回归于艺术之中,从而唤醒了人类本真浅意识中的逻辑,所以现代主义画家们将立体进行平面化表现,有着自觉、启示、宣言的性质,是艺术行为的观念化内容。

(二)形式的风格化、符号化

现代艺术进入20世纪,掀起了反自然主义形式的思潮,维也纳心理学家西格蒙德•费洛伊德《梦的解析》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画家们的思想。他在书中强调了解人类本能需求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冲动远比理性思考更为重要。画家们开始寻找可以启发创作灵感的原生态艺术,这也是现代绘画出现风格化乃至符号化的缘由。现代绘画表面上看上去是对形式风格的变革,而实际上,对艺术形象的风格化、符号化并非是刻意“抽象”的成果,而是艺术家们对人类自身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过程的解析。换句话说,这是在艺术形式上探索的心理行为艺术。

(三)现代绘画中色彩的主观运用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色彩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它首先来自于印象派画家对色光视觉主观的强调,随后是以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画家为代表回归发展了色彩的心理主观的呈现,最后彩色立方主义、至上主义画家完成了对色彩抽象认识的解构,对于现代主义绘画在色彩理念上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清青少年“转型期”色彩教学的思路,明确教学中的任务和方向,把握知识的实质内容,避免技法性的简单传授或者盲目的照搬临摹。《睡莲》是印象派大师劳德•莫奈的作品。莫奈说:“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表明了画家作画时抱着尊重自然在视觉中的印象的态度,继而去研究大自然中不同主体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并不断用颜色把变化不定的光与空气的微妙效果捕捉于画布之上。现代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正是艺术家在理性思维过程中对感受、感知的剖析,是人类高级的抽象思维在艺术上的提炼。对于现代艺术许多色彩理念的深度了解,有助于教师思考艺术理性思维的成长过程,在青少年“转型期”的教学中,色彩认知的审美与理解能力是学生提高色彩表现能力的关键。而色彩教学的技法能力与造型写实与否,不是青少年“转型期”色彩教学的关键内容。当代的中国,无论在美术学领域还是教育学领域,都非常热衷于讨论或实践现代绘画的各种形式,儿童和青少年“转型期”教学在这方面的涉猎似乎也成为一种时尚。目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对于如何体现现代主义美术思想的大胆尝试。但许多表面化的形式掩盖了素质教育本身应该解决的问题。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人们在艺术上开始思考关于再现与表现的相对重要性,以致引申到艺术家超越逻辑思考的范围以及那些超出意识控制下冲破理性范畴的力量。其实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西方现代艺术中各种画派的共性思考,他们在青少年“转型期”出现的教学上的心理误区关系最为密切,正确解读现代主义绘画形式演变上的思路,有助于我们理清思绪,找到教学中的思路。

二、青春前期青少年对现代艺术的解读

青春前期的青少年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比例,透视,结构认知的潜质,由于对真实再现对象的技能尚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往往十分渴望和注重描绘精准、结构严谨的绘画类型。这种心理上的趋向,会十分容易的引发青少年向往通过绘画学习,实现描绘真实立体形象的愿望。因此,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选择和解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现代艺术创作思维的高妙之处,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首先,如何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的美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环节,在教学中,与其拿着固定不变的大师作品,为学生讲解分析,倒不如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需要,选择艺术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起到举一反三,激发青少年自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我们以设定完全不同的教学目的的人物肖像课教学为例,摒弃以往让先学生欣赏几幅著名的现代人物肖像画作品再进行绘画的教学形式,教师设定课程内容为让学生画自己的爷爷、奶奶,要求他们在正式进行绘画课前观察老人们的生活,使用数码相机等照相设备拍摄老人们的肖像照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照片,与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每位老人的形象特征,以及面部皱纹对头部形体变化产生的作用。那么,使用有变化的线性素描表现形象的就够与特征,就是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同样的,还是以肖像课为例,设定一个以认识色彩对比为教学目的的课程。在阳光的阴影下,或者带有明确色彩倾向的衬布前,安排2-3个肤色完全不同的模特,要求学生使用大块儿,大色块,来概括模特皮肤、服装与环境的色彩。教师通过对比几位不同肤色模特的方式,使学生发现色彩在不同光线和环境下,会给人十分不同的色彩感受。并通过运用德国画家蒙特的肖像作品《玛利亚的肖像》为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认可根据色调的需要画中对于绿色皮肤的色彩强化是可行的。避免学生在绘画时把皮肤的颜色化成看起来像塑料人的大红加白的肉色。因此,在解读现代绘画作品时,本着一个思路,就会使学生愿意接受看似不够写实的作品,那就是:带着研究的态度体悟画家创作的原本意图,使学生获得大师绘画的思维方式,从而潜移默化的推动理性思维的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多元的文化艺术,从高起点的审美角度来陶冶青少年美感意识,锻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艺术素质。

三、古典美术与现代艺术在教学中的关联

古典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在形式上、造型语言上,表现技法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对于青少年转型期的教学来说,是相互补充,而且具有一定共性的,古典美术,注重造型的严谨和对客体形象刻画的深入具体,现代艺术注重对画家主体情感直觉的表述,如果我们不将两种艺术形式对立起来,会发现“转型期”教学要解决的理性思维,带动感性思维全面发展的内容,正是涵盖了古典与现代美术中遇到的问题。将古典与现代的优势和有益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参悟美术历史发展中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有利于反思教学中多元文化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在艺术语言上的创造能力,保护他们珍贵的个性成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青少年绘画的习惯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每个孩子在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都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因此,他们实际上是非常希望在同龄人中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当今应试教育对学生要求的统一性使学生们逐渐适应了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来完成统一的结果,这在艺术中是十分可怕的。在美术课程中,教师有义务将孩子们解放出来,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思考,认可每一种表达方式,与此对应,就应该认可青少年美术课程中写实的、意象的抽象甚至抽象的艺术形式并存,通过不同的课程有意识的让青少年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种类,开阔思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共通互融的宽松方式,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个性,并且有耐心同时也有信心的等待他们的成长,相信写实的表现对象和技法终归是所有人或早或晚,都能实现的,但艺术中的个性化多元发展会因青少年“转型期”教学的适度合理引导而获得有益的帮助。

四、现代艺术思维对青少年艺术发展的影响

深入理解现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在“转型期”教学中将会帮助青少年的艺术发展,教学实践中发生的课例,不仅能够有力的证实这一点的观点,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学的相互成长。例如为“转型期”的学生,设计安排的一系列水粉静物写生课程。为了打破传统的静物内容,教师应该如何去设计课程呢?在第一节课,选用了13只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玻璃酒瓶作为道具,将瓶子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教室静物台中央。当然这个作业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毕竟一些瓶子的颜色比较接近,那些透明的瓶子还能透出背景和衬布的颜色。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取构图,随后是概括色调,最后还要区别不同玻璃瓶的色彩倾向,大多数学生到了第三阶段都完成得非常不好,他们不能分辨瓶子得色彩倾向,更不能概括出瓶子之间得色彩差别。在这个意外得情况下教师要反思学生绘画思维过程中出现得障碍,就是他们还没有建立理性的分析和比较物象色彩的习惯。意识到再更换其他静物练习、花多少时间都不能很快使学生意识到理性分析色彩的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马上变更了后面的教学计划。第二次上课时,让学生停止继续绘画第一张没有完成的水粉写生,给每个学生重新发了一张水粉纸,要求大家在画面上任意的方向画满13个酒瓶,并将他们对每个瓶子的色彩感受概括为个有区别的色块,并填上颜色。由于没有了空间的概念,学生很快调出了各种具有颜色感的色块,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把这些瓶子从画纸上剪下来。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因为他们将自主排列被剪下来的瓶子的构图和遮挡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瓶子的色块关系选择背景卡纸的颜色。第二个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关键的,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通过教学内容的限定,开始思考色彩之间的对比、微妙区别,以及主体和背景色块的互衬关系。其实这正是现代派艺术大师们一直研究的内容。从第二次的作业中教师感到,学生开始有意识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在环境中的色彩关系,为了巩固和强化这种思维意识,教师马上设置了第三个作业。先让学生用黑白灰色块画几个很小的关于这组瓶子静物的构图稿,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作为下面黑白剪贴画的稿子。随后为学生提供黑、白、各种灰色的纸,甚至黑白画报,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色度直接剪贴。这个练习的难度是学生要通过看到的有色形象,比较概括出不同的灰度和灰度间的相互对比关系,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训练。最后,在经过了短暂的三个课程之后,教师把学生们的第一幅没有完成的水粉写生摆在教室中进行讲评,很多学生很快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观察和分析色彩的问题,教师很容易地让学生们理解了整体观察,概括比较色彩的色相、冷暖、纯度等抽象问题。随后学生们大多能够主动调整画面中不和谐的色块,并且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这个课例是教师在体悟现代艺术研究的内质后,引申到教学方法上的个案。其实教学中的乐趣在于,教师永远无法框住课程中将会发生的全部情况,学生的绘画基础、艺术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灵活掌握课程中的教学目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并结合当地资源文化,创造适合学生理解和成长的课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结语

现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为青少年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各种创新探索的可能,时代的发展也必然会使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呈现更加辉煌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周宪.艺术的自主性:一个现代性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4,2:5-15.

[2]雯妮娅•库力亚.《以儿童美术“分化期”的讨论再看美术教育的整体价值》[C].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杨景芝,黄欢.青少年艺术转型教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

[4]曹桂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终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一次系统梳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4,11:60-71.

[5]叶桦.浅析现代绘画平面化的趋势[J].红河学院学报,2004,4:60-63.

作者:杨明倩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