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形式美在毕加索绘画中的体现

形式美在毕加索绘画中的体现

本文作者:皇甫娟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各种不同的美学范畴编织成一张巨大、复杂的思维之网,其中,“形式”当属最耀眼、最持久的范畴之一。艺术家们不论是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绘画的创作中,还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作品的表现里,都孜孜不倦地思考、追求、探索着“形式”的美。艺术作品成功的要诀之一就是对“形式”的成功把握,这是创作的首要着眼点。毕加索是西方20世纪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一生都致力于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开创的立体主义,几乎纯粹地表现着物体归纳后的几何形态之美,极力追求这些形体重新组合所产生的、抽象的、新的形式美感。在之后的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形式美的探索。绘画艺术摆脱了以前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形式更为主观和纯粹了。“美”逐渐被认知为是“有意味的形式”,以“形式”为核心的美学观正在悄悄取代以往传统的“内容”美学。由此,20世纪后的现代绘画呈现出形式主义美学空前繁荣的景象。

一、形式美在毕加索绘画中的体现

在形式美表现中,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是极为突出的,他的作品充满了独创的样式和变形。他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贡献便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探索绘画形式。毕加索的创作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还有后来逐渐演变而成的立体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他个人绘画方法和表现风格也几经变化,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不断为我们展示着对新的绘画语言的探索历程。他的立体主义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界定观察事物、表现物体的视点和传统空间的构成方法,物体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可以重新被分解、剖析,然后按照自我创作意图,以新的组合形式被呈现于画中。作品中由几何块面的重叠和直线、曲线的交错所营造的情调和趣味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光线、明暗、空间和色彩的表现,画面构成与抽象形式的美成为了他最突出的形式语言。新的语言能赋予艺术新的生命。毕加索以及他的立体主义绘画影响了整个20世纪之后的现代艺术,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抽象主义绘画和形式主义艺术的革新与发展。他真正完成了绘画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革命——从具象到抽象形式美的表现。因为毕加索,绘画或许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形态去了。

二、西方形式美学的源流

形式美表现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流。李斯托威尔说道:“略微瞥视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从希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1]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人们就试图在几何关系中寻找美,西方美学就开始了对形式的思辨。18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荷迦兹提出,美是由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相互制约而产生的。之后,柏拉图认为,“形式”就是事物的第一本体。近代,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也十分强调形式秩序。还有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进行分析时指出:“美是自由的形式”,“不涉利害的愉快”,审美的情感只在于形式,只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克莱夫•贝尔继承了康德的理论,并将其真正地运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他进一步指出了,艺术作品所能引起的审美情感不依赖于理性、直觉的判断,而是对其形式的一种欣赏。那些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线条、体积、空间、色彩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形式和表现能力,“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此可见,在艺术史上和美学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具象内容在美学标准中的消解,超越内容的、强调从形式到感官愉快的“形式美学”在迅速发展着。形式的追求与探索是绘画艺术乃至各种艺术形式对美的表现的本质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美即有意味的形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在于它是形式美的体现。当时的西方已经出现了现代主义,虽然各个美学流派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在追求着艺术形式的不断突破,都普遍倾向于认同“形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如果一件艺术作品想要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共鸣,那它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形式”必定是要“独特的”、“有意味”的。

(一)形式与内容

论及形式,我们会马上想到一个相对应的范畴——内容,它们一直是一个矛盾统一的整体。关于二者的关系,人们认为:在古典绘画中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反映。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大厦中,“内容”与“形式”两者被严格地置于对立的两面,是一对重要而严格区分的范畴和方法,并支撑着他庞大的美学体系。而在康德研究中,“内容”是感性材料,是凌乱的,而“形式”则是用来整理、综合这感性材料的主观思维框架。形式主导着内容的方向却又不依赖于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之间相互分离并且相互对立。从古典绘画到现代主义绘画,再到当代艺术的表现,艺术样式一直在经历着内容与形式的变迁。古典绘画是自然事物的再现与模仿,画面的内容是作品的主体。这一时期绘画中的形式与结构因素都被深深掩藏在画面主题、画面背景、画面主要人物这些具体外在形象背后。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美术开始纷纷流行“绘画要摆脱对历史、文字和客观自然的依赖”、“表现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等观念,表现出了对物体的抽象性、象征性和形式表现语言的强烈追求。绘画艺术逐渐摆脱了以前的功利性与实用性,绘画变得更为主观和纯粹了。形式元素从附属的技巧性概念成长为具有优势地位的本体论范畴,成为标示艺术的种类特性和整体风格的主导概念。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的,内容通过形式呈现,形式必然承载着相应的内容。表面上两者是分离的,但在更高的意义与理念上,内容就是形式的内容,形式即是内容的形式。两者应该是既相互对立,又高度统一的一体。人们对艺术的种种探索和思考都表明,“形式美学”正在逐渐地成为当代美学核心。

(二)抽象的形式使人们对内容的认知更为真实

抽象的形式美,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内在美。人们尝试用这种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更为真实的具象审美感受。“抽象形式”按照亚理士多德的释义,是“抽取形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抽取事物本质的形象。为了抽取事物本质的内核,需要将非本质的方面,即事物的偶然的、次要的方面弃之不顾,若不舍弃这些,本质内容也就无从显现。康德说:“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他强调的形式美使人们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会将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非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将失去自身的价值。阿恩海姆也指出,现代派艺术家运用精确的几何图形的目的,就是要更直接地表现那些隐藏着的自然结构的本质。以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为例,《亚威农少女》一直被称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它彻底否定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有着深厚写实功力的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重新组合。形象从画面中逐渐消失,而形式则愈加突出。

他的另一幅描绘战争中杀戮平民的伟大油画《格尔尼卡》,也运用了与以往绘画大师们截然不同的描绘方法来表现历史的一幕,这是一种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混合的描绘方法,现代主义绘画中那些最主要的表现倾向都综合交织于这幅画中。毕加索刻意回避了真实战争场景的再现性描绘,在《格尔尼卡》里我们并没有看到飞机盘旋、被轰炸的房屋、具体的事件和受伤的人物,而是由战争的各个侧面和实实在在的形象符号交织组合的画面,这种更具象征和寓意的形象符号经由创造、重组之后,更充分和自由地展现了这场血腥的屠杀,构成了一幅更有力量的悲剧景观。画面里那些残肢断体等碎裂的形象片段,全是用一些硬朗不舒服的线条勾勒的,从而形成一种破碎、混乱、骚动、狂暴与不安的整体效果。色彩上选用暗喻死亡和地狱的黑、白、灰三种纯色,视觉上的震撼力已无以复加,使我们不得不用眼睛去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即使观看者并不能看懂和了解每一个细节和形象,但当面对整幅画面时,我们也能凭着对其形式的审美感受,体会到这场战争与残杀气息,与毕加索产生共鸣,领会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精神与含义。在欣赏毕加索的画时,假如能够“成功地使我们被动的知觉与特定的完形与物体范围外的情形相适应,与毕加索的视觉手法相一致或者相接近,那么他的画就会变得非常‘真实’了。”[2]

一些形式符号的具体形象也许是难以辨识明确的,但就是那说不清是什么的线条与形体结构给我们带了神秘感与猜想,并给予了我们用心来感受美的途径,和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你不必追问它是什么,它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美感。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觉对自然客体进行解构与重构,在表象之下重新创造出了新的、永恒的、真正的形象。四、形式美学在现代绘画中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再现美学分崩离析,在摄影技术发展的冲击下,绘画用来描摹自然、再现自然的社会功能被取代,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功利性,成为了纯粹审美艺术,人们对美的表现进人了一个空前繁荣和多元化的时代。对形式的探索,成了美学、绘画和艺术设计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立体主义的构成形式是用简洁的直线、弧形和几何形、抽象化、平面化取代繁琐的曲线、空间感和再现性,为其他艺术流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提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哲学思考,也为后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的抽象创作,都是在毕加索形式主义的影响下探索出的绘画语言的新形式、新空间,从而超越了表现物体原有的物理形体与空间的约束。蒙德里安成功地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纯几何形的抽象创作中安排原色红、蓝、黄及灰色。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净化,只有用抽象的形式,才能表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内涵。之后的表现主义,更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形式表现,运用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20世纪以来的波普艺术、拼凑艺术、捆包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绘画等后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中,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探索。抽象的形式美对设计艺术也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在设计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人们必须利用引人注意的形式美元素达到美化设计产品的目的,引导消费者进行选择。大批艺术家和理论家将视觉形式美作为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的研究重点,美国重要的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更是把“形式”视作人们定义整个西方“现代主义”之基础。

五、结语

“形式”为艺术表现的造型语言之一,是在分析和理解视觉艺术时最为根本、最为有力的方法和途径,艺术家们通过视觉形式的表现,进行着自我创作与陈述。自古至今,人们不断尝试呈现自己的情感和对美的认知。当代社会在快速地发生着巨大变革,随之不断产生的新事物、新思潮、新现象都无法再用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和方法去表达。生活和艺术都迫切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去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可以说,“形式”的发展与超越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从毕加索的绘画中我们看到,形式美学使艺术家从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中解放出来,进而返观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性的视觉艺术不论绘画还是设计,并不追求艺术形象与客观世界的完全相符,而是更加注重怎样用恰当的形式来更准确地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传统的审美标准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形式美表现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中心,也是人们在艺术世界中探索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