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盐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

盐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作者就盐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背景、路径的探索进行系统阐述,并对生态循环农业“五化”同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推进全省生态循环农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循环;思路;探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盐城作为江苏省农业第一大市,农业总产值及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该市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索,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五化同步”发展之路。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

基础领域,对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和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其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壮大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必须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靠“输血”不行,只能靠农业自身发展功能的增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生态循环农业既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潜力,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扩大生产门路、增加就业机会的社会效益,并能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是一条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拓展农村经济、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1.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缓解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是靠消耗资源、牺牲生态、恶化环境为代价的,带有掠夺式的开发性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内部层次物质、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废弃物资源化,使农业生产条件、环境得到改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清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

2立足“生态、绿色、循环”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盐城始终坚持把生态市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定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了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绿色农业体系。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资源利用高效、产品安全优质、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以“一控二减三基本”为抓手,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积极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2.1探索“四大模式”,典型亮点不断涌现

一是农牧复合生态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种植业和畜牧业链接起来,将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满足生活用能,沼液沼渣施入农田提高土壤生产能力。二是农工复合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循环方式,必须依靠各行各业的参与。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以工建农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宽循环农业模式路径。三是农旅结合生态观光模式。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探索农业生态旅游,形成集行、游、住、食、购、娱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并配套建设沼气工程,为园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洁净的能源,形成以沼气为纽带,实现农产品生态种植、沼肥养鱼、沼液喂猪等具有生态园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四是农能复合经营模式。利用盐城市滩涂和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建成了具有盐城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2.2构建“三大体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健全的体系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工作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大力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监管水平和保障能力。一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环保、科技、财政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应用体系。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60个,盐城市农业地方标准72个,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各类农产品质量企业标准652个,初步构建了盐城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创建,“三品”产量占比达40%以上。三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创建1个部级、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成产地准出示范基地104个。五级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检测站点171个,已建的各类检测站点初步构建起市、县、镇、基地、市场等五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初步建成。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已建成5个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中心。

2.3重抓“三个关键”,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重抓技术攻关,实用技术不断完善。经过几年的行政推动、典型促动、项目带动,实现了盐城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不断革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由“两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低利用),向“两低一高”(低投入、低污染、高利用)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由“单一的能源化利用”向“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利用形式利用转变等,形成了秸秆“五化”利用新格局。畜禽养殖由“单一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有力的推动了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的形成。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由“单一的肥料化利用”向“肥料化、能源化”转变等等。二是重抓生产方式转变,废弃物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加快转变循环利用等生产方式,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废弃物利用率达88%。在利用方式上,夏季以机械化全量还田为主,加快发展大中型收割机及还田机械;秋季以多形式综合利用为主。探索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市场主体,实现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推广沼肥施用,鼓励发展沼肥生产、销售、配送、施用等一条龙服务组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延升产业链。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激励,协调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重抓污染治理,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明显增幅。全面启动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到2015年底测土配方施肥年推广应用面积达172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5%,氮化肥利用率达35%。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和应用化学农药等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7%。出台了《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集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切实消除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和隐患,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3以“五大理念”为指引,以五化同步为要求,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和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黄河故道开发等众多机遇叠加的独特优势的时代背景下,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抓手,以生产布局科学化、发展方式模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投入品使用精准化和面源污染防治规范化“五化同步”为要求,大力推广“三清五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致力发展畜禽业“四位一体”养殖模式,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立体种养等循环农业模式,为盐城空气好、全国走在前作出积极贡献。

3.1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科学化布局

要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三区一圈”(里下河生态农业区、渠北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农业区、城郊都市圈)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要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盐城市农业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发展潜力等现实状况,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安排大农业结构,扩大优势产业、优质品种、优良技术的应用,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3.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化

要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种、养业内部循环发展模式。在种、养业内部实行立体混套种养,有机生产,构建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积极探索和推广农林牧渔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相互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鱼、鱼菜共生等模式;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建立以工建农、以游促农、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积极探索以清洁能源为纽带的盐城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形成新能源与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模式。

3.3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化

突出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综合利用、实现禁烧禁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来抓,扩大联耕联种、深耕深翻,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切实解决秸秆收储难题,拓展秸秆利用新空间。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治理工程、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堆沤直接还田,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实现种养衔接、农牧循环。鼓励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带动分散养殖户畜禽粪便的收集和利用。鼓励使用加厚地膜,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逐步建立回收网络。推动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开展屠宰废水等农产品加工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3.4农业投入品精准化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积极开展耕地质量评定,严格把关占补平衡。完善耕地监测体系,保障耕地质量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病虫防治专业化组织稳步增长。加强植物检验检疫,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外源病虫侵入。畜禽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兽用生物制品等投入品要根据需求和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要求规范使用,禁止使用规定以外的任何物质添加到饲料中,坚决杜绝违禁物品、有害有毒物质和药物残留。

3.5农业环境污染防治规范化

认真开展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着力推广农业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和生物防治技术,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严格执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在禁养区内,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对新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认真搞好环评,落实好“三同时”制度。

作者:任彬 倪圣亚 薛民琪 陆胜龙 王亚杰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环境监测站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