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企合作共建的高职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共建的高职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在理性认识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通过“三个维度、四个载体、三个保障”模式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以此为支撑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深度和发展的高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校园文化存在诸多缺失,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建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新时期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高职院校必须肩负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但由于建校历史较短,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矛盾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缺失。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缺失,内涵建设不足

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是校风学风不断沉淀的过程。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已经具有完备或较成熟的管理机制,但在文化建设上,仍体现出自觉意识缺失、内涵建设不足的特点。从理论层面看,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尚处在摸索阶段,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受评估、评比以及扩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经费多数用于保证办学基本条件建设,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明显投入不足。且由于理论指导的缺失,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出现偏差,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致使校园文化建设表象化、形式化,内涵建设严重不足。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失,规划引领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必须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去构架和实现。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由于规划引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教学割裂,与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脱节。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常常简化文化活动,或异化政治性任务,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学生社团活动基本以体育娱乐为中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在活动的组织落实中更是出现各部门“零敲碎打”的局面,难以形成文化建设的整体特色。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精神维度缺失,价值理性彰显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过分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人才培养的“唯技能化”倾向日益突出,文化建设中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职业精神的培育和文化素质的教育,使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重科技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这样往往只能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性工人,而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人”。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已经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4.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文化特色缺失,校企融合不足

“行业文化是指在某一行业内的企业和员工所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很多行业、企业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管理等等。”[1]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征,内在要求其校园文化应该更多地吸收和融入行业企业的特有元素,营造行业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更加强调设备的引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形式、企业精神等企业特色文化的学习引进,以及职业氛围的营造等重视不够,校企融合不足,很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文化而离职甚至失业。

二、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建好高职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

1.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近几年,国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后,国务院也紧跟着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方案。可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薄弱,还将长时期处于探索阶段。而作为其核心的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高职教育要想自立于高等教育之林,就必须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职文化,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与企业合作共建。

2.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办学特色上,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也很难赢得竞争与发展。办学特色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还体现在文化特色上。创造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是职业院校的强校之本,将特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管理等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特色的形成。而职业院校所特有的文化属性———“职业性”则内在的要求其校园文化更多的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要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落实校企结合,有效地吸收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才能形成经世致用、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文化内核和开放协作的大学精神,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人才培养质量却日渐下滑,毕业生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校园文化形式单一,校企文化融合不够,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校企合作创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共建特色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校企合作文化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可以以一个“准员工”的身份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生产、管理等环节,这有利于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分析,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品质等方面与企业实现无缝衔接,在增强了高职院校育人针对性有效性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捷径。

4.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深化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讲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性的意义。在校企合作中共建高职校园文化在客观上也应成为企业的主动选择,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可以较好的为企业做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其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让学生尽早适应和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岗位适应时间,提高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适应度”和“匹配度”。最后,高职校园文化中包含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行为及管理方式,也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的品味与内涵,使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及共赢发展打下基础。

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但高职院校毕竟不是企业,其文化共建决不能照搬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学校和专业为主体,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深入推进。

1.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三个维度”丰富共建内容

校企文化共建必须以物质文化强化认同、凝聚人心,以制度文化规范行为、激发活力,以精神文化引领校风学风建设,通过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共建。一是塑造物质文化的职业内涵。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2]。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教学场地建设上,需要把优秀企业的文化元素,如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工作价值观融入其中,将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行业质量标准等通过橱窗宣传栏、海报等形式予以宣传和介绍,并及时更新本行业或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业内用人的最新要求,营造“零距离”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参照企业工作环境的“情境育人模式”来设计,张贴企业的标语和口号,营造浓厚的专业实训教学特定情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行业认同感和亲近感,达到物化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提升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中,尤其是“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并固化为精神层面的要求,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凝聚教职工,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思想同心、工作协力、行动合拍的效果”[4]。三是突出制度文化的实用性。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对师生员工行为起着规范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要倡导校园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和融入优秀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例如在管理方面可借鉴“企业化”值周制度、“准职业人”专业承诺制度、“企业奖学金”制度等来实现精细化、制度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学校即公司”的规范意识、“学生即员工”的责任意识、“上课即上班”“作品即产品”的质量意识、“专业即职业”的核心意识,让学生以“准企业人”的身份来体验和适应公司的管理制度,真实地扮演工人角色,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行。

2.全面推进落实,通过“四个载体”拓展共建路径

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第二课堂和教学团队建设”四个载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实施。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落实文化建设。校企双方应通过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情景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产业+企业+专业”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环节,巩固教育成效。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根据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坚定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培养吃苦耐劳和遵纪守法习惯。二是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职业特色。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应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课程开发,以“应用”为主旨,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课程设置,使优秀企业文化真正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介绍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把企业文化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5],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要努力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面临的问题,以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来带动和强化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为教学和企业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在第二课堂中渗透企业文化。第二课堂能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提高传统活动的质量,在科技和文体等活动中渗透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主题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寒暑假期间的企业实践等活动的比重”[6],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规范独特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的种类,题材和内容,在活动形式上,可以与企业协商,借助双方现有的资源,“采用联合主办或者企业赞助等方式,或者将活动场所转移到企业,由企业人员全程参与组织技能竞赛或者户外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更能提高活动的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渗透会更加直接和有效”[7]。四是校企共建高素质教学团队。教师是“校企合作的文化桥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是校企合作文化共建的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要指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科研、为企业承担培训任务等工作,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能力要求。同样,企业要选派管理骨干、高级技工到学校兼职,与学校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的长效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校企双方人员流通和交流。

3.积极统筹协调,通过“三个保障”促成文化共建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联动保障机制,形成三方合力,才能推进文化共建的有效开展。一是高职院校要明晰办学定位,增强办学吸引力。立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调整发展战略,只有以一种开放的理念,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灵活开放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并以此为指导加强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使之与行业企业及岗位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打造富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只有在这些硬性条件上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才能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和积极性,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为特色文化建设创造氛围和条件。二是企业要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企业只关心学生本身的质量和规格是不够的,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企业要参与其中,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接收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兼职教师等,这一切不应被视为企业的负担,相反,应该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把企业文化内涵直接渗透到学生实习实训课程中。通过接受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兼职教师,把企业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等直接引进专业教学,促进专业教材的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共建才能更有效率,出效果。三是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强化政策保障。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只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文化共建的有效开展。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政府用这些条例,确保校企双方共同遵守责任和义务,同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企业必须缴纳一定的职业教育基金,政府将这笔基金按需分配给相应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培训经费,这样政府不仅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经费来源,也促使企业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合作的企业同时享受财政的优惠。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切实担起责任,真正破除政策制度阻碍,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优先获得项目审批权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提高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形成可靠的运行机制,为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樊人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5):3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3]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5.

[4]张麦秋,张孝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文化建设的冲突与共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47.

[5]沈文英.我国高职校企业文化教育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5):20.

[6]雷小波,孙慧娟.论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2015(2):15.

[7]孙慧娟.校企文化融通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5.

作者:庄群华 孔文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