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双创的影响

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双创的影响

[摘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广受关注的当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依然有着重要影响,从内容、创意、形式等各方面,为校园文化“双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有益的借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要求,借力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革除消极影响,在校园文化“双创”的生动实践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电视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双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奉行“拿来主义”,借鉴一切有益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其中电视媒体以其丰富的节目形式和优质的节目内容,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双创”的重要来源。

一、高校校园文化“双创”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成才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精神情操为目标,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1]高校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内容。广义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比如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且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发展。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科技活动、创业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和自愿参与,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即狭义的校园文化。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展示大学生的风采风貌、增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活跃校园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双创”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在新时代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在当下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网络、手机、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向高等教育广泛渗透,“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作为高校办学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必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指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转型,主要表现有校园文化的服务对象要适应90后,甚至00后等新一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服务目标要转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校园文化的服务手段要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方向转型,创造出新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等等。创新性发展是指校园文化的提升超越,表现为校园文化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校,而是树立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吸引留学生和外国友人加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国际性。校园文化不仅局限于青年文化,还要吸收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各种先进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包容性等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即以校园文化为主体,以开放包容为原则,以转化发展为手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推动校园文化的改革和提升。

二、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影响的表现形式

媒体与校园文化向来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手机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但是人们在看到新媒体快捷、方便、低成本的同时,也忽视了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导向多元含糊、内容过度娱乐化等弊端。新媒体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衰落,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优势,比如成熟的把关机制、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精良的制作、对社会趋势和大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恰恰弥补了新媒体的不足,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传统媒体内容的优势相结合,两者构成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传统媒体中,电视因为其传播迅捷、表现多样、内容丰富,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最直接、最突出。在新媒体已经成为显学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尤其要重视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的重要影响。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央视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从那时起,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和高校校园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二者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们喜欢模仿、借鉴电视节目,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流行时,学生们便策划组织了户外游戏类活动《奔跑吧hero》和益智竞答类活动《奔跑吧IQ君》;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流行时,就有了全国范围内的《校园好声音》比赛;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流行时,学生们就提出也要搞校园版诗词大会。在网上只要打开一所大学的新闻网站,总能发现几个与某电视节目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每年一度开展的《感动法大》,就来源于央视的《感动中国》等。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双创”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借用名称。即校园文化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只是借用电视节目的名称,重新包装宣传,转化成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形式,给人以新鲜时尚的感觉。比如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校园歌手大赛,通常以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冠名。当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热播时,这些歌手大赛便热衷于改名为××好声音。显而易见,这种改变只是新瓶装旧酒,电视节目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校园文化;第二种形式是借用创意。即校园文化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借用电视节目的创意对活动重新设计组织,将校园文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比如学术讲座是高校最为常见的一种校园文化,很多学生对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央视《百家讲坛》的创意就重新焕发了高校学术讲座的活力。该节目的特点就是名人授课、主题集中、系列解读、通俗易懂。北京大学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借用了《百家讲坛》的创意,邀请知名专家讲授,围绕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对十二个关键词单独成篇进行系列解读,力求深入浅出贴近学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借用规则。即校园文化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借用电视节目的规则对活动重新编排,完善活动的流程,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比如现在很多电视选秀节目都增设了网络投票,校园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便借鉴这一规则,也搞起了网络投票。很多电视比赛除了邀请专业评委,还增设了大众评委,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也借鉴这一规则,增设了大众评委;第四种形式是完全照搬。即从名称到创意,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克隆电视节目,推出电视节目的校园版,实现电视节目在高校校园的创造性转化。比如央视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热播之后,在高校便立即出现了校园版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

三、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影响的原因分析

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的影响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电视媒体、校园文化自身等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心理等主观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合理引导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电视媒体的功能

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专业媒体、主流媒体、强势媒体,对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电视之所以对校园文化有较大的的影响,与电视自身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文化功能。媒体都是文化机构,电视生产的节目等内容都是文化产品,并且这些文化产品都是经过加工、筛选过的,主要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点与高校校园文化的文化属性同根同源。因此,高校就可以直接借鉴电视节目等完成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舆论功能。电视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由于电视是主流媒体,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舆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同样具有舆论引导功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利用电视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保障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走偏,价值引领不走样。第三,宣传功能。电视具有宣传功能,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声音,又要宣传社会生活体现出的真、善、美,这就要求电视具有开放的精神。现在的电视节目从媒介形式到参与主体都已经走向了开放,不再是媒体精英的闭门造车。电视的开放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校园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二)校园文化自身的局限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本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中校园文化却存在着创新性不足、吸引力不强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校园文化开放性不够。大学作为读书治学的象牙塔和意识形态的建设阵地,与社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这有效隔离了社会不良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治学环境。但与此同时,这种相对独立性也造成了校园文化的封闭性,社会的最新文化思潮、文化动态和文化成果不能很快传导到校园,校园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对隔膜,造成了校园文化的活力不足;第二,校园文化创新性不足。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众文化、基层文化,并非由专业的文化生产机构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时间都有限,因此其创新性必然受影响,造成部分校园文化主题陈旧、形式呆板、内容老套,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三,校园文化的行政化倾向。高校行政化是指政府部门和高校依靠其拥有的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以行政运行机制来管理教育的现状。[2]高校行政化作为一种体制顽疾,也不可避免地给校园文化打下了烙印。校园文化行政化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应付”现象,匆忙完成任务即可,忽略组织活动的初衷与主题的彰显。[3]还有很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和“组织”学生观看,并非学生的自愿等等。

(三)大学生独特心理需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有着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易于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常规的活动表现出厌倦,不断推陈出新的电视节目迎合了青年人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他们充满好奇,富于幻想,乐于表现自我,明星真人秀类节目吸引大学生在校园文化里实现一次明星梦;他们关注自我,渴望成长,敢于尝试,婚恋职场等贴近性强的电视节目让他们重新发现了自我;他们渴望获得关注,取得认同,借助电视节目的流行他们也成为了校园关注的焦点。总之,电视节目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里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和个性表现,得到了心理满足和成就感,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四、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影响的对策解析

面对电视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双创”的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既要勇敢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积极借鉴电视媒体的精华,又要看到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潜在风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而为,顺势而为,将电视媒体变为激活校园文化的一股清流,变为繁荣校园文化的宝贵资源。

(一)积极利用电视媒体促进高校校园文化

“双创”首先,电视节目和校园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任,因此电视节目和校园文化是同根同源,携手并进的关系,两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其次,当下的文化生态是多变多样,共生共融,大学生面对着林林总总的文化主体和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开放的文化胸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积极关注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电视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媒介,制作的电视节目包含了很多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职场、心理、婚恋、创业等内容,这些也是校园文化要关注和反映的内容。电视节目本身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而且它的主题、创意、模式、规则、内容等都是校园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需要的,我们不仅不能限制这种借鉴,还要支持倡导校园文化积极借力电视。因为电视节目是专业文化工作者生产的,经过精心设计,幕后有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会让校园文化提升内涵、眼界和水平,增强校园文化“双创”成效。

(二)自觉消除电视媒体对校园文化

“双创”的不良影响电视媒体和校园文化虽然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在属性上又有区别。校园文化是纯粹的文化事业,而电视媒体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电视媒体除了注重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因此各种电视节目也会良莠不齐,部分电视节目为了经济利益,出现炒作、低俗、拜金、过度娱乐等倾向,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挑选那些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节目,自觉抵制电视节目的低俗媚俗倾向。作为高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监管,严防劣迹公众人物进入校园,严把校园文化活动审核关,不能以创新创造为借口,放弃价值判断和突破道德底线,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双创”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努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有其自身的价值观、特点和规范,与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媒体文化等其他组织文化共同构成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在借鉴电视时,一定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意识,不能对电视节目照搬照抄,盲目跟风,随波追流,成为其附庸。一方面,校园文化一定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坚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对电视节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主体意识更要体现在创新上,高校校园不能成为社会其他文化的跑马场,在这个文化激荡交融的年代,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有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云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热情,每天都在进行着知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因此理应创造出有自身特点、新意、内涵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先进文化。

(四)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之所以热衷于借鉴电视节目,是因为它受制于空间、载体、资源等约束,很难有突破和创新。网络的发展为校园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良机。首先,网络的多媒体属性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在网络上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吸引力和亲和力大大增强;其次,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信息含量和文化内涵;再次,网络的超时空特性突破了校园物理空间的限制,极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展示空间;最后网络的互动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参与度,在网络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可以相互交流,校园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学生的表现舞台,而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平等参与尽情展示的舞台,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因此,要将电视媒体的内容优势和网络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培养网络技术人才,开辟网上活动空间,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网络将优秀的电视内容、创意实现二次加工和创新,实现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佳.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169-170.

[2]于翊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化困境及其消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0-

[3]何小梅.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30-133.

作者:李剑伟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