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定位及存在误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定位及存在误区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软实力”。文章立足于深化教育改革这一现实背景,从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出发,深度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要义与方略,旨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认知;校园文化规划

在国内教育朝着社会中心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全新发展背景使高校有了新的目标,高等教育出现巨大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与理论探索需求持续增强,校园文化理论探索面临新一轮挑战:一是必须使校园文化本质、组成、意义等基础理论得到细致有效的分析,优化核心重点问题;二是必须建立相关理论体系,从而在校园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理论定位

1.校园文化的本质含义

校园文化由来已久,经过整理与汇总,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基于狭义层面来讲:“它代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课外文化”“不包含教学活动在内的其他所有生活模式”等[1];基于广义层面来讲:“全新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涵盖思维方式、体制、各项活动等众多内容,并非仅仅只是常规的文化活动,侧重于本身的文化概念、历史积累、传承与思维方式,即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生存体制”“由文化学方面来讲,它代表提出者结合校园生活归纳整理的物质与精神产物”“也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与潜能发掘,将人与科技设施搭配,最终满足教学需求的管理科学”。由此,校园文化既代表内部人员统一的校园价值观,也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质、精神层面不断延伸发展的文化形态。

2.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基于文化形态进行分析,主要由物质、体制、行为、精神等四种文化组成。物质条件直接代表着人文景观,与校园的文化体系紧密相关,借此能够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发生改变。制度文化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产物,需要内部人员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活动顺利开展。对于内部人员的行为方式来讲,有着约束作用,带着明显的强制特征,可以利用奖励等方法转变其思维方式,借此达到教育目的。行为文化作为其动态表现,即按照相应的教育规划由师生开展的活动,可借此了解其价值取向有无问题。精神文化作为其中的重点与支柱,既表达高校基本特色与文化内涵,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办学理念、教学意义,代表其文化层面的内在含义[2]。对于校园而言,其历史积累、理想目标、精神面貌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凝聚力与生存方式的核心支撑,借此反映出校园自身的特色与理念。以此为基础,能够彰显高校内部所有人员的价值取向、理想与思维方式,可以借此对学生造成行为方式的引导,使学生真正铭刻于心,增强自身荣辱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1.校园文化建设主观性较强,缺乏规划性

此项建设工作本身是按照校园客观形势开展的活动。具体实施阶段,必须遵照客观形势进行改革与完善,不可依照个人兴趣与领导层的随意决策发生转变,否则将会和实际要求、目标背道而驰。不仅如此,还需培养自身独有的特色,与办学宗旨保持一致,结合办学期间的客观形势与现状加以调整,做到思想统一,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建设工作属于长期性任务,必须根据高校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基于发展现状,按照规划要求实现科学处理。在部分院校中,领导层过于关注校园文化工程建设与效果,既未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考虑,也没有提前进行规划与部署,导致建设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3]。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经常出现变动,主要原因便是整体规划不足,无法真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局部与表象,忽视整体与内涵

此项建设工作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主题与基本风格必须做到协调统一。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当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宗旨进行处理,从全局角度考虑,避免进入误区。在具体实施阶段,不可为了局部特色忽视全局要求,一旦如此,必定会给建设工作造成阻碍,导致建设工作程序混乱,无法建立预期设想的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本质含义决定着它的价值与意义。只有保证其文化魅力得到体现,才能长久生存。然而,在实际建设期间,大部分院校过于关注表面,始终未考虑实质问题,比如,精神文化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制度体系沦为摆设等,尚未建立真正有效的体制,失去其本应重视的内涵特色。

3.校园文化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人文等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与价值。校园文化一方面涵盖硬件建设,如景观处理、绿化发展等;另一方面,涉及校风面貌、体系体制、沟通交流等精神层面的软件要求。大部分高校往往将硬件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导致校园文化缺少本质内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不合理的、有问题的,换言之,没有灵魂的校园文化,注定无法长久发展下去。

4.校园文化重视投入,忽视传承与产出

此项建设工作必须按照效益最大化这一准则来实现。大部分人往往关注资本、资源投入情况,并未真正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事实上,这项工作的关注点并非投入,而是最终产生的效果,换言之,当出现效益后,我们需要对其在教学期间起到的价值进行评估,一旦所得结果超过投入,那么我们认为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属于比较理想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结合校园本身的发展积累与传承来实现,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借此产生与发展一致的校园文化。无论怎样优化与调整,必须以传承为前提进行处理;相反,便会违背文化建设的初衷,仅仅只是根据主观意愿出现的产物,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也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如果领导层出现更换,必将沦为废物。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成因

1.理论肤浅,前期调研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理论体系与基本体制共同支撑的一项重大活动,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基于教育理论,进行全面探讨与总体规划,遵照教育理论与要求来实现,避免出现任何冲突与矛盾。必须经过调研分析,从而掌握校园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找出其中具备传承价值的内容,从而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具体。只有以此为前提,方可与时展同步,基于高校办学宗旨,实现长期有效进步,最终建立特征鲜明、满足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对内部人员的行为方式带来积极的引导效果。

2.层次较低,缺乏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文化的全新目标,给建设人员提出相关要求,一方面必须具备长远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深度。一旦校园文化被大多数人接受,就会借此形成一股氛围,从而使更多的师生受到影响,自觉参与,最终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思想行为上获得正确指导。因此,高校领导层应当采用合适的手段给予宣传推广,确保师生充分认识与理解,借此获得全体师生的支持与认可,如此一来,便可推动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应试”压力大,忽视其他功能

即便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然而,因为考核与评估体制有着明显缺陷,成绩分数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许多院校过于关注成绩学生,并未考虑建设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不但如此,部分院校直接将该项工作交由基层人员进行处理,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一旦领导层忽视其功能性,那么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必将失去应有的耐心,注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资金匮乏,评价标准不健全

此项建设工作若是目标定位较高,那么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如此一来,便会让许多资金不足的高校产生抵触心理,却又必须进行相关建设,由于对结果存在大量疑虑,所以普遍在中途放弃,即便可以完成,也难以保证质量,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因此,必须明确其建设内涵,不可简单地通过投入判断其价值与作用。现阶段,即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大量存在,同时受到教育管理机构的关注,各项扶持均已到位,相关目标逐渐明确清楚,但所得结果是否为理想的、有效的,目前难以制定统一规范进行判断,也不存在相关成功案例学习与借鉴。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理论不断涌现,然而,由于各个院校间存在明显差异,故而未能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与处理依据。怎样对建设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略

1.明确的教育观引领,同时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

高校管理作为一项科学活动,应当注重管理人员教育观的培养,防止思维行动方式出现误区,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只有自身理论意识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起到科学有效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常实现。在教育事业持续改革与进步的同时,其教育观也将随之受到影响,最终与之保持同步,根据当前状况重新衡量校园文化,以此为前提,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不仅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办学宗旨作为重要支撑,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特色文化。由于教育目的是基于办学宗旨而来的,既可以帮助高校制定相关规划,也能够对其办学效果进行判定,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与之融合、优化与调整。校园文化本身属于历史传承,作为校园长时间演变而来的特色氛围,并非单一个体的主观意愿,受到群体的支持,是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纵向历史进行处理,还必须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横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高校独有的价值与文化,同时能够依靠本身的团队条件、硬件条件等,使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2.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校园文化认知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高校自身的办学能力与目标,因此,此项建设工作应当受到领导层长久关注,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优化与改善。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尽可能让管理人员与职工充分理解其重要性,针对重要问题依次处理。不但如此,必须以全面增强综合能力为前提,快速找出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最终使其得到有效处理,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达到理想效果[4]。校园文化必须包含相应的文化特色与教育理论,遵照教育发展现状,以文化为主题,满足教学需求。只有合理分析与探讨,才能真正提高其内涵与认知水平。在高校后期改革创新过程中,校园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能够全力推动其发展,还可以让高校拥有专属于自身的品牌效应,而以上种种必须通过全面分析与探讨才能实现。因此,创建强大的研究探索团队,积极宣传,让所有师生均能够对校园文化引起重视,主动分析与交流,此项建设工作必将达到预期的效果。

3.遵循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原则,整体规划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会对办学活动提出要求,培养出特有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能够让师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存条件,对于高校发展而言,价值十分显著。不管物质规划过程中的景观处理、绿化处理,或者精神层面的校风面貌、文化环境,必须经过综合思量、整体规划、科学决策才能形成,否则,将无法达到目的。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划方案与行为要求进行处理,但不能给建设理念与相关行为产生限制,是建设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如此一来,可以给建设工作提出统一标准与物质框架,防止建设人员进入思想层面的误区,尽可能减少投入,节省资源[5]。虽然如此,大部分高校依然出现了奢华建设、过于关注表象的失误,主要原因便是对相关原则的不理解造成的,在实践处理阶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4.营造良好氛围,内引外联拓宽校园文化建设视野

在校园中,师生作为高校的核心,同时作为建设工作的核心,在具体建设期间,具备相应的发言权、监督权与建议权。基于这一前提,既为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高校属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在实际办学期间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与定位,导致此项工作具备强烈的社会性。高校最终的目的便是给社会输送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形成开放式办学机制,换言之,校园文化同样需要具备开放性,必须通过更多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接触、认清社会,真正明确其发展需求,只有内外结合拓宽视野,才能为校园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大量机会,达到预期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2]魏伟,华洪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3]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4]吴月齐.校园文化构成的双向度: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

[5]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

作者:曹菲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