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西方文化论文全文(5篇)

西方文化论文

第1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文化背景与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来说,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影响到自身对阅读的理解。本文简单举三个例子,来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例一,在英语当中“Runalresidents”,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就会认为这单词指的是在偏远地区的经济不富裕人。但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区的一般都是有钱富人,因此这个单词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其在西方当中,这词意思为运行居民。例二,以“LastnightIwenttovisitJohntwice”为例,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两趟厕所。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厕所”。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能够影响到英语阅读翻译的。例二,“房东”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指那些将自己房屋出租给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就造成对“房东”这个词理解成指那些拥有土地然后去压榨劳苦大众。在西方国家,对于这个词理解是没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单纯指一种身份状态。通过上述三个例子的研究,不难知道英语背景知识是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比较强影响。所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二、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文化知识的作用就是能够使得阅读理解更加方便。简单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来加强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训练。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就需要结合英语现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阅读材料本身相关的资料,将其进行合理的输入与输出,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印象。这也就需要英语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并且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这也需要英语教学者,能够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从其阅读中的重点来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意识

通过上述论文的研究,不难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存在着一定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学习英语,就需要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对英语教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强直观的视频资料环境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引导,来吸引学生对其文化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英语教学者是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和英语语句进行了解,还需要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关于西方的历史、教育、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知识。

(三)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第2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一)“西方人平等,没有等级观念”

他们对上级的指示无条件地服从。统治者要求做到的事情,全体国民都会全力以赴,上下级之间配合默契。英国人热衷于组建、参加各种俱乐部,使相同等级、身份的人在一起,存在等级差别。意大利人也注重权力距离和社会阶层。

(二)“西方人直言不讳,不绕弯子”

荷兰人的思考方式是单刀直入,从不知道忌讳为何物。只要是自己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但是,英国人尽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绪,言行不过于直接和露骨,而是委婉、间接地表露。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等南欧人也是如此,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直言相告,一般都会拐弯抹角地说出。

(三)“西方人守时”

德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原则和秩序的民族,严谨、守时一向都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凡是承诺的就一定兑现,凡是约定就一定准时赴约。而法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和葡萄牙人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在约定的时间见面。

(四)“西方人不讲面子”

德国人、荷兰人做事不讲“面子”。比起名分和颜面,他们更注重实质和现实。他们向来做事直来直去。但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爱“颜”如命,凡事都会顾及颜面,这一点和中国人差不多。比如,买单这件事,在法国饭店里常见抢着付账的趣事。如果几个法国人一起开车到外地旅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车的人承担汽油费,有人负责餐费,有人负责住宿。这些关于钱的事宜,他们都会自觉地看着办,而不会说出口。

(五)“西方人善于表达”

美国人不喜欢沉默。他们宁愿谈论天气也不愿沉默。而芬兰人喜欢“沉默”,甚至比日本人还要“沉默”,日本人至少还会用点头的方式显示自己的礼貌或满意,而芬兰人则可能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六)“西方人讨厌与人身体接触”

英国人讨厌与人身体接触,而法国人认为两人的身体接触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法国人通常会贴脸三到四次。身体接触在意大利不是对隐私的侵犯而是友好的表示。

(七)“西方人一切向前看,不重视过去”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是一切向前看。事无巨细,一概提前计划,对于既往之事大多不仅不咎,而且大都健忘。但是,英国人非常尊重历史和传统,更愿意对过去的事情不断进行改进。法国人也注重过去的时间取向。

(八)“西方人不存钱,爱消费”

美国人、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持“人就活这一次”的态度,愿意多消费享受生活,很多美国人钱还没挣到手,就已经计划花出去了。而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喜欢多存钱以防未来不测。有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德国消费者中,有52%的人表示,如果欠债会使他们睡不好觉。另外,德国国民的节约精神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九)“西方人喜欢自由,不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要指引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即使孩子不乐意,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管教,因为放任不管的话,孩子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在大多数的家庭,到了晚上8点,孩子就要回到自己的房间,决不能再打扰父母。父母固然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在德国,晚上孩子和父母一起外出散步的景象非常少见。但是,在南欧一些国家,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在家庭的餐桌上,能首先享用美餐的就是孩子。夜晚来临,父母会和孩子一块儿散步。大人们对孩子态度温和,家庭相处和乐融融。与北欧家庭相比,南欧的家庭关系更为和谐、亲近。

(十)“西方人不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不重视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注重实际利益,强调原则性,反感因私人交情而融通的行为。但是法国人、西班牙人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法国人热情开朗,注重在谈判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谈判中间常常会举行宴会以增强彼此间的关系。

(十一)“西方人乐于竞争,注重工作绩效”

美国人强调公平竞争,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和工作绩效。为了绩效一味提高工作专业化程度。如20世纪初,在美国建立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作绩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瑞典人更强调“人”的和谐性,关注生活质量,考虑更多的是“人的非经济性因素”。法国人也追求生活质量高于事业成功。

(十二)“西方人随便,从不约束自己”

美国人在行为举止上较少约束自己,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随便。他们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但是,德国人、英国人则比较死板,喜欢拘泥于细节。几乎每个英国人都知道他们怎样做才不失绅士风度。

(十三)“西方人高傲,不谦虚”

美国的求职人过于“推销”自己,他们惯于把成绩说足,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的成绩、奖励。在访谈中个个的行为都表现得十分自信、自得。但是,荷兰人的求职信写得过于谦逊,他们期待雇主了解自己实际干得怎么样,而不是自己全说出来。荷兰人总是小心翼翼不让别人认为自己自高自大,自视过高,除非有把握能办到的事情,绝不夸海口。

(十四)“西方人生活节奏快”

美国人生性好动、不甘寂寞,生活节奏很快。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一样,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人生活节奏却很慢。他们“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并不意味着工作效率低,相反他们追求更高的质量。芬兰人认为“生活得快乐、自由和悠闲”最为重要,而“”安全感、生活稳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排在其次“,挣更多钱”排在最后。

二、以上只是

选取了部分常见的对西方文化格式化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大相径庭,区别很大。那么为什么人们动辄说“西方文化怎么怎么样”“西方人的观点如何如何”“西方人就不那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对世界各国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多,但是欧洲有40多个国家。人们对欧洲40多个国家的文化并不都很了解,因而,可能出现了只要是来自欧美国家的人,看见他们长相差不多,感受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一味地、概括地认为“西方文化”如此这般,殊不知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很大。芬兰、瑞典等国的文化注重和谐,不喜欢竞争,与英国、法国的文化不同,在这一点上似乎更接近东方文化。

(二)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在世界的影响

越来越大,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也呈上升趋势。无论在电视上、电影中,还是英语学习和国际商务、国际交流中,与美国文化的接触更多,更普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的人们。因此,人们习惯于把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的文化认为就是西方文化。其实,美国人的文化与欧洲国家的文化区别也是很大的。诚然,美国人的祖先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大多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信奉的是基督教、新教。他们虽然是主导势力,但是不要忘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美国人的文化是一种改良了的综合多种文化特点的新的文化,与英国文化不完全一样,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区别也很大。所以,把美国文化一味地看作是西方文化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三)欧洲文化是多元的

拉丁民族是以农业为生的民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生儿育女的人,即“母亲”是一个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家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以母亲为中心。所以,拉丁民族的人形成了热情好客、说话不直截了当、好面子的性格。日耳曼人与依靠农业生活的拉丁人截然不同,日耳曼民族中身强力壮、勇猛彪悍的男性是最有地位的,形成了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因此,愿赌服输这种阶级意识和对强者的屈从渐渐成了日耳曼人的性格之一,这样,强者和弱者之间就有了等级之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适合自己的独特文化。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就不一样,德国人做事不讲“面子”,向来直言不讳,结账AA制,做事直来直去。而意大利人却爱“颜”如命,凡事都会顾及面子,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直言相告。英国文化与法国文化区别也很大。英国人性格保守内敛,尽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绪,待人似乎冷漠无情,难以接近。而法国人热情开朗。他们讲话时仅仅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急切的心情,因此便会借助肢体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一切能表达心中意思的方法。因此,见到欧美某一国家人的所作所为就笼统地、不加判断地认为那就是西方文化是不妥当的。

三、当今国际间

第3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科技进步使得录音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当下任何音声、音乐表演图像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剪接、复制甚至再造处理。曾有学者就此评论说:“在民间音乐艺术之中,人人都有所作为;在民间音乐艺术之中,没有看客的地位。而如今所谓的大众媒介,却把大多数人都变成了看客、听客而无所谓。这实在是科学进步的悲哀”。事实上的确如此,对科学的崇尚使得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声乐表演艺术及教学采取同一审美标准,并用其来规范声乐作品,使之逐渐变成了模式化的产品。当现实中的民族声乐表演被模式化地一味效仿某一位歌唱家、教学方式一味地模仿某位大师的时候,说明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化和懒惰。科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使人们享受到了梦想实现的快乐,但与此同时也使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开始麻木和随波逐流。不得不说,科技发展在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产生积极推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现象反思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无法脱离科技发展而独立存在,究其根本,艺术本身的创作是一个将不同文化融会在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中也包含了科技文化。回顾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声乐界中西合并的“土洋结合”和中西冲突的“土洋之争”为当时的声乐艺术营造出了活跃的气氛,为后来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一大批声乐艺术家及教育家不断涌现,不仅实现了中西文化成功结合的艺术创作模板,还促成了音乐学派以及新式民族声乐教学法的产生。西方文化的融入和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声乐界的艺术家及教育家们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模式,往往过于感性和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西洋声乐艺术则是理性中充满感性。因此将西洋声乐体系中声乐生理学、声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艺术研究成果与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相结合将对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歌唱体系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究人类文化的本质无非两大特点:一是创造性,二是继承性,两种之间的差别在于价值选择不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总是从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价值观进行选择。

第4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史学的传统。中国人对历史怀有十分特殊的情感。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但往往囿于官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传统史学呈现单一化、分割化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我国传统史学观是汉族中心主义,对周边少数民族缺乏系统、全面认识的史学观。另外,古人撰史的目的或满足于留名、或为了寻求“有资于治道”的现实目的,因而中国史学研究有诸多缺陷。梁启超先生明确指出中国传统史观的缺陷在于:“一方面范围太滥,卷帙浩繁,使一般学习望洋而叹;一方面又因范围太狭,事实阙略,不能予吾侪以圆满的印象。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中国人之资鉴者,非经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得也。”因此,当我国史学界不再满足于传统史学的理论架构时,就尝试着从西方史学研究中汲取营养,作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参照。西方文化形态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中国学者视野的。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详尽阐述了文明社会出现以来人类历史经验的性质和范式,对于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往的历史、以及如何去理解历史对于今人的意义,颇具启示价值。但这一理论被中国学术界接受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它曾经因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被视为伪科学。西方文化形态史观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传入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由李思纯、张荫麟全面译介到国内,先后发表在吴宓先生主编的《学衡》杂志上,不仅呼应了20世纪30年代文化史的热潮,也含蓄地提醒中国学人正视历史,尤其是要从传统文化的“迷梦”中醒来。抗战时期雷海宗、陈铨等人对“文化形态史”进一步阐释,产生了更契合于中国文化实际的理论成果,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文化形态史在我国传播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以雷海宗、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学术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学者们的学术视野更为开放、更为理性,汤因比建构的“西方文化形态史”理论被译介到国内,作为“他山之石”发挥“攻玉”的效果才有可能。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传入对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史学观,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前瞻性的史学思想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雷海宗对中国历史的分析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学人根据自身的学养和社会价值诉求,对“西方文化形态史”理论进行了改造和吸纳。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40年代,雷海宗和林同济先生对这一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他们在文化形态史观的启发下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整理,分别提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三阶段分期说和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理论。雷海宗先生的史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具体的理论可以细分为对外的“反侵略”和对内的“民族国家”情感。文化形态史观在他的理论中直接体现为民族主义反抗性的观点,即雷先生对于外来势力提出的“反侵略”主张。民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晦暗的阶段之一。面对社会局面、人民苦难和前途渺茫的现实境遇,很多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国之方。

以雷海宗先生为代表的“战国策派”的史学研究也不例外。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柔的一面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导致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们大力倡导力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英雄崇拜的理论。在当时即遭到学术界的质疑,胡绳在《论反理性主义的逆流》一文中专门针对“战国策派”的观点提出过批评意见。当激烈的政治因素不再作为学术研究的外在条件,我们重新审视雷海宗先生的观点,就会认识到他的观点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雷海宗先生将中国的历史做了重新的分类,他指出:“以往的分期方法几乎都是不负责任的,只粗枝大叶地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就算了事。西洋人如此,中国人也依样画葫芦……不分期则已;若要分期,我们必须多费一些思索的功夫。”他从文化形态史将文明分为若干阶段的分类方法中获得灵感,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给予了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中国文明具有特殊的“两周说”:“第一周”是从文明起始阶段到淝水之战,这是中华文化的诞生期,外来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影响很小;“第二周”则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侵,佛教等异域文明也逐渐渗透到中华文明的体系中,使得这一阶段的中华文明不再那么纯粹,“而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一个综合的中国。虽然无论在民族血统上或文化意识上都可说中国的个性并没有丧失,外来的成分却占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文明进入到“第二周”后就意味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南方发展史”。他是这样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五胡乱华以后,南方逐渐开拓。此后每经一次外患,就有大批的中原人士南迁,正是这些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压力下南迁的中原人,在南方新天地里继承发展了中原文化,使得在别的民族已经到了老死的时期,我们反倒开拓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新天地。”这一观点是在1936年提出的,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雷海宗先生的理论建立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基础上,存在着理论偏差。这种认识大体是不错的。雷海宗先生正是有感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能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中国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南,才提出了中国文化“两周说”的理论假设,使得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呈现出全新的景象。

第5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1.1 西方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英语单词、语法、句子教育,没有真正将上述内容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造成学生知识存贮量不断积累,而交际能力和意识不断降低,抑制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只是实施知识教育,不注重西方文化结合还会造成学生信息获取效益降低,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认识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哑巴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现象。因此,在进行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课堂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加强文化体系和文化内容的构建。将西方文化融入到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西方文化渗透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息息相关,相互影响。ClaireKramsch 曾经指出:“语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Kramsch,1998)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把握好西方文化与英语的关系,要把握好西方文化环境对英语的影响。只有真正实现西方文化环境的融入和了解,人员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英语的由来和产生,才能够真正了解英语的本质和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方文化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知识学习

英语是西方文化逐渐发展孕育出的文化产物。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英语认识,让学生依照文化环境对英语知识进行认识、理解和记忆,可以大大降低英语知识学习的难度。在上述学习中学生可以依照西方文化环境对各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理解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 语感培养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学生英语语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善。我国教学过程中学生英语语感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常将汉语语感应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中,造成英语学习与汉语思维结合在一起,导致学习效益大打折扣。而西方文化环境可以为高职高专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上述环境中培养自身语感,品味原汁原味的英语。

3) 能力提升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高质量运用到职业环境中。在进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时,西方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让学生在上述文化背景下对英语知识进行运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该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学会跨文化交际,对学生职业发展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2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

2.1 添加西方文化信息,改善课堂学习氛围

当前高职高专英语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在上述教学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烦躁、枯燥等情绪,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氛围调节剂可以明显改善死板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情景氛围,提升课堂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西方文化信息,要对文化信息进行合理设置和利用,给学生营造一种舒适、自然的西方文化环境,从而改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效益。教师要将西方文化穿插到知识讲解过程中,以西方文化作为知识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西方文化作为教育工具丰富课堂内容。笔者在《Civil Rights Heroes》教学过程中就将Uncle Tom作为本单元西方文化渗透着力点,以Uncle Tom在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事迹作为文化环境背景,对Civil Rights Heroes进行讲解。Uncle Tom的故事使学生对CivilRights Heroes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改善,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学习效益大大提升。

2.2 布置西方文化任务,提升学生能力水平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对西方文化进行渗透时教师要做好西方文化任务布置,要依照教学目标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西方文化搜集。教师要确保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西方文化学习中,要确保学生能够自主搜集、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印象,从本质上提升西方文化渗透效益。笔者在《College》教学任务布置时主要将任务分为以下四部分。笔者让学生自由结组,每小组均为6个人。第一部分任务和第二部分任务由小组独自完成,组内人员以英语形式对资料进行采集、整理。第三部分由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小组间对其探究内容以英语形式进行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完成后笔者对学生交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其文化资料采集和分析内容与课本中西方大学状况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认识,学生英语信息采集及表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3 优化文化渗透手段,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英语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依照学生需求合理选取渗透手段,要对渗透手段进行适当应用,提升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本质上改善文化渗透的效益和质量。高职高专学生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职业交际过程中。在上述目标下,教师可以选取互交探究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西方文化带动课堂氛围,依照西方文化设置探究式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空间。上述问题需要与课堂内容和西方文化紧密相连,要保证学生能够在问题思考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双管齐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活动结合知识教学方式,在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设置适当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让学生能够在立体的英语环境中提升自身认识,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渗透。教师要把握好活动内容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要保证活动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效益。

2.4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益

西方文化内容体系庞大,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在对高职高专英语课堂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人员要控制好西方文化资源的选取,要依照具体教学内容形成对应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相比于其他资源,电影资源可以直观展现西方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穿越语言和国界的障碍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上述电影资源,以电影作为媒介,让学生感受到多元的西方文化元素,对英语运用进行进一步了解。该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对电影内容的选取,要在适当环节对电影中的英语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加深对英语知识运用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素质能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设置电影欣赏环节,让学生对电影内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英语的认识。例如在《勇敢的心》放映过程中笔者就在学生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对“We all end up dead, the question is how and why”、“Your heartis free.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it”、“"It's all for nothing if youdon't have freedom”……等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电影中学习英语,达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3 总结

友情链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