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论文全文(5篇)

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1.1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分析

信息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医疗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工作机制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的工作平台上,对病人的所患病症进行选择,然后通过电脑上某个软件的诊断程序自动化的按照先前建立好的条码规则,将病人的病症信息规则的打印到腕带的某一指定区域上。与此同时,病人的个人信息也会被随之打印上去。

1.2建立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案

将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腕带的“信息化”,而如何建立起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案,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电脑条码的应用。条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信息表达方式,它所特指的文字信息来自于医学数据库。在对条码进行索取的时候,要将医学数据库中指定的某一条码解码成文字,然后再将文字回传到数据库中,在数据库中找出对应的信息,以此来达到获得病人信息的目的。在目前的电脑条码中,有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之分。一维条码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相反,二维条码在医学事业中的应用却是极其的广泛。二维条码是一种空间上的信息保存条码,它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日趋成熟的地步。于是,它在腕带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当中,也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自动辨别的技术。自动辨别也分为很多种,其中包括:对条码的辨别、对光的辨别和对生物的辨别这几种技术。虽然,这几种技术都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但是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应用最为普及的仍然还是对条码的辨别技术。对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文字信息进行转化,让它们变成电脑里的有效数据,再将这些有效数据传送到某一指定的软件中,最后通过这个软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识别、处理和保存。

1.3探究腕带技术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前景

将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腕带技术的“信息化”,也可以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对腕带技术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做出以下结论。对病人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腕带上放置一块超导芯片,这种超导芯片可以对病人的血压、温度、和心率进行实时的监控,然后让这块超导芯片与电脑上的某一指定软件相关联,医院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操作电脑上的指定的软件,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区域报警和定位功能。在腕带上面设置区域报警器,并将它与电脑上的指定软件相关联。病人一旦离开了本病区或者是休息区,那么腕带上的区域报警器就会自动报警,以提醒病人已经离开了医院所规定的活动范围。同时,报警传感器也会通过电脑上的定位系统将病人此刻的位置显示出来,以达到医院工作人员对病人的行踪有所了解的目的。腕带的循环利用。在腕带上设置清除系统,当病人出院之后,医院工作人员可以对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清除处理,然后就可以将腕带给下一位病人使用。对腕带进行循环利用,可以降低医院的成本,也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腕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医疗事业中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只要医院工作人员对腕带技术加以很好的利用,不仅可以达到对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2结语

第2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好,日后想要继续升学的学生则应当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教会其更多的计算机信息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也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办公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的操作等内容。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

程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软件应用方法,为使其在社会中能够应对各式各样的计算机软件,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必须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自主地去研究和探索。为此,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环境,从而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三、结束语

第3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1.1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偏向信息技术。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制作的课件将大量事先整理好的信息“灌输”给学生,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是把信息技术夸大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学习课件制作与应用,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脱节。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2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听、记教师口授、板书的信息进行学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仍是以教为主,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教师还是在台上唱独角戏,很少考虑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将书本变成了课件,将黑板变成了屏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变成了现代的信息手段。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而没有进行主动学习。

1.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高校中一部分年长的教师因为欠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放弃使用这种工具,仍旧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教学过于单调。而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认为所用的信息技术越高就越能做到课程整合,教学效果也越好,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这些状况导致了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教育技术水平偏低的教师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环境,为了整合而整合,使得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1.4课程资源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实现学生个性化优质学习与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的良好结合是分不开的。二者良好结合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技术、观念、资金等原因,一些高校的校园信息资源并不丰富,且更新较慢,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这使得师生与很多优质的信息资源无缘相见,并且师生也难以共享一些课程资源,就难以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

2关于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的思考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并非只是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获取信息与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最优化的教与学。针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二者的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如数字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可解决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的问题,还能为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物质条件。在进行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时,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硬件设备越齐全,其整合效果就越好,而是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实现最优的效果,要优先进行与教学密切相关设备的建设。

2.2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而硬件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各种相应的应用软件平台的参与。与高校各种业务相关的软件平台,包括资源平台、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通讯平台。如在搭建资源平台时,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创建和分享各类课件、图片、视频等文件,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共享和创新。而软件平台的运行需要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撑,如管理信息资源可支持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可支持教学平台等,因而在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的同时,需要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

2.3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由于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对其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效果。因此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必须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教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高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正确认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不再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等。

2.4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而且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也是不同的,它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也不一样,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同一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环节来建构能实现其良好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能较好实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如在进行科学性知识的教学时,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5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转变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追求的是有意义学习,这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学习者必须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体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其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件,对其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文本资料、图像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

3结束语

第4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通过逼真教学环境的创设,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将传统教学手段下一些不能理解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造出更有利于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环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表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快乐感等各种情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带着满心的欢喜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使教学实践成为一个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开辅助性的教学,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却也出现了过多依靠多媒体计算机展开教学的情况,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了众多的误区,反而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如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插入了过多的音效,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是有效音效的设置完全不符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不仅不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反而使学生受到惊吓,间接的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自己转变成了PPT的放映员,在课堂中忽略了与学生们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让学生大半节课的时间都是对着计算机屏幕度过的,完全失去了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而对于这种课堂,想必所有的学生都不会认真听讲,可能仅仅只是对着计算机发呆,严重的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时,也需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将多媒体计算机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2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适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实践中的运用,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若过多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趣味性与同知识性的关系,仅仅只是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对那些无法用传统教学手段教授的相关知识,有效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实施有效教学。同时,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开辅助教学时,还需注意趣味性的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即在设计教学课件时,需在全面了解广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又不太注意,却非常重要的知识,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出来,进行辅助性的教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2.2正确处理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需有个清晰的认识,仅仅将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作,并不能完全取代自身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仍需以自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主,必要的时候运用课件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一些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内容的全面了解,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正确处理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之间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第5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1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中职生的重要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营销方式的不断进步,商业的发展出现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方向,为当代中职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处很好的发展平台,给他们指明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对于刚刚毕业的中职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电子商务及电子营销等的发展都需要很直观、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及视频资料。这就要求中职生在学校生活中稳扎稳打,做好基本功,尤其是电脑的制作能力更是需要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因此,计算机课程已在许多年前便成为在校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却没有顺应时展的变化,依然停留在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的基础之上,给中职生的计算机教育留下很多的遗留问题,加之现在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制作能力培养兴趣的缺失,以及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对中职生的影响,共同造成现代教育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缺失。

2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学可以用图1来表示。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教学关系,缺失了学生实践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教师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忽视了实践的应用,所以毕业以后的中职生一般是理论较强而实践不足,两者的错位失衡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误解,即当代的中职生只是徒有这么一个学历,而没有确切实在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给自己的学生创造一种知行合一、学行相应的学习环境,用更完善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理论一般掌握速度较快,如果进行重复教学,则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并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结合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学习,让学生自由比拼,展示作品,给予奖励性政策等。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理论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能够使这类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发展自己;同时又对非此类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上进的良好的环境,创造了学习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目标。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教育形式,达到育人育己之目的。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计算机制作能力培养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使学生在现代这种信息化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比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掌握的问题更系统,更有复杂性。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毫无疑问地需要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系统分析,运用实际方法来解决,教师要辅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多学科整合。学校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用发展中的课标来衡量现今的学校课程课程观念决定了中职教师和中职学生在课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课程观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所以,中职院校对于中职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观,应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竞争趋势的前提下,课程设计方法应在市场经济的统一大背景之下,根据国家、社会的需求,全面开展中职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然后据此开发课程,决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对教学实践中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并与工作岗位对接,从而使课程内容从理论性知识的掌握逐渐过渡到与现今社会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统一体中提高中职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中职生的整个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学校、家庭对于中职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要做好定位。学校中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不可替代的。对于中职生在计算机制作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有益的引导,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及精神支持,使他们有一个相对适宜的能力培养条件。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为中职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条件,使他们不被迷惑,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左右,保持警惕的眼睛和永不止息的上进心。总之,中职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要不断开拓创新、推陈出新,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时期的工作者。

作者:赵凤 马建 李炤坤

第二篇

1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及现状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引入到中职阶段也仅仅只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在目标、地位、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同时,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课在学校的地位就是“副课”,学生不重视,甚至有些学校不开信息技术课,使得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只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并未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课程的关键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虽然有上机操作练习,但也仅是参照教师事先做好的范例。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虽然采用了上机考核的方式,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全方位体现学生对于课程总体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运用。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特点及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良好的应用模式。职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进入职中以后的信息技术在笔者看来很大部分是对小学、初中教学的重复。学生怀着一颗憧憬的心来,但是收获的却是失望。重复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及相对的教学自由性。信息素养是建立在技术的熟练上,不能因为说要培养信息素养而因噎废食,忽视了技术性。但从现实来看教学时间少及教学跨度大,学生很容易忘记,下一节课需要一段时间对软件进行回忆。职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一门纯技术课,一门纯理论课,一门考查课。

2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路

2.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比如,教师节到了,怎样亲手做一个电子贺卡给自己的老师、买了路由器怎么设置等。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目的出发,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感兴趣、更愿意学。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之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Frontpage时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建网站,可以把这部分教学修改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网站”等。通过这样的优化教学结构学生对建设网络家园就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能够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教师也要从原来的角色转变过来,不再是一个技术的教导者,而应成为一个能力的引导者。不再囿于传播知识,而更多的应该在学生面前体现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指导学生。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不只是要讲解好教材上的内容,因为如果单纯地对教学内容讲解会使得课堂十分枯燥,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要营造好的教学气氛,提高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就要从其兴趣着手,使用现代化设备,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刺激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信息基础知识,还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中,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会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讲解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知识。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信息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主体,学生应该对基础的知识加以掌握,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要掌握很多的技术知识,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加上教师的辅导,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其动脑能力,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更加深入的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育,从学生实际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考试方法,把信息技术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总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4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