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路径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路径研究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网络化农业远程诊断平台”可用于大面积农作物病虫害的远程虚拟诊断。该所还应用农业多媒体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建设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平台,收集涉农多媒体数据,用于农村远程虚拟培训【6】。“九五”以来,在国家、部门和地方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而且也促进了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形成。另外,“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新兴农业信息技术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中。这些重大关键农业信息技术的进展,为实施农村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7】。嵇留洋和张璇【8】、赵天赐和李旭辉【9】、周璐【10】等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推广和应用的策略方面做过研究,还有探讨新农村公共信息产品开发利用对策的研究等【11】,提过一些良好的对策建议,如统筹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推进的工作机制等,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虽然农村信息网络等工程建设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较多,东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不平衡,一些地区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意识薄弱、对一些农民的信息需求把握不到位,信息技术缺乏或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等问题【4】,在农村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为了了解信息技术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应用效果、作用和需求状况,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从2008年至2011年,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4次调查,每次都涉及五个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在大多数地区都每年进行调查。2011年调查了河北保定、山东泰安,安徽阜阳、蚌埠、铜陵,江苏镇江和新沂等地。本文主要是基于这些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目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以信息服务促使农民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科学致富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农民生活质量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落后农村的面貌【12】。

继续加大对涉农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的投入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农村更广泛地普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物质基础,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做了调查。问卷将村民的家庭境况划分为四个等级:“很好”、“中上”、“中等”和“欠佳”,并排除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对家庭境况理解不一致因素,经统计,每类状况的家庭电脑拥有和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分析得知,为“欠佳”的家庭中有70.2%没有个人电脑或没有接触过电脑,而为“中上”和“很好”的家庭均有半数以上拥有个人电脑或者使用过电脑【12】。说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员接触先进的信息技术机会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信息技术在农村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基石,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继续不断加大农村公用信息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做好有关设备的选型和购置的规划和指导,使有限的资金用在需求的重要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加体现政府投入的资金效能,达到以信息科学技术支持农村的目的。

根据村民的需求提供信息及信息技术

信息需求正从生产性信息向市场性信息转变,并呈现多元化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村民的信息需求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这说明村民正从生产性信息需求向市场性信息需求转变,并呈现多元化发展。他们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更加便捷地获取更专业、更可靠的市场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的供求、市场价格等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相关部门的信息提供要具有公信力,保证信息的及时、真实。⑵村民获取信息的媒体也向多样化发展。蔺桃等人在2008年的调研显示,仅有9%的村民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13】。而本文调研结果显示,希望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村民比例为43.7%【12】。虽然希望通过当前主流的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村民仍占绝大多数,但是从信息单向传输、村民被动接受到村民主动检索、个性化获取信息的转变已势不可挡,对广播、报刊依赖逐渐减少,电视的决定性优势也在减少,互联网(包括有线、无线)应用明显增多。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农业电子商务(e-agribusiness)和物流信息传递,建立城乡居民适用的人口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完善防灾预测预报,建立对农地、森林和其它农业资源和水文、土地等资源,农副等作物的信息管理系统【14-16】,扩大农用机械电子一体化信息产品的使用,大力推广无线终端产品如手机的使用。不但研发切实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软件,而且加大对实用性涉农软件的接纳与推广力度,根据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民的切实需求进行涉农软件的研发、普及与信息资源的建设。

正确引导村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切实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农村全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对一些村民使用电脑网络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倾向的上网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规范。(1)对村民进行电脑硬件与软件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大多数村民缺乏电脑使用技能,电脑出现小故障时他们不懂如何处理,对系统安装、其它软件(如常用的Office文字编辑软件、浏览器等)的安装与卸载的了解少之又少,常用的硬件和软件知识普遍匮乏等。大多数会用的人也仅是将其当成一种比广播电视更为先进、体验更佳的娱乐工具。调查表明,使用过电脑的村民有74.4%通过电脑进行娱乐活动,使用电脑学习的村民仅占44.5%【12】。这些都是村民使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的第一道障碍,对村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充分发挥有关培训机构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应将这些软、硬件知识优先传递给村民。(2)正确引导村民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由于村民意识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互联网诸多有价值的功能没有得到合理发掘和使用。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村民聊天、邮件处理比例占到74.2%,看影视的占58.9%,查看新闻信息的仅占54.0%【17】。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村民重视获取农业信息、网络求职、电子农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正确认识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其目的。(3)继续加强对农村网吧的监管力度。关于村民接触网络的场所,48.2%的村民通过网吧接触网络,39.0%通过个人电脑接触网络,另有26.2%在学校接触网络。通过网吧接触网络的比例最高,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特别是,使用过电脑的村民中,拥有个人电脑而选择通过网吧接触网络的村民占23.6%,没有电脑且选择通过网吧接触网络的村民占67.4%【12,17】,这个比例非常高。另外,在农村网吧上网的网民多为青少年,那里电脑配置低、环境差、卫生条件不够好,安全没有有力保障。我们希望通过以下措施,规范和引导村民的上网行为:①深化“电脑下乡”活动,针对村民信息技术知识的不足,由电脑经销商提供电脑销售、安装、联网、维修等一站式服务。②村委会应建设一些村上网室,给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村民接触网络提供便利。③应该继续加强对农村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加强对无证网吧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为农村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

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提供个性化培训策略

继续完善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我国在进行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花了很大力气且已见成效。在今后农村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制定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培训的战略规划时,一方面继续加强有关组织、部门的落实;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成立助民组织,为政府的农民信息技术培训起到补充作用,可以借鉴日本“农协”的做法,“农协”负责了日本多数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而且由于日本农民亲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自主性也很强,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16,18】。民助民间组织活跃在农村一线,贴近农民日常生活,主要是协助和配合政府部门的培训工作,当政府此项职能在某些地区缺失时,他们能弥补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不足,农民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助民组织信任感增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能顺利展开,可达到各地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全面覆盖。⑵根据村民年龄与文化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按照年龄与文化程度与信息技术培训关系的调查分析结果【17】分别如图2和3所示,村民较少接受信息技术培训,随其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呈现不同趋势:①年龄越大,没有学过信息技术知识、从未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村民比例越大,中老年村民对电脑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年轻村民即使天天接触电脑网络,也几乎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②从未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村民,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比例急剧下降;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村民的自学能力、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都明显降低;④综合年龄与文化程度两个层面来看,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且年龄在36岁以上的村民,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较迫切。因此,有关部门制定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为所有需要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村民建立个人培训档案,记录和跟踪培训效果。②年长的村民几乎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可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授以他们最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达到扫盲目的。③年轻村民且还是在校学生的,要以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主。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培养电脑网络的实践操作能力,回到家中可以指导帮助家人使用电脑网络,是农村扫除“电脑网络盲”的很好的途径之一。④年轻但已不上学的村民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他们接触电脑网络较多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要重点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多提供实践使之熟练掌握涉农信息技术。⑤对于中年村民应从应用方面着手,使用能最快见到效果的培训方式,让他们快速掌握亟需的电脑网络操作方法。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操作性、实践性强,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还要对农村学校扩大实验机房面积及升级设备等,加强软硬件更新措施,保证村民学有所练、所用。

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思路,注重农民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欲使农民在其生产生活中应用先进的信息资源,首先要让他们知晓有这样功能强大、便捷获取的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技术的存在,如何应用农民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信息服务及推广,是有关信息化工作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宣传推广方式是“由上到下”的专家或科技人员讲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通过农民偏好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来宣传和开展信息服务,而且在要分析具体情况,差异化对待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的村民,分别通过他们偏好的信息获取技术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调查的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在“家”和“公共场所”获取信息的占比越高,在“学校”获取信息的占比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在“家”获取信息的占比越低,在“学校”获取信息的占比越高12。据此,本文认为:①年龄在“19-25”岁且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已经具备了一些电脑网络基础知识,应多方式、移动化、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农村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好他们的主力军作用。②注重反馈,及时收集“三农”需求信息,注重信息服务的及时性与效果,加大力度使农民开展与经济创收、生产经营等活动直接相关的自主式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③不但要面向全体村民,通过电视广播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信息服务宣传,还要重视农村“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即锁定农民中具有影响力和模范带头作用的村民,通过组织他们的事迹宣传或者让他们自己向村民介绍自己的经验等活动,通过口头和公共场所传播,起到言传身教的信息服务效果。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重视其服务质量和效用

多次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市场价格、农业新闻、气象信息、供求信息、生活百科、农业专题、农药、地方经济和科技动态”等信息的关注度较高12,所以在进行涉农信息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网站建设时,要优先考虑这些需求。只有当农民迫切的信息服务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信赖感,才会有意愿和动力去接纳和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使得信息技术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针对我国涉农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规模小而分散、数据繁杂等特点,各省市应当充分调查所属县或乡镇拥有的涉农基础数据,逐步采集。建立县级或乡级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制度,统筹实现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互通和共享,而且要尽可能发挥已有信息资源的效用。为顺应农村信息与媒体的发展潮流,农村信息服务的提供应构建农民信息需求偏好表达收集机制,从主观提供向以农民切实需求为导向的信息供给模式转变;由重信息数量到重信息质量转变;由侧重生产信息到市场、政策、文化、生产等多元化信息转变;由偏重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向信息网络方式转变,由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向交互式(如博客、论坛等应用)甚至是自助式式信息服务转变。

结语

总之,只有当农民迫切的信息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信赖感,才会有意愿和动力去接纳和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农村只有用好信息技术,才能使其跟上时展步伐,使得信息技术起到促进农村进步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地使信息技术在农村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朱学芳、彭玉婷、赵兰荣、朱鹏 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