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音乐论文:秦腔戏曲音乐的研究

戏曲音乐论文:秦腔戏曲音乐的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音乐前辈们就试图解决秦腔男女声同调问题,尽管在实践之后未达预期目的,舞台效果也不甚理想,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空前的创举,必须受到肯定和尊敬。再如,马友仙女士曾将电声乐队伴奏的秦腔《十五贯》选段,用现代音乐诊释着古老秦腔的音韵,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还如陕西省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将秦腔各流派利用电视媒介,广为传播,使观众能通过这一手段把秦腔广为传唱,成绩可谓辉煌。再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新编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中,给眉户音乐注入秦腔元素,婉转不失高亢,粗狂不失柔美,在音乐上有着巨大的突破并成绩斐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腔音乐,在进取中还有很大空间可利用: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快感。

三、戏曲音乐展望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戏曲音乐衰落的原由,也回顾了前辈们创新开拓的成果,得出一个结论:秦腔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空间。单就音乐而论,只要通过这些途径去展现,就绝不会因“方言”的局限而消失,戏曲音乐在脱离腔体后,依然可以独立存在,当然这种存在的根基我们必须重新打造,因为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有着它的颓势,但戏曲音乐却可以在戏之外重新铺垫出一种新“个性”。有些人去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就引以为傲,如果大部分人因为看了一场秦腔戏曲而引以为豪,那说明我们的秦腔音乐已深入人心,要达到这样的境况,就有待于我们戏曲研究者的不断进取和完善。

戏曲,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利用唱念坐打,涵盖着一个完整的过程,至今应该说是比较完美的,有着远大的前程。笔者认为,秦腔音乐,是可以在“戏”外多做文章,可以填新词、做短曲,用现代乐器演奏传统唱腔,用不同乐器诊释古老唱腔,并可以渗透到多种现代工业产品中,注入到新时代中。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秦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辩准方向,呼应时代,不断进取,我们的秦腔戏曲音乐,一定会更具魅力,更加绚丽多彩。(本文作者:马晓悍 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