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剖析戏剧小品的用语特征

剖析戏剧小品的用语特征

一、戏剧小品的语言要口语化

语言的口语化非常重要,阳春白雪固然格调高雅,但系里巴人更能贴近群众。语言的口语化就是将戏剧小品语言文绉绉的书面表达更通俗化,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语言习惯。无论是使用普通话,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为剧情服务,为舞台表演需要所设计。例如: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黄宏和宋丹丹就操着一口山西方言,用极富山西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一对超生夫妻演得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其中三个孩子的名字“海南岛”、“吐鲁番”和“兴安岭”以及“盲流”等语言直到现在还为观众所津津乐道。这就是戏剧语言的口语化,它贴近观众的生活,让观众贴起来顺耳,觉得如果自己说话,也会这么表达一样。戏剧小品的口语化不仅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而且让观众觉得戏剧小品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周围,让作品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戏剧小品的语言要有时代感

不仅要能打动观众,给观众带来快乐,将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好的戏剧小品语言不能陈旧老套,要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语言的时代感有两层意思:一是语言要符合时代的主题,抓住时代的热点;二是要将当下流行的语言融入小品语言中,富有时代气息。例如:在1999年春节晚会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的发言就很有代表性。赵本山: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还有冯巩在小品《坐车》中形容自己坐车感受时大喊一个字“爽”,这个字在当时十分流行,人人皆知,虽然只是一个字,却让观众如同感同身受。这些语言要么抓住当时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小情,要么是当时的流行词语,既抓住了观众关注的热点,又迎合观众的语言口味,从而赋予了小品更多的内涵。

三、戏剧小品语言要充满幽默感

生活中的语言需要智慧和艺术,而戏剧小品中语言的智慧和艺术就是用幽默感来表达。有幽默感语言的戏剧小品,让观众感受到的是轻松随意,是演员和观众的心生默契。例如:赵本山和宋丹丹在小品《说事儿》中,互相揭短时用的语言。宋丹丹说给挺大的养鸡场剪彩,赵本山说鸡都得禽流感死了,因此她有个外号叫“一剪梅”,在这里,就灵活用了歌曲“一剪梅”和“一剪没”的谐音,观众心领神会,可以体会到语言的幽默感;还有冯巩在小品中的许多幽默台词,如“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人家秃顶”等,语句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观众也能领会语句的另有所指。这些都是演员和观众的默契之处,观众觉得小品幽默风趣,演员表演的也开心愉悦。

四、戏剧小品语言要个性化

语言要能反映剧中人物的特点,要有剧中人物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是生活中存在但无法模仿的语言,否则就会千人一面,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赵本山,一句“倪萍还是我梦中情人,爱咋咋地”,就将剧中人物老蔫性格中懦弱又有点倔强的特点刻画的入木三分;潘长江在小品《过河》中的一句“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就说出了个矮但成就非凡的青年的心声,将身高不高的青年对自我的认定,对自身价值的自豪感演绎的活灵活现;范伟在小品《卖拐》中,说话总是慢半拍,还说话不利索,就体现出角色的憨厚与耿直,甚至有点呆头呆脑的形象,这些都是戏剧小品语言个性化的体现。戏剧小品语言的个性化,是戏剧小品中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化的语言,剧中的人物就很难打动观众,容易就使剧中人物淹没于舞台人物的茫茫人海之中。总而言之,语言给与了戏剧小品生命,是戏剧小品内容的核心所在。成功的戏剧小品,都离不开语言的幽默风趣、个性化、时代感和口语化,这是戏剧小品的烙印,是其在观众心中值得回味和记忆的地方。

五、小结

戏剧小品的舞台表演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展现角色的特点,演员只有抓住戏剧小品中语言的特征,对剧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细心揣摩,才能塑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作者:王美英 单位:浙江省庆元县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