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研究分析(6篇)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研究分析(6篇)

第一篇:法治教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摘要]依法治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走向治理法治化。法治化要从理念、内容、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解和推进。法治化的实现过程要凸显贯彻依法治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育人、保障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秩序的价值取向,并处理好依法管理与道德教育、强化管理与规范管理、规范管理与自主管理的关系。高校依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管理工作自觉融合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改革与创新,既是对依法治教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化,也是对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依法治教;学生管理;管理育人;法治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理应成为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得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治理有方、管理到位,正是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和实施依法治教方针的本质要求。在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中,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推行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的重点内容是施行学生依法管理。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更加突出了高校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要求,也充分凸显了贯彻依法治校、强化管理育人、保障教育公平的高校学生管理价值导向。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法律地位以及政府、高校、社会、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也已不再适应基于主体平等和协同创新理念下的“自治、共治、善治”的治理需求,由此形成了倒逼教育治理法治化改革的发展态势。随着管理体制渐进改革、管理法制不断健全、权利救济多元拓展,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具备了走向法治化的现实基础。

(一)管理体制渐进改革

1.从单方管控到多方共治。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直都笼罩着计划体制色彩,教育管理者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政策路径依赖心理,在学生管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能维系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利害关系的平衡,也能基本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在这种体制下大学生养成甚至是固化了遵守校纪校规的自律自觉,一般不会主动质疑约束自身行为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由此也弱化了教育法治的发展需要。实际上,这种管控的理念、机制、体制已经与当代大学生渴望全面自由发展的期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不利于人才培养。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打破单方管控体制,走向多元共同治理。在多方共治的体制下,学生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的对象,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制定教育管理规则的参与者,在规则制定中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学校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来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行为必须接受学生的监督,要满足学生对教育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和学生之间,既有博弈也有合作,双方共同的目标是达成共识、形成规则、共同治理。2.从依赖政策到依靠法制。“红头文件治教”一直是教育管理常用的工作方式,各级教育部门或单位已经习惯运用“一事一议一文”的方式来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很多高校管理者尚未形成依法治教的管理理念,甚至认为教育与法律并无多大关系。其实,推行教育法治并非指育人过程应该一律遵循法治的模式,如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都应该完全由法律强制规定,而是通过准确界定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来规范权力运行、指导权利行使、保障权利救济、实现权力监督,培养受教育者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随着司法个案确立教育管理不当行为的可诉性后,人们逐渐信赖教育法制的权威,开始质疑部分校内政策文件的合法性。学生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从依赖政策到依靠法制的转变。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许多红头政策文件的制定必须说明文件制定的法律依据,经过合法性审查才能正式。3.从从严管理到规范管理。高校用文件来推进管理,通常能产生权威高效的从严管理效果,但也容易给管理对象造成强权管控、弱化法治的不良印象。当然,政策类的文件本身并不值得批判,因为好的政策本身具有灵活性、应变性、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等特征。但如果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习惯于依赖政策来管理学生,就有可能忽视教育法治的功能,导致学生管理规范丧失稳定的指引性功能。有些从严管理的政策,因不符合学生管理规律和管理对象的心理预期,常遭到学生的抵触。因此,通过完善法制来规范高校管理行为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新修订的《规定》开篇就明确目标是规范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行为,进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二)管理法制不断健全

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在不断修订中得以健全发展。《规定》的修订充分体现了学生管理法制的深度变革和学生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1.将学生管理目标、理念法治化。新《规定》明确指出,“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等。这些在政策文件中常见的学生管理目标、理念都已经写入了法律文件,突出了教育理念的刚性约束力,也为学生管理中贯彻新理念开辟了新路径。2.注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新《规定》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在第五条明确“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可见,新《规定》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高校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还是管理规则的制定者。学生可以以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学校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强调依法管理程序正义。新《规定》充分体现了程序正当和程序正义原则,如对入学资格复查程序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对转学转专业的程序作出了更加灵活又贴近实际的规定,对处分学生的程序作出了严格规定。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申诉”专章,通过完善申诉程序制度、增加申诉处理实体规定,强调处分学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且必须保障学生依法获得救济的权利,以保证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公平公正、合理合法。4.突出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新《规定》赋予学生在学习形式上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如可选择保留入学资格、休学创业、跨校辅修、参军入伍、提前毕业等。此外,新《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折算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还可通过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分。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规定》对学生创业给予了比较优惠的政策扶持,如创业学生可以选择最长学制,创业可以冲抵课程学分等。以上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规定》更加突出强调人性化、科学化管理。5.强化管理育人的价值导向。新《规定》把培育学生理想信念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同时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高校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1]新《规定》强调“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依法治校的精神,还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深化。[2]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管理中实现育人,使得学生在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中自觉培养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育人的价值导向,是依法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相互结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权利救济多元拓展

1.司法救济成为学生维权的常态。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数量呈现上升态势。此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权益保护的司法救济通道已经畅通。北京科技大学田永案、北京大学刘艳文案等学生状告学校的教育管理行政诉讼案件将学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倒逼高校在学生管理上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管理水平。2.申请高校信息公开成为新路径。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学生申请学校信息公开便成为保障学生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又一权利救济途径。该办法规定,高校应主动公开“各层次、类型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与录取规定,学籍管理、学位评定办法,学生申诉途径与处理程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等”等信息。2015年,北京大学博士生于艳茹案中,原告于艳茹依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北京大学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策的过程信息,该案引发了学界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热议。学生可以依法申请高校公开相关信息,以此监督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是否公平、公正。3.申诉和复议制度不断健全。新《规定》专设“申诉”规定,明确了学生对学校处理或处分决定不服的申诉权和申诉程序,如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对申诉工作机制、程序、时限、处理方式作出严格规定。经申诉后,如高校仍然维持作出对学生不利的处理或处分决定,学生还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路径

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改革,是依法治教背景下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大体上是从政策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管理到治理、从网下到网上,最终形成多元、共同、依法治理的机制。

(一)法制化:从政策到法制

法制化是学生管理走向法治化的初始阶段,也是坚实基础。完善法制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教育法制化,通俗来讲就是将若干教育管理政策文件中的成熟内容,通过立法技术转化为稳定的法律文件。在教育走向法治的过程中,依赖政策“管制”和“控制”的模式已不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依赖政策调节逐渐转变为依靠法制调节。政府“简政放权”已是大势所趋,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应越来越多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及有效制约。[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教育法制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的立法已经形成“7+1”的基本法律框架,可以说教育法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法制也不断健全。

(二)法治化:从法制到法治

法治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驱动。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法治化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价值诉求。[4]而法治化的过程正是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过程。法制是一种静态的法律制度体系,强调的是有法可依。而法治是一种动态的法律治理体系,强调的不仅仅是有法可依,还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自觉守法。当“依法”成为一种思维观念、一种制度安排、一种文化自觉、一种治理常态时,即可称之为法治化。对高校管理而言,法治化的根本要求是制定管理良法、推行管理善治。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政策到法制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在朝法治化的方向迈进。然而,有了完备的教育法制并不代表就已实现教育法治,法治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推进教育法治关键在于教育法治观念和善治思维的养成。

(三)民主化:从管理到治理

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但在语义上却有天壤之别。若将管理和治理界定为方式,那么管理属于治理的手段之一,也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同样,教育管理是教育治理的方式之一,也是其组成部分;若将管理和治理界定为两种理念或体制,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别就非常大。管理思维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管理,管理体制是以科层制为基础的,依赖自上而下的权力来实现管理目的。而治理思维是各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治理体制是以扁平化结构为基础的,依靠调动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平衡各方利益来实现治理目的。从管理到治理,最大的转变是权力的转移或重新分配。治理理念和教育新型法律关系是高度契合的,也是引领高校治理规范化的必然选择。民主化与法治化都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义。民主的精神与法治的精神不谋而合,探索民主管理是实现法治化的重要路径,而法治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的过程是从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的过程。从管理到治理,是学生管理走向民主化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若遵循管理理念,则需依赖行政权力来实现风险管控,而管控做法极易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导致效果不佳;若遵循治理理念,从立足长远来看,对推进教育法治化将大有裨益。

(四)信息化:从线下到线上

信息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路径。法治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可加速促进信息公开,因而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法治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公开渠道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政府信息公开和高校信息公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展趋势。信息化,意味着网下与网上的传导、互动和共治,是对现实情境的回应与再造,也是对传统体制的改革与扬弃。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生态环境,打破了封闭式的教育管控体制。信息化架起了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助推教育政务公开,使得高校教育公共事务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和监督。在学生管理中,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做法,有些在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尚不具备条件,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改革是主旋律。在网络化环境下,当前的教育管理如何在改革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当然,若能顺势而为,教育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推动学生管理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本质上来说,信息化改变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环境生态,为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理念、思维和方式,但并没有改变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和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思维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核心任务和工作宗旨不会改变。

三、依法治教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新《规定》所蕴含的改革精神、法治原则和发展方向,不仅能够引领学生管理领域的制度变革,也能激发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动力。[5]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是在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法治化理念为指导,以新《规定》为基础,对现行学生管理理念、方法、制度等进行创新。

(一)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1.法治、民主、协同一体化。有研究者认为,法治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基础保障,民主是学生工作发展的核心,协同是学生工作发展的机制支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关键靠制度,而制度设计和执行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其价值导向。法治、民主、协同一体化是学生管理制度设计和执行应坚持的基本价值。2.人本、正义、秩序相融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和善治的结合彰显了当代法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良法不指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价值、功能层面的优良。[7]这里所指的良法也称之为善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作为高校治理依据的良法既包括现行的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也包括作为“校内法”的大学章程及配套的管理制度文件。[8]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立良法必须坚持人本、正义、秩序相融合的价值取向,因为“人本、正义、秩序”即是教育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在学生管理上形成的基本共识,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本,就是在教育管理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发展。正义,就是在教育管理中要体现公平正义的目标价值导向。秩序,就是通过完善学生管理立法保障教育的有序发展。3.自治、共治、善治相结合。在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学生既是教育对象、管理对象,也是参与高校管理的多元主体之一。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平等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保障学生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现代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背景下,建构“自治、共治、善治相结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未来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路。自治,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管理智慧,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支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共治,就是在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务上,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请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善治,是融入自治、共治理念的法治方式。教育善治,既要体现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二)学生管理方法创新

1.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受学生欢迎,也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尤其是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若高校一味强调单方或单向教育管理,则有“预防不出事”之功利考量。只有强化服务,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目的是为保护自身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防范事故。只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度协同一致,高校内部才能在学生管理中才能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管理效果。2.尊重、疏导、引领相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必须着力解决教育管理内容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味迎合学生的需求,则可能导致学生无视规则;一味强调引领而忽视尊重,则可能会出现教育管理内容和需求脱钩,使得教育管理方法不接地气。在尊重学生需求中进行价值引领,注重思想上的疏导,方能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地、产生实效。尊重学生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疏导依靠理性思维和说理艺术,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理性的人和有道德情操的人。实现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坚持在法治思维下尊重和疏导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就是引领。3.对话、合作、平衡相结合。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学校与学生间的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如何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题之一,在化解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实现凝聚共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对话,意味着平等沟通,是一种贯彻现代法治理念的学生管理方式。合作,意味着利害关系人之间有共同的信任基础,只是需要一种机制来嫁接供给和需求,这种机制就是合作。平衡,意味着利益相关方在利益问题上实现和谐统一。对话、合作、平衡是遵循法治原则的学生管理艺术。高校学生管理,只有做到平等对话、真诚合作、化解分歧,实现平衡,才能取得实效。4.讲情、说理、依法相结合。无论是解决法律纠纷,还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重视情、理、法要素。情、理、法均有社会治理功能,在纠纷处置中,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寻求情、理、法的统一,才能平衡好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在学生管理中,只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帮之以需,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内心认同,进而获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切不可走两个极端,要么只讲法律不讲情理,冷漠无情;要么只讲情理回避法律,破坏规则。和谐师生关系是以情感、知识、人格为纽带的,缺一不可。教育管理应先讲感情,再讲工作规则和艺术。讲感情,就是对学生的关怀要深入,以同理心和包容心对待学生。只有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才能在学生管理中做到由情入理,以理服人。同理,学生管理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应该合理采纳情、理因素。规则的制定既要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同时也要符合法律规定,最终目的是实现依法管理。

(三)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1.决策制度要充分反映学生意愿和汇集学生智慧。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决策,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需要在“程序正义”上下功夫。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不仅关乎整体的教育管理质量,还关乎学生个体的权益保护。在改革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程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采集和听取民意,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才能保障程序正义,进而保证制度供给上的实体正义。在教育法治化的背景下,必须纠正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决策导向,尊重学生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广泛参与决策。2.监督制度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生管理的中枢环节是执行,管理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看相关制度能否得到管理对象的自觉遵守。因此,执行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仍然以学校行政管控为主导,以稳定秩序为主要目的,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有效监督,很可能导致在学生管理中信息不公开、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正。因此,在学生管理改革中,务必在监督制度上下功夫,确保走好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监督制度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如凡属于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奖惩信息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学生的监督。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参与监督制度设计和执行的作用,在校内各类监督组织中要充分吸纳学生代表加入。再次,监督的方式方法要接地气,贴近学生需求,防止形同虚设。高校要创造条件欢迎学生监督、鼓励学生监督、支持学生监督。3.评价制度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导向。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效果如何,主要看社会评价。要建立学生管理的第三方评价制度。这里的第三方,主要包括被管理对象、社会利益相关者和专业机构等。在评价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公正是核心要义之一。于学生而言,公正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因此,在评价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量学生管理制度设计及执行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当然,学生管理除了强调公正之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有序发展等都应该是制度评价的价值取向,且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学生管理新规为依法治校办学奠定制度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7(9).

[2]郭为禄.“从严管理”到“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7(9).

[3]崔延强,张珂.基于清单制度的大学与政府关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6(3/4).

[4]沈亚平.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5]王大泉.学生管理新规修订的背景、原则与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7(9).

[6]闵辉.大学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7]王利明.法治:良法与善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

[8]曹文泽.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善治[N].光明日报,2015-02-05.

作者:李进付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

第二篇:激励理论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阐明了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从建立机制机制、提高管理公正性、转变激励手段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增加学生对院校工作的认同感。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能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潜力。而激励理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以激励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情况下,管理工作转变管理方式,增强管理效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论传统,管理方式单一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其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过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其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全面,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在实施时,其管理方式过于单一,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刻版化的管理模式,学生难以服从学生管理工作,缺少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影响管理工作效率的增强,达不到规范化管理学生的目标。2.激励手段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没有合理掌握激励理论,对激励理论的认知过于片面,进而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全面使用激励理论。并且部分学校在使用激励理论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时,其在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激励奖励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为学生设置具有实质性的奖品,学生认可程度过低,达不到激励学生的效果。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形成流程化的工作体系,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增强。3.缺少激励机制,管理缺乏公正性把激励理论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在进行理论奖励评选时,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失去了开展激励工作的作用,而学生对激励工作也缺少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形成具有公正性的管理环境。并且激励评价过慢,进而出现时效差距,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实质帮助。

二、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1.激励理论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转变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增强了学生管理效益。2.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学生管理工作在进行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激励奖品,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在高职院校为促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方法的正确使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进而让学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

三、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创新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方式学生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时,首先,应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论,树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形成新的学生管理理念,认识到激励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其次,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增加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提升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实施新管理方式时,应加强宣传,从而让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知,服从管理工作。2.健全管理制度,丰富激励手段在把激励理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相融合时,应正确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激励理论与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互相促进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一,健全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形成科学化、合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流程。其二,丰富激励手段。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把学生管理工作与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激励的方法,帮助教师达成管理目标,促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三,树立激励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在开展激励工作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学期激励目标,逐步完成学期激励目标,推动学生的发展。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公正性结合激励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正视激励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结合学生管理真实情况建立学生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的制定,应以公平、公正为理论基础,激励机制的实行应是面向全范围的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形成公正性的激励环境,引导学生认可激励机制。营造公正的激励环境,增加学生信服度,进而增进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信任度,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结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能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把激励理论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应用转变理念、建立管理机制等方法,解决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学生认同感过低、公平管理环境缺失等问题,达到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其管理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芳,郭振宇.激励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方法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3):253-255.

[2]张丽.基于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33):687-688.

作者:廉婧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教育管理观念革新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也进行了革新,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阐述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主要内容,从管理价值、服务意识、素质教育等方面深入探究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旨在全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就其本质来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更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是漏洞与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引进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质量,但是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在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与需求,进而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满足学生生活、学习与成长的需求[1]。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档案管理、课程设置等项目,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全面报障学生的自身利益。在教育管理理念革新以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学生的利益点出发,同时强化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利益。另外,新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符合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内容

(一)重视法制观念

法制观念在任何行业、领域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规范行为的保障。在我国,传统的法制观念就是根据政府的文件、政策等相关规定,开展自上而下的管理工作,并且这一模式已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固化,不能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形式而灵活的变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我国教育领域便对法制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重视法制观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增强管理工作的灵活性,通过恰当的法制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认清“依法治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二)注重创新理念

与其他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只要院校能给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机会,学生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因此注重创新理念是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过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共性,这样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会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创造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突出“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三)强化服务思想

在当代社会中,服务意识渗透在各个行业中,高职院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中,高职教育逐渐演变成为“消费品”,学生则扮演者着“顾客”的角色,在这样的关系中,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学生也拥有了享受的基本权利[3]。所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高职院校就应该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责任,建设优质的教育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来说,这是一项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还要完善院校内部的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体育场等,进而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四)强调民主观念

在生活与学习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高度重视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且对具体的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认知,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背景下应该强调“民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贯彻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全面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采用命令的方式管理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较差,而强调民主观念以后,能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地位,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配合管理工作的热情,增强高职院校内部的凝聚力,实现育人的伟大目标。

三基于新型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法制意识

首先,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者自身的法制意识。院校管理者的思维层面是影响院校发展方向、质量的关键,也是增强校园管理质量的根本。因此,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同时结合我国教育部门政策的内容,适当优化校园内部的管理规定,将“依法治校”落实在实际中。另外,还要深入学习的系列讲话,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院校可以在理论课程、技术课程之外,可以适当的加入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等,增强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能够为教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全面增强法制意识,落实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4]。其次,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分析在新背景下管理工作的方向、特点,重视关于学生权益的工作范围,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以此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与院校之间的权益纠纷。例如:高职院校根据国家规定,地方政策等内容,建立学生日常管理体系、学历管理体系以及学生学习体系等,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保障学生自身的基本权益。

(二)重视管理价值

重视管理的价值就要充分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理念,主要是因为思维影响行为,因此应该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深入认识学生管理对于社会、人才、院校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为充裕,但是依然缺乏技术性的专业人才,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已经固化,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理论化;(2)部分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管理工作;(3)教学、管理模式较为呆板,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加强校园的内部管理,将革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1)在校内要加强志愿者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将志愿者的思想、理念融入课程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重视校企之间的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知名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将优秀的学生输送至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巩固理论知识、掌握真实技能的同时,还能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双师型”管理模式提供良好的机会,院校可以聘请专业的技师入校担任实训教师,向学生传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三)转变角色认知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会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能够有效的掌控教学环境,院校会进一步放大“管理”的内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生管理的工作任务,但是会导致管理工作“简单粗暴”,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降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教育管理理念革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在管理工作的地位,避免使用“堵”、“压”、“管”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全面优化管理工作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直接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而是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受教育规律等因素,不断对外界的环境进行优化,使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思考,进而主动改变自身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例如:在院校内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播放一些优秀学生的成绩,上传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深入分析教育与未来工作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思考,进而主动改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积极参与到日常学习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开展素质教育

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与此目标一致,并服务于该目标。在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知识水平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营造文化气氛

为了能够将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影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优质的文化氛围在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例如:定期举办朗诵比赛,辩论赛、专题讲座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在比赛中传播思想道德文化,表扬好人好事,引导校园舆论的方向。另外,高职院校内部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要想构建和谐的校园还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因此可以以学生会为主体,定期举办健美操比赛、篮球比赛、党团建设活动等,突出学生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理念在不断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方式。以此为基础,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得以凸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高职院校的法制意意识,落实了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所以,在新型的教育背景下,可以将文中提及的措施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蒋海舰.论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1(11):263-264.

[2]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23):113-115.

[3]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1):143-145.

[4]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24):122-123.

[5]汪洪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6,06(26):166-168.

[6]崔建娥.浅析如何将赏识教育融合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J].教育现代化,2017,4(25):43-44.

作者:李杨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数据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摘要】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高校中容纳了全中国最有活力、最敢于尝试、最善于改变也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活动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日新月异。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依托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开展学生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进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机实现了数据的海量存储和批量处理,让人们从大量重复单一的数据操作中解放出来,将目光聚集到更高级的数据运用当中。从单机处理到分布式到互联网再到“云计算”,信息技术始终围绕“数据”这一核心要素光速前进。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元素,并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的运用几乎植入到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它与人类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等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活动行为不断深化融合。在此过程中,又不断产生出形式更加丰富、数量更加巨大、更有价值的新的数据信息。据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再过去几年,全球的数据量以每年58%的速度在增长,在未来会更快,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远超过2013年预测的8.5ZB。中国的信息总量将占到全球的21%,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已经纳入“十三五”规划,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高校中容纳了全中国最有活力、最敢于尝试、最善于改变也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活动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日新月异。面对这样一个群体,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主动适应,依托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组织体系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等各项工作。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大数据共享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学生的课堂和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的考勤和表现、综合评定、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困难帮扶、就业服务等具体工作。按照大数据技术的思路,可以采集所有学生从被录取报到、入校学习开始到毕业、离校、就业等整个过程的各种数据。所有数据在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各职能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可以大大减少校园行政部门的人力成本,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生的旷课、迟到、早退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业评定的成绩均由任课老师实时记录并上传。辅导员在综合评定时只需直接提取相关数据,快速高效且无需担心在中间环节出现二次失误的危险。各种评奖评优都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指标化、数字化。学生评奖评优的申请均在网上直接完成。学生在填写网上申请表的同时,系统已经自动完成资格审核,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在学生提交申请表时即显示出不符合条件的理由。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公平公正,减少学生对工作透明度的怀疑。校园一卡通系统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的就餐、消费实时监测了解贫困或受资助学生的财务状况,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整合学生的相关信息,根据上级的资助条件、资助指标和资助金额,设置多个阀值。对于达到临界值的学生,由系统的信息推送平台主动发送资助政策、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等信息,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就业大数据一方面详细收集历年就业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专业需求、工作性质、薪酬待遇等关键字信息。另一方面要收集学生的初始求职期望,并记录学生的求职经历,根据学生历次求职关键字的变化,规划出求职趋势曲线,预判大学生的求职期望。再结合结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发送求职推荐信息。如:在某同学历次求职岗位的地址关键字都是某一地区,则可判定该同学倾向于毕业后在该地区就业。之后系统就只向该同学发送符合这一地区关键字的招聘信息。(二)大数据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心理健康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化所产生的矛盾,在我国十几年就集中爆发出来。大学生在这个时代要以怎样的心理素质理性面对人生并保持心理健康着实不易。虽然目前各高校都配置了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但想要精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多年实际操作的经验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数据的主要思想:一是要分析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样本;二是接受事物的纷繁复杂,而不追求精确性;三是不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关注事物的相互关联为主动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能。大数据可以通过学生在微信、微博、QQ、论坛等社交平台的数据以及学生在图书馆、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上的选择数据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预判,并提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三)大数据分析有利学校制定更科学的、更贴近学生的管理模式。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简介中写到“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的太少”。教育者总是站在自己大学时代的标准来看待现在的大学生,却忽视了这个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烙印。当教育者还紧抱着课堂上不能带手机的标准不放的时候,学生已经在课堂上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了。当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难题和问题,其根源可能并不在学生本身,确实是教育者对学生知道的太少。大数据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用数据说话。根据学生上课和课外活动中表现的数据分析,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思维方法、行为模式,倒逼教学方式的革新,促进教学质量。教育者从心理干预、人文关怀等方面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学生惯用的网络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拉近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业预警、安全教育上用网络代替人工,对夜不归宿、旷课、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实时提醒,时刻伴随。搭建家校一体的信息交互平台,共同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数据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目前的高校职能部门众多,解决信息孤岛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的首要难题。大数据是一项整体工程,数据准确的前提是数据标准的统一,落实管理上就要求全校一盘棋,甚至全系统一盘棋。信息的采集、汇总、存储、挖掘、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无误,职权分明。尤其是数据采集环节,工作量大,压力重,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却恰恰是大数据的基础。(二)多数高校的观念还不适应大数据的管理。高校管理者的思维需要转变,对大数据的理解不够,很多可以用大数据、互联网解决的问题还是在依赖人力的重复劳动,导致人力、物力浪费了很多,却没有大数据的专门人才和专业化队伍。(三)信息共享和信息保护的矛盾。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可以对其掌握的数据资源采取更全面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在海量收集学生信息的同时,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也还在探索当中。相应的制度法规亟待出台。大数据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出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才刚刚起步,虽然终点光明灿烂,但路途中必然遭遇荆棘和曲折。教育工作者要敞开心扉,争抓机遇。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学生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基于对广东省40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2]万辉.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蒋远喜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应对机制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9

[5]朱静薇等.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2013,5

作者:海朋洋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直播+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借鉴当下盛行的“直播+X”的新商业模式提出“直播+”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介绍目前“直播+”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分析了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直播+”高校学生管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直播;高校;学生;管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作为新兴的社交方式已引发一轮新的媒介革命。2016年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3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5.6%,各类网络直播平台也已经达到200余家。而大学生作为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群体,对直播的接受和参与程度也远高于其他社会人群。有调查数据显示,75%的大学生收看过直播,而20%左右的大学生参与过直播的,校园里手持自拍杆对着摄像头直播的现象随处可见。目前,活跃于各平台上的主播多数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很多中小平台更是大量聘请在校大学生担任兼职主播,可以说高校已经进入“网络直播时代”。面对“直播经济”的冲击,高校应及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从“互联网+”学生管理进一步发展到直播+学生管理。

1“直播+”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

“直播+”学生管理这一概念是借鉴当下盛行的“直播+X”的新商业模式,对应网络传播学理论中的网络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自由选择性和主动性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性等所提出的,主要指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将直播的方式合理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宣传、公寓文化建设、资助帮扶、心理辅导等工作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加以展示,进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对网络舆情形成正确导向,真正实现全程育人的学生管理模式。本文所指的网络,不单指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而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手表与眼镜等在内的泛互联网。

2“直播+”高校学生管理的现有模式

近年来校园直播在中国高校中并不鲜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为主的数字化“新媒体”建设是这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官方微博为主的微直播,也活跃于各高校学生活动的现场,及时将活动情况传递给广大师生。但这些直播基本以图文形式为主,而网络直播和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更替也使其热度迅速下滑。在如今“随看、随拍、随播”的直播3.0时代,网络直播平台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真实性,在聚集学生人气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国内部分高校也尝试将直播用于学生管理,具体的模式如下。

2.1对学生管理事务性工作进行直播

运用直播的方式,将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工作的实况信息在网络上传递,这主要是一些从事学生管理具体工作的人员运用学生中流行的直播平台,将自己的工作在网络上直播,与学生对话沟通,让学生管理也变得好玩有趣。比较典型的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管理工程系辅导员孙佳婧老师,于2016年9月组织所带班级在映客上开班会。直播内容与传统班会内容相近,除了为学生解决一些琐碎的事务外,孙老师还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发声,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同时,她将这次所获礼物悉数捐出。管理工程系的学生当时只有400余人在场,可开播几分钟后,除了该系的学生,还吸引了映客平台上近万人的围观,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班会”。

2.2对学生活动进行直播

运用直播的方式,将高校各种学生活动的实况信息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传递,这是一些高校为推广活动常用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活动吸聚人气,又很好地建立活动组织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这方面,西南大学做得比较好。该校于2016年8月举办的暑期“匆匆•镜中人”迎接新生直播活动,共推出14名学生翘楚及2名教师走进直播间,和全校的2016级新生进行面对面线上互动交流。在第一期直播开始时,活动所用官方直播账号已经吸粉近千人,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万。在此基础上,该校联合重庆市北碚区公安分局,开展以“预防诈骗,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预防网络诈骗宣传周”活动,采取了全程通过直播平台直播的方式,短短90分钟的内容,约有2200名观众在线观看。

2.3对师生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直播

运用直播的方式,对校园的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活动实况信息在网络上传递,这既有学校自身为了宣传目的所进行的直播,也有学校与企业合作为扩大学校影响而开展的直播。前者如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邹琰通过直播方式上课,学生只要登录直播平台,不用到教室就可以上课,原本授课班级只有58人,可直播却吸引了4000多人观看;后者如福建电视台海峡卫视推出的《青春最强音》节目,采用直播+大学生综艺的方式,依靠打通直播等平台,实现了选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在所进行的决赛阶段3场直播中,有两场直播单场观众超过20万人次。

3“直播+”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势和不足

3.1优势

3.1.1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和互动性

中国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由于自身封闭式的管理体制,被外界称为“中国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本科院校受办学底蕴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规范,专科院校特别是从中职升格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沿用传统的模式,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在互联网环境下,相互之间的平等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君集团的赵大伟把互联网思维细分为九大思维,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将网络直播用于学生管理,把学生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呈现在网络受众面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学生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增强其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主动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推动工作的发展。同时,由于直播强调与受众的互动,而不仅局限于实时交流,这也迫使学生管理工作要进行一定的变革,保留一些适应网络受众要求,可灵活操作的手段,无形中既增强了主播人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也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自身的形象。

3.1.2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均等性

高校的学生管理在推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后,信息的公开度已经大为提高,但这种公开是单向的,由于中国高校自身体制的限制,这种信息的传递有时是有选择性的甚至是失真的。将网络直播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很多工作的情况和信息会第一时间在网络上进行传递,再加上与网络受众的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对于“95后”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追求网络平等的合理诉求可以得到实现后,也会让更多学生由“路人转粉丝”。

3.1.3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优势资源的互补

不同的高校之间,同一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之间,都存在着学生管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通过直播的方式,既可以增强不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人员的互动,也可以使同一学校不同院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网络共享。

3.1.4增强高校思想宣传的引导性

目前,网络主播所鼓吹的高收入,让很多学生趋之若鹜,而中小直播平台所充斥的低俗内容和负能量信息以及个别人气主播的低素质,也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将网络直播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可以加强高校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创造思想引导的有效途径。受网民从众心理的影响,直播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中收到效果,会很快影响到全校,甚至更广的范围。

3.2不足之处

3.2.1先入为主,忽视长期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网络直播平台多以活动的直播为主,是为配合活动而做直播。高校囿于自身的办学性质,在与观众互动方面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开展持续性直播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打造品牌直播活动或学校自己的“网络红人”缺乏规划和热情。同时,在与网络受众的交流上,往往会注重观众数量和“点赞”人数,因为自身条件所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对直播宣传效果和直播所产生海量数据的跟踪。

3.2.2忘了初心,片面重视形式

网络直播首先是作为社交媒体和平台存在的,主要吸引受众的还是直播的内容。在当前泛生活类的直播大行其道,并逐渐向全景式直播过渡的情况下,直播内容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将是决定直播效果的关键,也是网络直播的“初心”。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做直播时,往往会忘记初心,只是照搬电视直播的套路,在直播的内容设计上,过多地考虑直播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对如何做好与受众的互动考虑不多,从而导致直播的效果不够理想。另外,有效应对网络暴力措施的不足,也是导致部分高校直播草草收场的原因之一。

3.2.3监控不足,舆情难以掌控

网络直播的受众群体是不固定的,虽然国家已经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但对网民网络行为的监管还并不到位,学生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加上高校舆情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以及第三方舆情工具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网络直播成为舆情工作的难点,甚至是盲区。

4对“直播+”高校学生管理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4.1打造人气辅导员秀场

秀场模式目前仍是网络直播中最流行的一种模式,而且在当前中小平台秀场直播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度压榨用户热情的情况下,高校应适当组织优秀辅导员进行直播,将个人平时工作的场景实时传递在网上,既可以让网络受众包括学生了解到所谓“万能的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也能为辅导员展现个人风采提供一个的平台,对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2形成高校特色学生实践活动的名片

学生的校内社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直播,既可以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动态情况,也是宣传学生活动的良好机会,而且通过互动和打赏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变学生活动“缺资金、欠活力、乏后劲”等问题。

4.3搭建学生群体社交平台

班级、学生会特别是学生社团等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建立和加强与周边学校甚至外地学校学生的交往,进一步拓展学生社交活动的空间,进而为学生求职创业提供机会。数据显示,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城市中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对网络直播的应用将逐渐赶上大学生,这是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群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积极思考对策,切实对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将直播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实现全程育人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2]孙凌.在网红经济与全民直播浪潮下大学生该何去何从?[EB/OL].(2016-04-27)[2017-12-20].

[3]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垚.高校辅导员用直播开年级会为学生筹款[N].重庆时报,2016-09-07.

[5]王桂超.网红大学开直播迎接新生!这竟然还是一所重点高校[EB/OL].(2016-08-22)[2017-12-20].

[6]黄琪奥.大学周刊:现在高校流行直播上课踢球都要秀一下[N].重庆日报,2016-12-28.

[7]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刘海新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互联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其便捷性、不受时空限制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产业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进程,基于这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信息化管理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不断完善,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式都要结合现代“互联网+”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优化,构建出功能更加齐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行业输送各类技术性、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部分,而国家这些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开办前景不断优化,生源不断增多,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网络技术也被开始运用到学生信息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也是未来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好网络技术和网络优势,优化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管理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是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便利,网络技术快速进入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并与人们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网络技术与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互联网技术和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高职学生的管理信息化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发展任务,也是适应现代通信科技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1]。(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教育事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要随着时展不断更新进步的,早期的教育就已经开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时刻板书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现在是网络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学生特点和兴趣也跟现在时展紧密联系,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显然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个性化、创新化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使得学生管理紧密联系学生,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

二、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于理念的转换是需要一定时间和一定过程的,以往的院校对学生管理的观念还是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没有形成深刻的创新、建设意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管理信息化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但这种思维仅仅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付诸行之有效的实践措施,甚至将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曲解了,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将学生管理工作载体从纸质版转变为电子版就是对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或者只要有网络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实现了学生管理信息化。(二)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体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在各个方面作出改进,比如现在很多管理者依旧使用计算机中的一些基本办公软件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尽管现在对学生档案信息的编入填写是依靠计算机收录软件进行,但是依旧没有脱离人力编写的束缚,管理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校中的各项信息涉及到的事项较多,又容易与别的同学混淆,单纯依靠人脑分辨、人力编录的话也极有可能出现编录错误,信息核对失误的情况,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评估带来错误引导,而且,学生管理工作是分不同部门进行的,这些部门分工明确,缺少联系,也没有统一共享的学生信息,所以在一些学生信息交接工作时出现错误,又不容易发现是哪部分出现失误,也不好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这些问题都给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困难[2]。(三)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能力低。除了好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关键因素就是管理建设者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高职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信息,要对这些学生的所有相关信息统一收入并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因为学生管理建设者一般是资历较老的人员,对创新事物的接受也较为缓慢,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够,对现代智能操作技术的使用也不是很熟练。所以需要建设者根据时代需要更新建设理念,从以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为首要目的建设出有本校特色,适合本校学生的学生管理体系。对于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有基本的从业素质,因为很多管理者都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工作管理中蒙混过关,对院校和学生都是极为不负责的,并且很多管理者因为长期跟这些枯燥的文字信息打交道,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和耐心,尤其是在新生来校编入信息的时候往往都显得没有耐心,并且这些管理人员一般都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技术,不具备综合性的管理能力,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互联网+”时代下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建设基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学生都要认识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下,建设信息化的学生管理体制以提高学生管理高效性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建设的必然趋势,所以对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和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强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将学生管理建设者们的传统理念革新,让大家接受和鼓励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且要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学生特点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其他软硬件设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吸取经验,还可以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本校管理工作的看法和意见,甚至聘请一些学生管理专家人士共同参与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都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针对性的提升作用。(二)完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要使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实行,就必须要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一是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根据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组建一个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团队,再将这个团队分成几个部门,每个部门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分工,确保各个部门都有事做,有具体到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负责范围。二是要建立详细的岗位监督制,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根据划分的工作范围约束自己,还有注重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功能,沟通联系每一个建设部门,避免任何一个部门与整体脱节而影响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整体建设进程。三是要统一建立一个各部门适用的工作审核制度规范,确保学生信息在任何一个部门都能保持真实、准确的原则,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3]。(三)打造优秀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团队。对建设者的要求在于人员的安排、任用上,要注重引进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新的建设人员,这些年轻人一般都是跟学生思想接近,思维活跃,对工作更加有热情的工作者,通过他们的参与从而为建设团队带来新的建设思维,采用新的互联网技术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推力。同时,对建设团队要定期组织向外校或者企业学习的活动以吸取学校之外的优秀建设经验。而对于管理者,要对他们强化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负责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提升他们管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重提高其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可以通过对管理者的定期技能培训实现这个要求,从而真正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更大助力[4]。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建设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努力克服现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变理念,更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程鹏.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4):88~89

[2]张洁.“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林区教学,2017,6:115~116

[3]马妙明.“互联网+”形势下的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6,9:45~48

[4]许雪贵,杨庆平,陈瑞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业技术,2010,12:89~91

作者:薛辉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