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寻(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寻(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对策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掌握基本数学能力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并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设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为其制定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1前言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材总结等,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出对应的教学方案。不合格的教学设计不仅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对数学课堂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所设计出来的教材具有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教育部门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但是小学数学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小学数学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然而在对小学生教学时只能使用有限的知识进行教学。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进行安排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了解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数学知识,也缩小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范畴。

2.2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仍以自己为整个教学中的主导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在学习时的需求。而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任务可以有效的将学生作为数学中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喜好、特长等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2.3教材信息量较大

教师要想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就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但是在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也没有按照新课改的指定要求将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常常将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堆积在一起,而学生在学习时也很难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当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增加学生在学习时的压力,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完善对策

3.1将教材进行创造性讲解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中添加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元素,形成一项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该掌握教材中的难点与知识点,在其中融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联系,从而保证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完整性、针对性。比如说,教师在开展“圆形”这一课程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同一个圆形的半径、直径相等这个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图形与其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个平面中正三边形、正五边形等图形之间的边长相等,在学生了解圆形直径相等的同时还能了解其他图形的边长相等。

3.2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并在课堂上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拥有情感表达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时要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获取,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定义、理解,并将其中的概念、知识等进行传播。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些教学条件,并对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长方体体积如何计算”,在学生在不断的研究分析时得出长方体的体积由“长×宽×高”得出。教师还可以将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对应的教学课堂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9-95.

[2]李冉冉.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李彦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

作者:罗江梅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民化镇龙宝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将小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掌握的情况对教学计划稍作调整,以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相关内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深化,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可以把握、评价、演示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已逐步被小学数学教师所重视。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效率得到不断提升。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于小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了解,等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较少且形式单一

首先,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少向小学生提问,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将题目或者知识点向小学生解释清楚就好了,即使有提问,提问的形式也较单一、缺乏整体性,而小学生没有听懂的地方也很少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数学教师教学情况难以得到小学生的反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得以调整,同时也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得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得不到提升。

2.课堂提问较为随意

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提问环节通常是较为随意的,在提问过程中并没有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依据来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而且提问过程中也不懂得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一般提问只是针对一两个小学生,其他小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有的小学生则会认为没有被教师提问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从而给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阻碍。

3.课堂提问缺乏创新性

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基本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死板、缺乏新意。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能力,对小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根据自身经验来判断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具有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保障与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以便提升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播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儿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彻底激发。同时,小学生在听儿歌的过程中,也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儿歌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带动主动性探索。

2.课堂提问具有导向性

小学数学教师与小学生课堂交流的主要信息平台就是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为小学生学习思维指明方向,而且可以使得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活跃,同时使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而假如小学数学教师提问缺乏导向性,那么小学生就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预期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譬如,在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将“4+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4×6”后,提问小学生将4放在前面的原因,4是什么数,这两个问题究竟是回答4是相同的加数还是被乘数,这种问题往往会使得小学生不知道回答哪个问题,然后思维就会出现混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导向性,从而使得小学生的思维有正确的方向性,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开辟捷径。

3.课堂提问具有逻辑性,且可以适当进行探寻式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的时候虽然答案正确了,但是其思维与理由却是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向小学生发起探寻式提问,也就是在小学生回答完某个问题后,再继续追问几个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展问题及其答案,也可以发现新的信息,使得提问的方向性作用得以保证。譬如,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发起这样的提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否可以转换为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哪条边可以作为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那条边又可以作为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表示?通过这种连环性、逻辑性、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扩展小学生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随着我国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逐步受到了社会、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仍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就应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给予重视。根据小学生课堂实际反应情况进行提问,注重提问的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提升最大化。

作者:王维东 单位:甘肃省庆城县马岭学区明德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数学课改实验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又成为课标中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笔者围绕校本教研主题“数学课堂上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想中求知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一节课的开始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课堂导入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吸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课堂引趣,一要“妙”,依据所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如《小数点搬家》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的身高,用小数表示。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都想猜猜老师到底有多高?随后大屏幕出示教师的身高是17.2米。学生愕然,纷纷发表见解判定这个数据不对。这时课件演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变成1.72米。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小数点搬家,小数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而且让学生产生疑问小数点搬家到底有什么奥秘?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疑问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要“精”,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如在复习《常见的量》一课时,大屏幕上先出示:5()=5000()、8()>8()>8()。提问:大家看到了这2个奇怪的式子,你能想办法让它们成立吗?学生开始表示不解,略一思考后抢着回答,他们填入了很多种答案,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探知

“思维从运用开始”。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掌握新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折出角后,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摸角。问:“摸顶点有什么感觉?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感觉到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脑子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突破从实物抽象几何角这个难点做了铺垫。随后学生用火柴棒摆出3个角这一操作,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学生从中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要想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游戏是一最好方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如《小数点搬家》一课,通过数字卡片游戏巩固小数点变化的规律。教师说小数,学生手持数字卡片寻找位置。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了小数点移动位置时,数位不够要用0占位的道理。在玩中学,学生乐于接受,更有不少学生课后都玩这个游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知识后,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和各种形状的人、物造型,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不同层次的学生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尽显各自的才能,然后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能树立创新意识,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三、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说中促知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教学中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善辩,既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8+3=(),要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加的过程:8加2得10,所以先将3分成2和1,8加2得10,再加1得11。结合图还可让学生叙述为:原来有8个球,又添上3个球,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球。经过“原来……又添上……现在共有……”这样的条理化,不仅渗透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还进一步渗透了加法的意义,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时我们也可以将课堂变成辩论场,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正确结果教师不再直接判断对错,而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这些不同辩论,让学生敢说,也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见,真正体现课堂的主体性。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更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学生已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但余数的作用不是只用来验算,若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就止步,那所学的知识运用太少。可以设计一节“余数能帮你找到……”的数学活动练习课,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1.余数能帮你找到过几天后是星期几。如:今天是星期四,再过15天是星期几?一星期有7天,15÷7=2……1(星期五)余数1就是条件中的星期几的后一天,余数2就是后两天,如此类推。2.余数能帮你找到第几个数是几。如:2、5、9、12;2、5、9、12;……第103个数是几?一组有四个数,103÷4=25……3(第103个数是9)余数1就是一组数中的第一个,余数2就是第二个,余数三就是第三个。能根据上面的方法小组内创编这样的习题吗?在“尝试”“设计”“调查”等数学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五、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另外,实践证明,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开放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作者:李秋实 单位:铁岭市第六中学附属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探究和合作精神等,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着重探讨生活化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和游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以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成为了促进教育改革的两驾马车,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学生主体性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构建方面,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尝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高。

一、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点

生活化教学是结合生活来进行的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性。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纯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学习比较枯燥,教材中也较少有有趣的内容,练习题也比较单一,生活化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外,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实现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统计》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有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因此,完全可以进行复杂一点的统计研究。在课堂教学例题后,教师可以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设置统计练习题。比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的年龄、体重、生日,制成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进行些简单的推断,对全班同学提一些可行的建议,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再对教学形式进行改善。

二、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探究教学方式通常是以小组合作为基础所进行的探究式教学,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小学数学中也应重视合作探究教学的应用意义。在进行合作探究教学前,教师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详细规划,以确保课堂秩序、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应给学生提供有探究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加强相关的引导,让学生把兴趣点集中在数学知识上,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一般在进行相对复杂的问题研究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学生在合作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遇到困难时一起解决,一方面可以综合提高个人能力,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数对》一课的教学为例,特别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进行相互的位置提问和回答练习,并在一人回答时,其他人检查其答案是否正确。

三、用游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数学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戏教学如果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将学生充分的带动起来,让学生形成自发性的积极参与,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构成了教学的有效互动。一般来说,游戏教学形式是游戏,但是内容必须是围绕数学知识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游戏,一方面突出趣味性,一方面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设计了几种常用的数学游戏:

1.分类游戏:数学中逐渐会学习到多种图形,每当多学习一类图形,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图形分类游戏,巩固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

2.角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情境的设置来设计不同的角色游戏,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成为存钱者和银行柜员,扮演银行柜员角色的学生必须准确报出存钱人要存的钱数。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成不同的小动物,每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小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夜晚12点,猫头鹰在抓老鼠;白天12点,考拉在睡觉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不同的钟表时间,学生必须做出所扮演动物应有的动作表现。

3.速算游戏:小学加减乘除的学习是基础,因此,教师应多通过速算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心算、笔算能力。总体而言,学生们在游戏教学中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知识应用的成就感,能够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新的学习感受,因此,在教学前先拓展自己的思维,不要总囿于教学参考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思路,比如经常变换一下教学形式,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感受,时刻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新鲜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

[2]孟晓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4(13).

[3]谭敏.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作者:孙巧巧 单位:淮安市高良涧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对于新课标背景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描述了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平台的帮助、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的探究方法,这些都可以帮助创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小学生的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自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新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单单只是教学生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更为高效有质量的。

1选择合适生活情境,引导小学数学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但是比较活泼,思维非常活跃,可惜缺乏生活的阅历,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学生只乐于和自己较为熟知的东西打交道。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出一些和学生生活较为贴合的情境,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最好举出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数字的加法时,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学校会在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会组织学生去农场的大棚里摘草莓,但是学校只可以借到两辆车载学校去,而每辆车可以载七十人,但是整个年级一共有四个班,分别有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人,那么该如何安排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坐上车去摘草莓。教师可以把所有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一个合适的办法。学生可以给出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个是一班二班一起乘一辆车,三班四班一辆车,第二个办法是一班和三班同乘一辆车,二班和四班一起,最后一种方法就是一班四班一起,二班和三班一起。在学生和教师说完自己的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哪一种方法是最合适最方便的,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学生就对两位数的加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2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应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推动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长期动力。小学生现在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仅浮于表面,所以,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因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或者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视听结合,展现数学原理的形成和特点,以此增加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学生必然会觉得无聊。教师就可以在屏幕上展现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识线段和直线。然后,让线段慢慢向左或向右延伸成射线,让学生感悟到射线的形成过程。网络媒体上动态的演示过程,冲击了学生的感官,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神经,引起学生的探求热情。教师还可以应用网络平台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理解。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普遍较差,有时较为复杂的知识一时消化不了,多媒体就可以将复杂的知识里面深层次的内容层层剖析,把较为简单的内容展现给学生。

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思维

每一个学生所做的数学题目都是有中文汉字和数字组成的,所以学生若想要理解题目必须要先读懂题目,而读懂题目就需要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这也需要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认识许多汉字,也能把题目读通,但这并不代表审题审得好,审题不止是把题目读通顺这么简单,审题需要学生去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将题目中的关键的语句翻译成数学里的等式或者是其中代表的数字条件。所以,学好语文,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结局问题的一条捷径,如果不具备,就会为你解决问题制造障碍。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审题时,应向语文中的文字教学一样,逐字逐句的和学生分析每个词句代表的数学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变成数字语言,这样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日后也会在自己分析解题时就能够较好的推敲题目并解决问题了。比如,小学的数学应用题中常会遇到相向而行和想背而行的问题,很多小学生经常会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分析相向和相背的具体区别,这样学生以后也不会混淆。所以,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让学生避免出现审题不清导致题目做错的情况,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新课标的不断发展下,教师、学生还有家长都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在小学数学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是学生未来良好学习生活的根本。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课堂计划,这样才可能打造一个更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将在教师学生的不断努力变得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于大伟.新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12):56-58.

[2]缪晓帮.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支点[J].未来英才,2015,(13):46.

作者:刘立文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沐石河中心学校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课堂互动教学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互动交流和探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让学生更轻松、更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情景互动教学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所以,在认知方面通常还是以直观的感知认识为主。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来为学生构建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情景,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探究,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中自由地提出、谈论问题。这样的情景互动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确定位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排队游戏,让学生排在第几排的第几个,并让其指出第几排的第几个是班长,第几排的第几个是学习委员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其学习热情,也能够引导其对位置的概念形成直观的认识。通过创设类似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充分激发,思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加强知识互动教学

对于知识互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做出全面了解,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接受、消化起来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轻松、快速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如对于一些题目较难的数学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当教师将其转化成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时,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在讲解“三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时,有类似这样的问题:李师傅每天加工45个零件,而胡师傅加工的零件是李师傅的两倍少10个,问胡师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将其内容转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学校二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有30名学生,二年级的美术兴趣小组人数是数学组的两倍少20个,问美术小组有多少名同学?这样的题目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也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又如,在讲解“找规律———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时,许多学生理解起植树问题都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讲解,来逐步地降低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有效性。比如:为了给学生构建更健康、更和谐的校园,学校过几天要组织学生在操场两边栽树,校长说要在每两棵柳树间栽一棵桃树,请学生们帮校长算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呢?这样的内容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

三、强化情感互动教学

对于爱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枯燥的,面对那些单调的数字与符号,他们往往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对此,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或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来为新知识的讲解做好情感的铺垫,如速算游戏就能够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师生的课堂情感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让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学心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在讲解“倍数和因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出“3.6、12.24”等数字,然后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断地提问、启发来引导学生。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4个女生与4个男生在一起是几个人?那么8个女生与8个男生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逐渐地拉近师生的距离,有效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通过这种情感互动教学,既可以构建出和谐、平等的数学课堂,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面对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应善于从课堂有效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教学契机,科学、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进而不断提升互动教学有效性。

作者:杨进金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车田苗族乡高级小学

第七篇:自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分析

摘要: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产物,它强调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提倡学生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翻转。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从自媒体角度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灵动翻转,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浅见,希望以此激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惊喜、更多非凡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自媒体;课堂教学探究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互联网时代与新兴教学理念融合的产物,尽管在国内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并未普及,但其显现的优越性和前瞻性势必成为今后小学数学课的流行趋势。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体由教师转移至学生,把学习的主阵地由课堂分散到课外,把学习的资源由教材延伸至多媒体,有限的课堂时间成了师生探讨课程重点的宝贵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潜能,而且对于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师与生的动态互动。在此基础上,伴随着自媒体风潮的掀起,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与微课等新兴课程载体挂钩,更借由自媒体的东风让学生自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料、更充实、更欢乐!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地尝试这样的教学新理念,以翻转课堂的理念重构课堂,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的、有趣的、充满惊喜的体验。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试图从课前自学、课内探究及课后巩固这三个步骤,浅析自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运用与优势。

一、打破时空限制,互动预习促自我建构

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反应速度、接受能力的不同,经常出现知识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畏惧课堂学习,担心自己遗漏重点或者跟不上别人的脚步。而翻转课堂的运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由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微课视频进行课程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选择快进或后退重复。如此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甚至学生还能借由微信、QQ、博客等自媒体途径请教老师,与同学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掌握部分知识,提出疑惑难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所涉及的几何元素和数学概念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结合教材将本课重点内容做成了一个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导学生自学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多个知识点。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和专注度有待加强,因此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通过微信群进行互动,一方面家长根据教师的提示引导孩子更具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中给予教师更好的教学建议。同时,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联系、朋友圈评论、博客反馈、贴吧留言等多种自媒体渠道向老师、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不解。譬如有个学生认为角应该是由一个点和两条线段组成的,他将自己的想法发在了朋友圈,他的观点是角的长度明明就可以度量,那就是线段。自学结束,很多学生便评论了这条朋友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并通过自学所得为该学生进行解释:角的两边是由一个点延伸出两条无限延伸的线,这与射线的概念是一致的,即使角的两边延伸得再长,也不影响角度的大小。一个小小的手机互动,为学生解开了疑惑,也使得其他学生对自学知识进行了建构与梳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资源,将其变成我们教与学的新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小空间”里,畅谈学习,分享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二、打破听课束缚,课内探讨促思维激发

一堂45分钟的数学课,如果尽是教师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不用说是好奇多动的小学生会心生厌倦,就算是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也很难有思维的突破。而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运行,真正打破了学生循规蹈矩的听课模式,并将课堂作为答疑解惑、课题探讨的载体;学生将课前自学存在的不解留到课堂寻找答案,教师则是结合真实例题梳理重点知识结构,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互动和头脑风暴中夯实知识,拓展思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前,笔者结合学生日常购物的实际经验,精心设计了一个以生活为背景的微课视频,组织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微课小任务。经过课前动态又直观的微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的技巧,并对这个有趣的生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课堂后,教师便以一道常见的生活应用题激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在讨论后得出答案。“周末时,黄老师来到文具店,买了3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服务员告诉老师,一本笔记本是3元,一支钢笔是5元。大家帮黄老师记记账,她这次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准确答案,更让教师惊喜的是,他们还总结出了计算这类应用题的通用步骤,这便是思维激发与归纳总结的产物。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与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自问自答”。在这个逆向思维的活动设计中,学生们由问题的解决者,变成了问题的发现者、设计者,不仅强化了他们对运算技巧的巩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与跳跃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大程度地释放了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以“隐形推手”的方式,推动了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以学促教”的目的。

三、打破练习素材,先进资源促知识巩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后作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千篇一律的练习册以及机械的题海战术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细心琢磨,不断创新,还要在变式练习的设计与开展上,多做一些思考,把做练习变成一件快乐又有趣的事情。其实,随着网络资源的逐渐开放与充实,学生在巩固知识时,还可以从各种教学网站、学习论坛中找寻到更先进更有趣的练习题,甚至也能通过自媒体互动与其他地区的学生交换资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其变成我们练习设计的新灵感、新平台,实现练习的翻转。譬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学生练习的落脚点更应侧重于实际运用。学生掌握了书本中的练习题后惊觉“不过瘾”,便主动在“百度作业帮”“百度知道”和“搜搜问答”帮别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个网友在“百度知道”求助:“我们家门口要修路,但我没有大型的测量工具,现在已知这条路上有5棵树,请问怎么办呢?”学生随即让网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进而通过规律及混合计算得出村道的长度。在这个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用手臂,有的用脚步,还有的学生就不同年纪的脚步大小较起真来了,进行了分类讨论,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这一运用真实有趣,学生在“助人为乐”中扎实巩固了课内所学,一举两得。可见,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不爱讨论,也不是调动不起来,只要我们抓准切入点,以他们喜欢的形式,插入话题,打破以往陈旧、固定、僵化的练习模式,就能激发他们做练习、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样的作业形式,集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于一体,虽然练习的量不多,但是切得更深,延得更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在平时的数学练习设计中,我们要逐步从量性评价过渡到质性评价,提高练习的质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并倡导学生们在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练习目标,解决练习问题,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总结,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让学生的练习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翻转课堂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翻转”:翻转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翻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了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而自媒体的兴起,带给学生的是更加便利与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开放却独立的互动空间。另外,为了确保翻转课堂的高效运行,教师要把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资源,优化家校互动机制,不让自学成为懒散的借口,不让自媒体学习成为玩乐的说辞。

作者:申启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第八篇: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学最常见的教法应用,符合新课改凸显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基本精神。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整合生活数学素材、接轨学生生活认知训练,从不同维度展开相关教学优化设计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设计

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是数学学科基本属性特征决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认知充分接轨,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深刻的、有形的。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内质联系有众多契合点,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匹配度,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介入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数学话题,学生对此有较强的敏感性。1.讲述生活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故事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要找到适合的并非易事。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数学故事,教师不妨自行设计编制数学故事,只要情节合理,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这样的数学故事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讲述数学故事要考虑学生接受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故事的追求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数学故事,以提升故事的适合度。如认识“<”“>”等符号,教师讲述一个故事:等号有两个兄弟,可这两个很淘气,虽然也是两道横线,但却要勾肩搭背,当一边拉扯到一起时,另一边就展开了大嘴。因为这两个兄弟长得很像,很容易弄错了,如何来区别呢?你只好用手去摸摸了,要伸出左手来,摸到左边是尖尖的,就是“小于号”,如果摸到展开了大嘴就是“大于号”。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也跟随老师一起动作,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教师用故事形式讲授数学符号,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成功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这样的故事介入当然是卓有成效的。2.介入生活数学话题。生活中的数学话题众多,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需要,对数学话题进行筛选,注意体现话题的趣味性和精巧性。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不同的敏感反应,教师要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捕捉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数学话题,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如《毫米的认识》,教师展开教学引导:我们平时测量长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对,是米尺、直尺,如果要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米或者厘米来表示可以吗?大家先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看大约是多少厘米?学生开始操作,很快就给出结果:数学课本不到1厘米,也就6个小格子。教师给出数学新概念———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找到最小的格子,这两个最小格子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学生仔细观察直尺,对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形成直观认知。教师引入生活常见数学测量话题,引发学生操作兴趣,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毫米概念,以及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关系,学习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二、整合生活素材,优化课例引导方式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契合度,教师展开学情调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选择课例,优化课例引导方法,都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1.根据学情调查选择课例。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摆脱知识灌输传统意识,需要在课例选择上展开突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生活数学课例资源,可以快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时,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展开教学引导:我这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呢?分给四个同学呢?学生很快给出回应:分给两个人,用刀从中间切开;分给四个人时,将一半苹果从中间切开,就可以了,确保每一块都一样大。教师继续引导:当分给两个同学时,每人分得半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时,每人得到多少苹果呢?如何用数字进行表示呢?学生给出答案:分给两个人时,每人得到1/2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时,每人得到1/4个苹果。从学生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早已看过教材,对分数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才能快速给出正确答案。教师拿出苹果作为课例展开引导,学生感觉亲切直观,很快就进入到学习思维之中,顺利接受崭新数学概念———分数。2.根据学生经验展开引导。小学生生活经历不是很丰富,但数学方面的认知积累并不少。教师在教学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生活数学基础展开,其引导效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特别是课例设计讲解时,一旦与学生生活认知实现接轨,由此激发出来的学习主动力将是惊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因素给学生生活认知带上一定影响,教师要对课例适合度进行多重考评,甚至要进行整改,以提升其匹配性,这样才能发挥课例的引导作用。在《搭配问题》学习时,教师找出五个女生,让其他学生评价其穿着,而且从五个女生最后选出五件衣服,或上衣或裤子,然后进行重新搭配,看能够有多少种搭配。学生对五位女生穿着评头论足,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非常认真地进行多种搭配尝试,教师跟进指导,并对不同搭配方法给出自己的评价。这虽然是数学课,但从学生学习状态上看,却像美术课、艺术课了,给人的感觉特别温馨。教师找出几位学生作为模特,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情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接轨生活训练,构建完善认知体系

课堂训练是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精选生活数学训练内容,拓宽数学训练域度,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数理,促使学生完成数学认知体系的构建。1.精选生活数学内容。数学教材中设计大量训练内容,很多训练都与学生生活有较高契合度,但由于教材带有普遍性特征,未必对学生认知形成有效覆盖,其针对性相对要弱一些。教师在课堂训练设计时,需要对相关训练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引入学生最为关心的数学训练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新知,提升学生数学生活应用意识。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为体现训练内容的直观性,教师要遵循“最近”区域选择原则,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展开数学思考。《时、分、秒》学习时,教师这样设计课堂训练:①填空:上完一节课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时。超市上午8:00营业,晚上10:00关门,一天的营业时间是()。②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小学生每天睡9();吃午餐用了30();晓晓跳100下绳子用了60()。③在括号里填上“=”“<”“>”:半小时()40分;91秒()1分钟30秒;36秒()6分钟。④月亮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多少千米?从训练题目设计情况可以看出,这些训练内容都与学生生活有重要关联。2.拓宽数学训练域度。数学生活化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接轨生活认知,需要拓宽数学训练维度,把数学知识放到生活实际中,通过学生实践感知,探索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拓宽训练长度,设置开放性、实践性更强的训练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验证数学,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构建数学认知体系,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估算》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出训练设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①晓红要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够快速说出晓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②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③估算下,你们年级总共约多少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介入到学习讨论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组训练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学生结合生活感知经验展开学习,其学习认知是特别深刻的、鲜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多元创新整合,借助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数学话题,根据学情调查情况选择适合课例,进一步优化课堂训练内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觉醒,并快速构建完善的学习认知。

作者:牟紫琦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中心小学

第九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代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设备之一,能够有效实现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误区作为出发点,进而提高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致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不到保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作为知识传播中心,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式、机械式学习,进而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多媒体技术的到来能够有效缓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活跃化,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误区

(一)过于依赖多媒体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适应教育改革趋势、跟上时代潮流,盲目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不足,在日常教育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每堂课都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值得提倡的,但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势必会适得其反。在小学数学中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技术,如果强制使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走向知识误区。②多媒体技术占据整个课堂。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如果占据整个课时,而忽略了黑板与书本的重要性,会导致数学教学无法突出重点与难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课件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上,部分教师所应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编辑而成,而是通过网络下载或市场购买的形式,这种教学课件很难做到针对性教学,使得教师、学生只能跟着课件思路进行教学、学习。多媒体教学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其重点是能够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盲目使用课件势必会和教材存在出入,无法保障教学效果。

(三)使用错误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波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必须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进而实施教学。但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将多媒体技术当作另一个黑板,不断提高知识密度,使得多媒体设备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

二、在小学课堂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对策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分数大小”的知识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画片———师徒四人吃西瓜,其主要内容是:孙悟空吃了1/4、猪八戒吃了1/2,但猪八戒说自己的肚皮大,吃1/2习惯不公平。待到学生看的正起劲时,这是视频暂停,并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进而教师进行提问:“八戒明明吃了1/2,为什么说吃的少呢?”通过提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与重点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不复杂,但其中也有一些概念性知识,这些概念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性、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多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知识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上的动画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平均分的动态过程。进而教师进行视频引导,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学会平均分的概念。事实证明,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起到非常客观的效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源,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课堂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无法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模式,在引导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而实现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日常生活中三角型事物,进而进行提问:“三角形是怎么组成的?”“三边之间的组成关系是什么?”进而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支木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而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束语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保障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莉娜.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J].新课程:小学版,2011(3).

[2]于艳君.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1).

作者:杨廷辉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及变化认识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受到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技能纳入人们研究的视野。什么是教学技能?如何分析、评价教师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能否进行个性化发展?诸多问题需要逐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技能;变化

1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

一般说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技能按功能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学技能与管理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的组织教学技能。而课堂教学技能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可事先做好准备的技能,这种技能称之为“主要教学技能”;另一种技能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常常面对难以预料的课堂偶发事件,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做准备,这种技能称之为“辅助教学技能”。“主要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表现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板演技能、演示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等。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很少注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更多地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等。无论是在师范院校,还是在教师的职后培训,课堂教学技能都未能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师范生们在学校除了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课,再加上小学数学教育学和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被认为足够对付中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了;真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训练是在教育实习中,由实习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手把手地传授。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训练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效果很不理想,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变化

显然,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数学课程理念变化,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势必引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变化。对应于课程理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变化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2.1课堂教学技能关注点由“客观”转向“主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明确知识”),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对后一类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以往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针对“客观性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记忆理解便可习得的那些书本知识,所以教学技能多是“讲深讲透”、“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师一板一眼地讲,学生一招一式地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以讲授知识与指导学生练习为基本招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更要注重学生“主观性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个性化教育。于是,教师教学技能要更加“人性化”,首先就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恪守原来的基本招数显然不能适应目前课程的需要。

2.2课堂教学技能取向由“单向”转为“多向”: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流向是单向性的,唯一的信源是教师,而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信息由教师流向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表现,都是为此服务的。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得信息完整无缺地被学生收到;如何加快信息的流速,加大信息的流量;如何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信道畅通无阻;如何让学生吃得多一点、饱一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信息在教学中的传输不再是单一渠道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信息可以反向传输,由学生传向教师,也可由学生传向学生,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获取知识。教师原先的教学行为就远远不够用了,需要增加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这种变化。

2.3课堂教学技能指向由教师转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学习方式,即由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性学习和学生自主取向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两种学习各有所长,缺一不可。然而在传统课堂上,基本只有前一种学习,教师的作用被极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被限制在极小的空间里。于是,教师的教学技能突出其主导作用,突出教师个人表现的效果,不适当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角”地位,学生被要求“配合”教师讲课,成为无奈的“配角”。在目前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性学习被放到恰当的位置,而学生自主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比重加大,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技能由此应作相应的调节,由过去多考虑教师转为多为学生考虑,以适应两种不同取向的学习方式。

2.4课堂教学技能态势由“静态”转向“动态”:《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更多的是静态的学习,教师神采飞扬地讲授,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课,于是,课堂默契和谐,教学纪律良好,师生皆大欢喜。在课程改革后,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分享了课堂教学的位置,安静的课堂常常被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辩所取代,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生龙活虎,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如何指导学生的小学数学活动,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点。

作者:孟召分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高峪镇马家峪小学